
今年4月,俄羅斯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手下旗艦尤科斯石油公司和西伯利亞石油公司聯(lián)合組建世界第四大私營石油公司。這意味著財富迅速集中的趨勢在俄羅斯正在加速推進,俄羅斯的富豪們可以更富了。
然而時隔3個月之后,俄羅斯武裝警察持槍搜查了尤科斯公司,隨后霍多爾科夫斯基因涉嫌逃稅而被司法機關傳訊;之前,俄羅斯的金融大亨古辛斯基和別列佐夫斯基都遭到通緝。(本刊注:據(jù)希臘媒體8月24日報道,古辛斯基已在希臘被當?shù)鼐酱丁#?俄羅斯的富豪,顯然因為俄羅斯的轉型特征與過程,從一開始就是一群“問題富豪”。
在短短十余年間,俄羅斯富豪有著驚人的發(fā)展速度。3年前尚無一人入圍《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俄羅斯,到今年,卻已有17名億萬富翁榜上有名,其人數(shù)僅次于美、德、日名列第四。當前俄羅斯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是由富豪經濟支撐的。同時,富豪階層對俄羅斯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的影響,也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1996年,富豪們曾出資力挺葉利欽,使之連選連任總統(tǒng)成功;近兩年,俄羅斯屢屢發(fā)生政經界要人被謀殺的案件,富豪們普遍被懷疑牽涉其中。
一夜暴富的“合法原罪”
1991年蘇聯(lián)解體后,俄羅斯天翻地覆,大規(guī)模的私有化浪潮聲勢浩大。葉利欽推行以“休克療法”為核心的“三開一化”政策,即開放物價、開放貿易、開放金融和全面私有化。至今仍被普京繼承發(fā)展,其中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有償私有化改革,成為富豪大肆瓜分國有資產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按照企業(yè)私有化的有關規(guī)定,企業(yè)領導人除可分得25%的優(yōu)先股外,還可以優(yōu)惠條件購買5%的擁有表決權的普通股,使國有企業(yè)的廠長經理轉眼間變成了企業(yè)控股人。此外,國家還將部分國有企業(yè)以極低價拍賣給了政府官員和暴富者。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和銀行私有化,這些暴發(fā)戶又擁進金融領域,紛紛開辦銀行和證券公司等,采用各種手段聚斂錢財。
這樣的規(guī)定,令俄羅斯的富豪們獲得了“合法”的外衣。通過權錢交易,以無償或極低廉的價格將幾千萬美元至幾十億美元的國家財產“合法”據(jù)為己有。
因此,私有化使握有實權的俄羅斯政府官員獲益最大:前蘇聯(lián)石油天然氣工業(yè)部部長切爾諾梅爾金搖身一變,成為總資產名列全俄第二位的天然氣工業(yè)公司最大的股東;前副部長阿列克佩羅夫,則成為名列全俄第四的盧卡伊爾石油天然氣公司總裁;大銀行家科爾科夫斯基,則是前蘇聯(lián)團中央書記。原國有企業(yè)的大批廠長經理,以及個別精明能干的暴發(fā)戶,也成為私有化的受益者。名噪一時的石油、汽車、傳媒大亨別列佐夫斯基和“橋”帝國集團總裁古辛斯基,就是其代表人物。在目前俄羅斯的大富豪中,2/3以上是蘇聯(lián)時期的政府官員和廠長經理。
俄羅斯“官商”們的“合法斂財”,造就的富豪是巨無霸級別的。2002年進入《福布斯》世界500強的7名俄羅斯富豪,個人資產總和高達189億美元。
呼風喚雨與殺雞駭猴
蘇聯(lián)解體后,葉利欽政府領導的一場政治全面自由化和經濟全盤私有化運動,使俄羅斯在20世紀最后十年處于極端的無政府主義狀態(tài)。這就為占全國人口極少數(shù)的富豪集團左右國家經濟、大肆干預國家政治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實行一項“全權委托銀行制度”的立法,該法規(guī)定,被賦予“全權委托”特權的私人銀行享有與國家金融機構同等的金融權限。
這項立法,直接促成了俄羅斯的私人資本迅速發(fā)展成為以七大巨頭為核心的金融寡頭集團,全方位壟斷了石油、天然氣、冶金、電力、汽車制造、金融和傳媒業(yè)等一系列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yè)。俄羅斯國民經濟的50%,掌握在富豪之手。
資本的權力化與經濟上的呼風喚雨,使得俄羅斯的富豪在政治上也越來越能夠左右政局。他們可以決定石油、天然氣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產品的價格,可以拿出數(shù)千萬美元資助總統(tǒng)大選,可以把不聽指揮的政界要人趕下臺。1997年,七巨頭之一的別列佐夫斯基策動“稿費丑聞”,一舉將銳意改革的第一副總理邱拜斯拉下馬;1999年他又成功地使對他發(fā)出逮捕命令的普里馬科夫政府被解散。
對于如此勢力強大的富豪們,俄羅斯政府為難而矛盾。葉利欽和普京一方面需要這些富豪的經濟支持,但也擔心他們翻云覆雨的能力和野心。
普京最終還是決心改變葉利欽的姑息遷就態(tài)度,籌劃對金融寡頭集團下手。俄羅斯政府以經濟罪名對古辛斯基和別列佐夫斯基進行通緝,并以國家力量對其操縱的媒體集團進行改組。有評論認為,事實上是因為古辛斯基利用自己的媒體帝國抨擊普京獨裁而惹禍上身;而有強烈政治抱負的別列佐夫斯基,曾組織反對黨對普京的權威提出挑戰(zhàn)。
不過,在古辛斯基被拘捕一個月之后,普京出席了有金融和工業(yè)巨頭參加的圓桌會議。在談到私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時,普京充分肯定了私有化的成果。他指出,盡管私有化問題不少,但它畢竟為市場經濟奠定了基礎。因此俄羅斯不存在“重新國有化”的問題,“如果允許重新分配資產,將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造成更大的損失”。
普京的手段顯然是要軟硬兼施,采取“殺雞駭猴,安撫多數(shù)”的策略。
價值的另一面
俄羅斯的富豪們,在極為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通過對國有財產的瘋狂掠奪,在短短10年間便跨越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階段,迅速成為世界級巨富。其中的功過是非該如何評判呢?
不少俄羅斯學者認為,俄羅斯的“富豪問題”,事實上是一個轉型國家的特有問題,它在很大程度上與轉軌時期的政治危機緊密相連。因此,結束金融寡頭對國家經濟的壟斷和對政治的過度干預,有助于俄羅斯形成良性互動的政治穩(wěn)定與經濟增長。
但不能因此而徹底否定富豪們的價值。在不知市場經濟為何物的時代,富豪們確實承擔了俄羅斯市場經濟的開拓使命,以全新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模式,給俄羅斯人樹立了鮮活的樣板。1996年,在全俄工業(yè)品生產下降5%的情況下,以七巨頭為核心的金融工業(yè)集團工業(yè)產值卻增長了3倍;在全俄出口增長8%的情況下,它們卻增長了28%。此外,其經濟結構的大型化還具有投資風險低、企業(yè)內部解決虧損能力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快和便于政府監(jiān)督等優(yōu)勢。被稱為“俄羅斯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
更不能忽視的,是富豪對于俄羅斯政治生態(tài)的價值。俄羅斯的富豪們多有從政經歷與經驗,在下海前大都具有高學歷或公職,如傳媒大亨古辛斯基經商前是戲劇導演,別列佐夫斯基是蘇聯(lián)科學院通訊院士、杰出的數(shù)學家。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不僅具有較高的智商和經濟頭腦,而且具有較強的參政意識,是俄羅斯的精英群體,整體素質很高。
因此他們對于政治的感覺與興趣,天生強過單純在商界里摸爬滾打的人士,這也使得俄羅斯富豪們進入政治權力也容易得多。像俄羅斯這樣的國家,事實上極需這樣一個商業(yè)集團來對政治集團產生沖擊,促使政治權力出現(xiàn)多元化和盡可能的制衡。跟其他一些轉型期國家相比,俄羅斯的某些策略是成功的,俄羅斯富豪們的資產,絕大多數(shù)留在了國內,而少有抽逃海外的。
俄羅斯富豪的成長道路,在轉型國家中既具有代表性,也存在自己的特殊性。利弊兩端,都應該為政府及社會清醒認知,在此基礎上,采取冷靜政策揚其長抑其短,盡量促使富豪群體的發(fā)展與整個國家的發(fā)展合二為一。
(摘自《南方周末》 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