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遠足一個陌生之地并不需要什么特別的理由。只要有時間,有心情,也就有了背起行囊告別家門的可能。然而一次詩意的巧合,竟讓我原初單純的孟定之行衍變成為一次難忘的潑水節之旅。
我所乘坐的豪華大巴是在夕陽西掛時分進入孟定壩的。而在此前的幾天里,我已經隨車歷盡了萬水千山,同時也閱盡了千山萬水。直到周身疲憊麻木之時,孟定,這顆位于云南西南部中緬邊境的耀眼明珠,才含情脈脈靜若處子般地一下子激活了我,以至讓整個身心都變得澄明與開敞起來。接下來,虔誠地面對著車窗外一一閃過的橡膠林、芭蕉叢、鳳尾竹、青稻田、傣族村寨以及柔順悠悠的南汀河,直覺上就認定自己正在抵達的是一個美麗的邊地,以傣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同胞早已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的代代精心呵護與傾心愛戀使這片遙遠的邊疆熱土變得日漸富足與亮麗。
經人提醒,來到孟定小城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夜市買了一雙涼鞋和幾個塑料袋。拿著它們回賓館時自己有一種好笑的感覺。不曾想第二天早晨去一個叫弄么的傣寨游覽時才感到它們的妙用之處。在通往弄么寨的路上,全身的衣服幾乎被頑皮的傣家少年們潑得透濕。幸好手機、相機、錢包都已用塑料袋包好,塑料涼鞋也替代了皮鞋。我們所游覽的是一個綠陰掩映的寨子,房屋建筑已全部告別了防火能力很差的竹樓,映入眼簾的都是清一色的磚墻瓦頂的綠色庭院。在一戶傣家干凈的院壩里,我們一邊細品著米花和象耳粑粑,一邊盡興地觀看傣家少女們表演的歌舞。說實話,比起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傣族歌舞來,眼前再現的歌舞只能算是業余水平,但反而更容易打動人和迷醉人。原因不外乎抽象的藝術成分少了,但具體的生活氣息卻濃了。尤其是模擬性舞蹈和生活類舞蹈,傣家少女們就表現得更為樸實與自然,以至很明朗地再現出傣族人民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和諧之美與相融之情。孟定的傣族舞蹈優美恬靜,感情內在含蓄,手的動作豐富, 舞姿富于雕塑性。就拿孔雀舞來講,以跳、轉、翻等動作技巧和優美的舞姿造型,特別鮮明而傳神地表現了孔雀下山、林中窺視、漫步森林、飲泉戲水、追逐嬉戲,以及拖翅、曬翅、 開屏、飛翔等動作。
歌舞表演之后的午餐是地道的傣味。飯為半粘性米團,菜有拌生肉涼皮、紅生、酸肉、酸魚、酸扒菜、酸螞蟻等??梢钥隙?,孟定傣族的口味幾乎都以“酸”字當頭。對于怕酸的游客而言,不免要生發出“怎一個‘酸’字了得”的感嘆來了。也許是忙于品味傣家菜肴而忘記了潑水節,正當我們在院心里吃喝得打起飽嗝兒之際,冷不防一瓢涼水就從后領口直沖而下,飯桌前的八個人被刺激得一躍而起往后看時,剛才表演歌舞的八個漂亮傣家少女隨著銀鈴般的笑聲跳開了。于是情急之下的游客們有的躲閃有的拿起瓢盆奔到井邊打水,然后就是滿院子地追逐潑水,不出十來分鐘,不論是男是女,不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個個都被濕衣緊裹得憨態可掬,但個個都在清涼世界中喜笑顏開,所有隱藏著的煩心事都似乎被一盆盆或潑或澆的涼水蕩滌干凈。就這樣在盡興與忘情中直潑到太陽高懸時才一個個落湯雞似地逃離寨子,惜別一群又一群被濕筒裙裹貼成婀娜多姿的傣家少女。
走出無比清新的弄么寨,本以為可以回到下榻的賓館換上干爽的衣服了,可哪里想到一走進孟定小城,就別無選擇地落進了盡情潑水歡樂的人海之中。到處都是你追我趕相互潑水的人群,到處都是驚呼聲與歡笑聲。好不容易一身透濕地尋找到所住的賓館時,才知根本進不去,門口正聚集著一群全身濕透的少女,個個拎著裝滿清水的塑料桶。于是有些畏懼而只好折回到大街上溜達,可不論自己如何躲閃避讓,還是有許多清涼之水潑到全身,甚至還一不小心誤入一群少女之間接受瀑布似的強勁洗禮,好不容易才狼狽不堪地掙脫出來。經驗讓我開始學會重點防范那些青年女子,畢竟一般的潑水原則是男子潑女子,女子潑男子。然而,一條長長的孟定大街,其實也就是一條由無數鮮亮女子構成的流光溢彩之河,自然我的任何努力都注定是徒勞的。于是,除了慨嘆之外還是慨嘆,除了接受洗禮之外還得接受洗禮。據說,每年為期三天的傣族潑水節,早已成了孟定5萬多各民族同胞共同慶祝的重大節日。事實是,在此后的兩天里,無論流連陶醉于孟定的哪個角落,我身上的衣服一直都沒有干透過,直至依依不舍地告別孟定時,才開始與“水”字拉開了距離。
孟定潑水節之旅,是一次難忘的清涼透濕之旅,更是一次難忘的澄明透亮之旅。
相關鏈接:潑水節,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傳統節日,流行于滇西、滇南一帶。一般以為起源于印度,后隨小乘佛教傳播,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又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火魔霸占西雙版納,無惡不作,還搶走七位美麗姑娘。姑娘們用計殺死火魔,為了不使他帶火的腦袋四處滾動,繼續為害,七位姑娘輪流抱住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當輪換時,人們便給她們潑水,沖去身上的血污,漸漸形成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每年清明節前后舉行,此時正值傣歷新年,因此潑水節也就成為傣族除舊迎新的節日。一般持續三日,頭兩天送舊,最后一天迎新,即新年元旦。潑水節首日清晨,村中青年男女群至山中采摘野花樹枝,往佛寺獻佛,并在寺院堆沙造塔,擔清水浴佛。禮畢,退出,互相潑水為戲,進而四處游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中間一天是整個潑水節的高潮,男女老少,拎桶端盆,不分民族,無論親疏,互相潑水,以示消災解難,吉祥如意。潑水有文潑、武潑之別,潑者與被潑者均高興非常。節日期間還進行放高升、賽龍舟、趕擺、丟包傳情和歌舞,充滿熱烈歡欣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