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冬天,有人在河北定州一帶地攤上得到圖案相同、鑄藝仿佛、大小略有差別的兩面銅鏡。一面直徑178毫米,鏡上陰刻“蘆家造”三字;一面直徑183毫米,重840克,鈕左上方鑄有陽文“劉三”姓名。兩鏡皆半球鈕,素寬緣,緣內有一圈凸棱紋。攤主說兩鏡皆發現于河北曲陽縣。得者轉售時,要價頗高,筆者無奈之下只將稍大些的一面買了來。此鏡從未見諸任何圖譜和報道,攤主和轉售者不識。因定州和曲陽發現的金代銅鏡不少,所以他們認為是金代的什么神話故事鏡。筆者對古代神話故事和宋金元戲劇還算有研究,剛見到此鏡,即知圖案表現的是張生煮海的神話傳說。
這是一個著名的愛情神話故事。
書生張羽帶著書童在東海邊游歷,月光下在借宿處石佛寺對著茫茫海天彈琴,抒發青春的寂寞。琴聲打動了閑步海濱的東海龍女瓊蓮,兩人一見鐘情。瓊蓮贈鮫魚肖手帕為信物,約張羽中秋節前來迎娶。張羽認為等待的時間太長,又擔心龍王不放女兒嫁到凡間,就使用仙姑毛女贈給的法物銀鍋煮海。海水被煮沸,海平面急降,龍王無奈,被迫立即招張羽為婿。
請看鏡圖。一彎新月,流云縷縷,大海波翻浪涌。張羽端坐于海邊花葉繁茂的大樹下,鏡鈕下的書童蹲著使勁用扇子扇銀鍋下的火。鏡鈕左邊,高髻廣袖的龍女玉蓮正凌波而來,侍女翠荷捧著凈瓶隨在身后。四個人物,冬盡姿態;頭戴幞頭的張羽一幅穩坐釣魚臺的派頭:龍女儀態端莊,袖裙翩翩,身后的侍女恭敬十分;小書童扇火扇得頑皮,且盡職盡責。詩情畫意和動人情節,躍然紙上。
以上故事,見于元代初期李好古的著名雜劇《沙門島張生煮海》。《張生煮海》和同時出現的尚仲賢的《柳毅傳書》是元雜劇中兩個較好的反映人神相愛的劇本。
《張生煮海》的劇本,其源頭不詳,文學史和戲劇史界一般認為取自民間故事。元代陶宗儀的《輟耕錄》載的金朝院本雜劇劇目中即有《張生煮海》,可惜金代的該劇著作今已不存。元代《柳毅傳書》劇本作者尚仲賢也寫過《張生煮海》,尚劇也已佚失。但僅據這些事實,即可知張生煮海的劇本在金元兩朝廣為上演,其故事在當時廣為人知。
宋金元時期極富于平民色彩的戲劇藝術,革新、拓寬和豐富了中國銅鏡的藝術題材。這類愛情故事鏡以奇麗的想象、動人的情節、強烈的情感反映了當時的社情民意和風俗,它們本身鮮活的劇情畫面又使得自己成為形象的中國文學史料。它們都是中國銅鏡的珍品,尤其是發現罕見的牛郎織女鏡、拜月亭鏡和這里介紹的張羽煮海鏡。
請注意鏡鈕左下方正從水中探頭望月的牛。吳牛望月是金代銅鏡常用的題材之一。此鏡的彎月、牛、水波形象略似《歷代銅鏡紋飾》中第262號金代吳牛喘月故事鏡,該鏡鑄有金代錢幣大定通寶圖,1958年在石家莊市發現。那么為什么筆者將張生煮海鏡不斷為金代而認定為元代?因為此鏡上有鑄鏡人劉三的名字(“劉”是長久以來民間習用的簡化字)。金代銅禁甚嚴,銅鏡皆官鑄,舊鏡須有官府驗記符號,絕不允許私人鑄造。元代則不然,已發現的元鏡多有民間鑄鏡者的題名,有的題在主圖上,有的題在鏡鈕頂上。此鏡的構圖受金代鏡的影響,所以綜合各因素考慮,它必定鑄于元代初期。李好古的《張生煮海》劇也著于元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