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給2004年留下了什么?
2000年到2002年,泡沫飛揚之后馬上繼之以低谷徘徊,轉換之快使得大部分人都在這個時點喪失了總結過去或展望未來的勇氣。然而馬上就將離開我們的2003年,卻給出了一種絕不等同于平淡的平實。
最值得一提的是心態。這種看上去不值得大書特書的因素實則至為關鍵,狂躁與悲觀都無助于復蘇的到來,基于合理預期的大膽進取則比任何決心都更為可靠。當“以客戶為中心”對于大部分企業都不再是一句口號,當“IT還重不重要”的大爭論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當期權沒落轉瞬已經成為現實,當大部分企業擺脫了莫名的緊張,所謂謹慎的樂觀其實已經是自信,所謂嚴冬的困苦也已經轉化為了企業的財富。
面向未來,所有人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互聯網的所謂革命性力量究竟體現在哪里?這樣一個略顯虛浮卻又真實無比的大命題、真命題,它的答案幾乎就是整個行業的未來:IT業面向互聯網的全面調整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互聯網服務業自身的相對成熟卻是在2003年。其實無論是網易的股價高漲還是攜程的驚喜一躍,都還只是最表面而又相對滯后的反彈與反映,更大的潮流、更大的價值點還在于2003年的互聯網,真正激發了IT、電信、家電、娛樂與金融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圍繞著互聯網,一場更為浩大的產業融合已經悄然展開。那是一個龐大無比而又絕對值得期待的未來新世界,它是所有人信心的根源。
供需平衡作為一個再老套不過的分析框架,其解釋力的有效性和穿透性又似乎無所不在:企業分支機構在全球范圍內的關停并轉,產業重心在幾大洲之間的漂移往復,企業在國內外兩大市場上的來回折沖,產品市場與資本市場的重新相互確認,實用主義作為新行動指南的普遍體認,資源在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合理配置……所有這些,都在多多少少地標示著一種向上向前的新的平衡狀態。
繁榮與衰退之間的周期性轉換解釋不了所有的問題,更涵蓋不了生動鮮活而又復雜無比的商業實踐。如果必定要在紛繁復雜中找到一句話來概括2003年的脈絡走向,那么它或許應該是“新一輪的持續發展的發端?!?/p>
2003給2004留下了什么?
這一年,留給我們太多的記憶。美伊戰爭、非典流疫,IT之外的這一年是不平常的年頭,使得這一“明星產業”今年的相對平靜顯得更加平淡。如果把IT的2000年比作紅色,2002年比作藍色,雖然在第三季度我們迎來了幾乎全線飄紅的財報,但看上去2003年IT的顏色還是鮮亮不到哪里去。就國內渠道和市場來看,2003年更像是“最壞的一年”。然而,這樣的市場疲軟多大程度上代表著未來,還是只反映著存量的供求?2003年是2002年低迷氣象的單純延續,還是已經出現了些許被疲憊的我們忽視的重要信號?幾年之后,回顧2003時我們將怎樣評價這一年?“平淡”不足以概括這一年發生的太多變化,對于這一年,我們需要觀察得更加細心。
這一年,整個IT市場的“競爭”主題更顯常態化。產品市場在多年的增長之后,今年到達了消化期。從網絡產品到服務器,處處皆見價格戰。曾經是中國高科技代言人的PC產業更加“雞肋化”,手機市場供求形勢的轉折給了神州數碼們一個措手不及,消費類數碼產品需假以時日,國際國內的硬件商、制造商、分銷商中日子好過的不多。這一年,國際上管理軟件行業Oracle、仁科、J.D.Edwards之間的連環收購戰驚心動魄。在市場步入成熟期后,客戶資源對管理軟件巨頭們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國內的管理軟件行業在2003年里也起了爭吵,不過是圍繞一大堆理念或概念進行商榷。只有成熟的市場中才存在成熟的供應商在戰略層面的競爭,中國的管理軟件行業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差異化競爭。
這一年,中國作為世界上未來十幾年最大IT市場的引力繼續發揮著作用。IT商業巨人們紛紛調整戰略、磨拳拭掌,把目光更加收斂地投向了中國,他們改變著并將繼續改變中國市場的面貌,同時也準備被中國市場改變。與此同時,這一年的聯想、用友、金蝶、TCL們也在加緊跨出國門,“國際化”又往事重提,今年的國際化與往年相比,低調了些、務實了些、也確實要累一些。這一年,全球芯片業加速向東漂移,中國芯片行業成了世界各地知名企業穿梭其間的“熱鬧集市”,他們把中國看作未來十年“芯”世界的重心。但資本、產能、設計、產業環境……朝陽產業希望重重、問題也多多。不光是芯片業,中國在這一年里被全球產業鏈更明確的賦予了新的“制造中心”的光環,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經濟的勞動力成本使得“Made in China”幾乎無處不在?!爸袊圃臁钡牧硪粋€形式是外包,不管是明包還是暗包,不可否認的是這一年里外包有成為中國軟件產業主流的苗頭。其中對日外包還是對美外包,中國模式如何挑戰印度模式,是這一年留下的懸念之一。
這一年,“互聯網行業”咸魚翻身,多少有點意外的成為產業最大的亮點。對于互聯網,資本市場走過亂花錢、不敢花錢的階段,來到了謹慎而樂觀的新階段?;ヂ摼W不再燒錢,而一旦想到辦法賺上了錢,成本優勢和網絡效應又讓它重新贏得了資本的垂青。攜程網趕在今年閃電上市,慧聰、盛大、騰訊、易趣等也都已在門外。丁磊應該慶幸從美國考察歸來之后于2001年初確立了網絡游戲的業務方向,他又成為了“首富丁磊”,這一次含金量遠遠高過前一次。網絡游戲造就的富翁還不止一家網易、一個丁磊,據說中國這一年中進入這個新興產業的互聯網公司超過了50家。這個產業的潛力究竟有多大?韓國和日本提供了參照,而國外權威媒體已經在討論,如果說家庭信息終端必將走向集成化的一個中心,那么這個中心是早年曾爭論不休的電視還是電腦,或者其實兩者都不是,游戲機終端才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家庭的主角?在線購物、網上拍賣、在線音樂等今年在國外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或顯示出可觀的潛力,亞馬遜、雅虎和eBay的利潤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盡管離我們尚遠,但未來幾年這些市場在中國將不難被發掘。然而Google無疑才是今年互聯網業最大的明星,250億的上市估值、“未來網絡的統治者”,隨著搜索在互聯網應用中重要性的不斷凸顯,專注而低調的Google成為人們寄望甚高的未來之星??梢灶A見,如果“搜索力經濟”終成氣候,互聯網上以雅虎、Google為代表的技術型企業也必將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奇。在這一年中,關于互聯網行業更值得書寫的,也許還不止于此。本刊在《互聯網的商業價值開始顯現》一文中指出“互聯網應用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的重要觀點,真正的主力已開始悄然集結,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互聯網企業”,也許招商銀行網站、能源一號網、安利中國網站等等,才是未來幾年互聯網企業的代表。
與互聯網的切實回歸相比,這一年來電信的復蘇之日仍未可料。早已開始但遠未終結的價格戰已經不新鮮,在明晰了內部競爭關系后,網通、電信、移動、聯通們紛紛忙于結盟新伙伴、推出新業務。今年運營商更師承IT甚至家電,學習起渠道建設和品牌營銷。如同過去那個競爭缺失的年代不會重來,這種種新氣象、新轉變也不會停頓。在經過了資本、技術方面的考驗之后,用戶數“雪崩式”的增長重新點燃了電信業的寬帶之夢,而價值鏈的日漸成熟使寬帶格局驟然從迷茫變得清晰。這一年,中國的3G進程問題一下子吸引了世界上最多的廠商、最大量人群的關注,什么時候開啟3G大幕、選擇什么3G標準,因為其后涉及的上萬億元的市場利益及利益分配而糾結成一個難解的“死結”。在3G問題上,政府的謹慎態度是明智的,但拖延和等待不是目的,也不是最終的辦法。當所有的市場理論都難以給出多贏的解釋,適度監管下的利益博弈也許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一年,一些去年還屬“新興”的產業進入調整期,而更多新的機會又浮現出來。2003年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網吧連鎖是一個規模千億的市場;短信的井噴式發展挽救了網站,但今年已處于起步階段的數據業務則使短信看到了成長的天花板,真正前景廣闊的移動互聯產業踏著短信的肩膀開始萌發;盡管還有諸多瓶頸,但一紙時間表仍然讓我們看到了“數字電視”的誘人前景;以英特爾為龍頭、數十家IT巨頭的全情參與也使我們在2003年看到了若隱若現的未來無線版圖。這一年,IT巨頭集體試水家電業讓我們更切實的看到了多年來就不絕于耳的“產業融合”如何在現實中得到演繹,而放開眼界,IT、電信、家電、娛樂與金融正在相互纏繞滲透,圍繞著IT,一場更為浩大的產業融合已經悄然展開,互聯網引爆的商業核聚變在今年聽起來不再那么像天方夜譚。
這一年,在經歷了2000年至2002年令人眼花繚亂的泡沫和低谷之后,以期權沒落和“IT還重不重要”的大爭論為標志,2003年成為了真正的IT“除魅化”的一年。這場爭論一定程度上把人們從對高科技產業的盲目追捧和情緒化貶謫這兩個極端拉了回來,還給了IT業一個真正屬于它的位置:高科技產業并不具有天然的高成長性,它同樣逃不出產業周期律的魔力,但技術“仍然會再次繁榮”。信息產業顯然與紡織、電力等人類歷史上曾有過的技術變革有質的不同。無論從內涵還是外延上,我們無法把它看成是一場有先例可循的技術革命。工具性顯然不是它的歷史使命,歷史上從來沒有哪一項技術革命在歷經這么多年的不斷創新之后,仍然在源源不斷的衍生出創新的空間和可能性。
這一年,我們看到高科技產業更趨平實,同時我們也看到,這些指向可持續發展的跡象更加清晰的顯現出來。我們也更有理由確信,高科技產業的力量并不會因其形象的平實而被抹煞,它的成長空間仍會繼續挑戰人類有限的想象力,最重要的是,“未來的機會在哪里”這一關鍵命題在這一年里看上去不再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