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海的風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葉》、《上海的紅顏遺事》等情調文字著稱的上海女作家陳丹燕八年來第一部長篇新作---《慢船去中國》即將面市。
小說先在《收獲》(長篇專號)上刊出,受到讀者強烈好評后,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初版印數即達到10萬冊。
以往,陳丹燕獨具個人視角的\"上海系列\",是從這個城市的街道、房屋、世態人情,去探究上海生活方式的淵源和精神本質。而這部《慢船去中國》除了繼續她漂亮的、帶一點點頹廢貴族氣的文字、精致的畫面、遼遠的意境之外,更在鋪排的人物命運里,傾心探討了人物復雜的內心生活。所有人物都處在某種臨界狀態,一些細節的改變促使他們悖離預期的目標,而事實上,這又契合了他們隱藏的無意識。上海和紐約、懷舊和當下交織在一起,把浸染在時代的變遷中脆弱的心靈、生命中凝聚的幽暗、頑強持有的自尊等等,點點滴滴剖析開來。
《慢船去中國》本是一首舊上海風靡的英語老歌的名字,這首歌與書中講述的上海買辦世家后代的故事一脈相承:上海女孩范妮出身于一個日漸沒落的買辦世家,她和新疆的父母以及妹妹之間始終有著隔膜;叔叔維尼和他的朋友,在那個一片荒蕪的年代,將零星散落民間的歐洲繪畫和音樂作為精神生活的荒漠甘泉,并不斷幻想著舊日家族的顯赫和奢華。范妮也將此認作了精神故鄉,1989年底,她費盡曲折終于到了美國紐約,住在爺爺曾經住過的地方,卻發現失敗感和不適應無處不在,連她曾經由衷喜愛、自傲的英語似乎也只是用來把玩和審美的。她很快懷上白人青年魯的孩子,她回到上海墮胎,而所有的家人都認為用這個孩子拉住魯才是范妮的妹妹通向美國的惟一途徑,也是整個家族未來的期望。她再次回到美國,在墮胎后得了精神病,赴美接她的父親無奈制造了一起慘烈的車禍,獲得賠償后讓小女兒簡妮來到了美國,簡妮畢業后作為美方雇員回到上海,她遭遇了第一次事業上的失敗……
三代人懷著相同的美國夢。但美國又給了他們什么呢?陳丹燕每天筆耕十幾個小時,講述的卻是又一個海上迷夢。許許多多生命的故事穿越時空,仿佛歷歷在目……
《慢船去中國》 陳丹燕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8 定價: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