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影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電影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時期。這一時期的銀幕形象,以女性形象占主要地位,男性形象多屬陪襯角色。這樣,明星的光輝理所當然地體現在了女演員身上。阮玲玉、胡蝶、黎莉莉、王人美就是她們最集中的代表,可以并稱為三十年代中國影壇的“四大名旦”。
阮玲玉的自殺
阮玲玉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影壇的一顆光芒四射的巨星,是一位極具才華的表演藝術家,被國外評論界稱譽為“象葛麗泰·嘉寶那樣的電影史上的傳大的女演員之一。”她準確深刻、真摯自然、清麗灑脫的表演風格,受到了廣大電影觀眾的歡迎和熱愛。她是當時最有信譽和號召力、能使眾多觀眾“每片必看”的演員。她為中國電影史書寫了極其光榮的一頁,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阮玲玉祖籍廣東省中山縣,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的一個窮苦的工人家庭,幼時喪父,給人幫傭的母親省吃儉用積累了僅有的一點血汗錢供養她讀書。1926年,16歲的阮玲玉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1927年第一次登上銀幕,在影片《掛名的夫妻》中飾女主角;1935年拍攝了最后一部影片《國風》。在不到十個年頭里,她參加拍攝了整整30部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眾多不同階層、不同性格和不同年齡的女性形象。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有正派也有反派,既有少女也有老嫗,既有名門閨秀、富家太太,也有樸素的村婦和天真的姑娘,其中最多的當屬被侮辱被損害的下層婦女:妓女、丫頭、尼姑、歌女、舞女、乞丐等。阮玲玉扮演的這些角色,從各個側面揭露了黑暗勢力對婦的摧殘和迫害。她塑造的這些帶有悲劇色彩的銀幕形象,正是廣大勞動婦女在舊中國苦難生活的縮影。阮玲玉的《神女》(飾妓女)、《小玩意》(飾葉大嫂)、《新女性》(飾韋明)是她的代表作。她創造的銀幕形象具有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令人難以忘懷。
1935年春,阮玲玉在蔡楚生導演的《新女性》中,通過她所扮演的女作家韋明這個被損害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朽和罪惡,同時也尖銳地批判和嘲諷了那些黃色報刊記者們的無恥行徑。影片上映后,立刻引起了上海各黃色報刊的敵視,他們掀起一股股圍攻《新女性》的黑風濁浪。他們借阮玲玉的婚姻訴訟事件,對她進行卑劣的人身攻擊和惡毒的精神殘害、1935年3月8日凌晨,國際勞動婦女節的這一天,阮玲玉終于在極度的痛苦中,留下“人言可畏”的遺書而服毒自殺,年僅25歲。
阮玲玉逝世的噩耗傳出,整個上海乃至全國都為之震驚。從9日清晨開始,人們陸續前往殯儀館,向這位他們所熱愛的明星最后告別。“紅燭搖曳,萬眾同哀,花圈滿地,一片喪色。”據統計,9日、10日和11日上午的兩天半中,前往憑吊者不下六萬人,其中不少是從外地專程趕往上海的。12日,又有約三萬人前往憑吊。3月14日,阮玲玉的靈柩由萬國殯儀館移往聯義山莊墓地安葬,靈車所經之處,致哀者不下十萬之眾。阮玲玉伴隨著她的銀幕形象,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梨渦美人”胡蝶
胡蝶是中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名噪一時的電影紅星。她端莊嫵媚的容貌、晶瑩動人的眼睛、若隱若現的梨花酒渦、自然真切的演技和準確掌握角色感情的本領,使幾代電影觀眾為之傾倒。她象一只美麗的蝴蝶,以其絢麗的色彩和翩翩舞姿裝點了中國電影的百花園地。
胡蝶原名胡瑞華,祖籍廣東鶴山,1908年出生于上海,1924年16歲時考入中華電影學校,學習半年畢業后參加拍攝了第一部影片《戰功》,從此開始了她水銀燈下的生活。1925年主演影片《秋扇怨》。1928年至1931年間,她主演了無聲系列影片《火燒紅蓮寺》第3到17集。在該片她飾演俠女紅姑,頭扎布巾,一身短打裝束,腳蹬布靴,俊美、淡素、多情,使她成為許多觀眾崇拜的偶像。1931年,胡蝶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以后,她主演了左翼影片《狂流》。特別是在著名影片《姊妹花》中她同時飾演大寶、二寶兩個性格不同的角色。她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影片上映后,打破了國產片上座率最高紀錄,至今該片仍廣受好評,成為中國電影史上久負盛名的佳作。1935年,胡蝶應邀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帶去了影片《姊妹花》,受到贊揚。接著,她又攜片赴德、法、英、意等國,獲得好評。胡蝶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世界也更好了解了胡蝶。
1933年,《明星日報》發起評選“電影皇后”活動,歷時近三個月,最后胡蝶以由律師事務所公證的21334票當選“影后”,這是中國早期電影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評選活動,是廣大觀眾給她的最高榮譽。
正當胡蝶的藝術事業處于黃金時代,日本侵華戰火焚燒了明星公司制片基地,她全家移居香港。后為逃避赴日拍攝《胡蝶游東京》一片,秘密逃離香港,輾轉至重慶,直至抗戰勝利復回香港。1960年,她因主演影片《后門》,獲第7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67年她拍攝完最后一部影片《塔里的女人》后息影,1982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溫哥華去世,享年81歲。作為曾給世人留下一百多部電影作品的一代影后,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蝴蝶要飛走了!”
“甜姐兒”黎莉莉

黎莉莉是我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最受觀眾喜愛的影星之一。二十年代中國銀幕上的女主角大多是深宅閨客中的太太小姐、江湖上的女俠客或悲情女子,黎莉莉沖破了這種傳流,在影片中扮演了活潑健康、富有時代特征的姑娘,塑造了熱情奔放、追求光明的人物形象,深得青年觀眾歡迎,連中老年觀眾也稱:“看她的表演,會使自己年輕。”她被譽為銀幕上的青春皇后,人們親切地稱她為“甜姐兒”。
黎莉莉原名錢榛榛,安徽桐城人,1915年生。她的父親錢壯飛、母親張振華都是中共黨員,由于革命活動需要,常將她寄養于親朋家中。她從小當過丫頭,做過養女,學過京戲,進過孤兒院,在苦難中度過了童年。
1927年,黎莉莉的父親因工作需要,從北平移居上海,帶她同行。到上海后,父親將她送入黎錦暉主辦的中華歌舞團學習歌舞。當時,她與王人美、胡茄被稱為歌舞三杰,黎錦暉收她為干女兒,改名黎莉莉。1931年,改名為明月歌舞團的中華歌舞團轉入聯華影業公司。1932年,她進入聯華影業公司,開始了電影生涯。
在聯華影業公司工作的七年半時間,是黎莉莉藝術生涯的黃金時代,主演了《火山情血》、《小玩意》、《國風》、《狼山喋血記》、《鬼》、《人海遺珠》等影片。在《體育皇后》一片中,她扮演活潑、健美的女主角,被認為是典型的“甜姐兒”,成為青年觀眾的偶像明星。
1938年,黎莉莉到漢口加入中國電影制片廠,與高占非合演了《熱血忠魂》,并和技術科長羅靜予結婚。1939年,她由重慶到香港,演出了蔡楚生導演的影片《孤島天堂》。1940年,她回到重慶,主演了《塞上風云》等。1946年,她去美國華盛頓天主教大學學習表演藝術,1947年回國。新中國建立后,她在北影廠當演員,后任教于北京電影學院。
“野貓”王人美
王人美是我國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影壇一顆璀燦的明星。她主演、主唱的影片《漁光曲》,1935年獲蘇聯第一屆國際電影節榮譽獎,這是第一次為我國電影贏得的國際榮譽。王人美不僅以精湛的演技,同時也以清脆甜潤的歌聲強烈的撥動了觀眾的心弦。隨著影片的熱映,她錄唱的主題歌,也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從三十年代一直唱到今天。
王人美的電影處女作是孫瑜編導的《野玫瑰》,這部影片使她一舉成名。她以清新自然、健康明朗、淳樸粗獷的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贊譽。影片一連在上海映出十八天。此后,許多觀眾便不再叫她王人美,而以影片女主角“野玫瑰”的名字稱呼她。影片《漁光曲》上映后,王人美一躍成為風靡影壇的熠熠紅星。在該片中她扮演的漁家女小貓深得觀眾同情和喜愛。此后,人們送給王人美一個綽號“野貓”,即《野玫瑰》和《漁光曲》兩片女主角的合稱。
王人美1914年出生的湖南省長沙市,1927年加入黎錦暉主辦的中華歌舞團,13歲登臺演出,很快成為該團臺柱之一。1931年,她加入聯華影業公司,開始成為電影演員。《野玫瑰》、《都會的早晨》、《漁光曲》三部影片,奠定了她藝術走向成熟的基礎,形成了她簡潔、粗獷、真實、自然的表演風格。以后,她又相繼拍攝了《風云兒女》、《壯志凌云》、《關不住的春光》等代表作。新中國成立后,她由香港回到上海,后又調入北京電影制片廠任演員,參加拍攝了《猛河的黎明》、《青春的腳步》、《探親記》、《青春之歌》等影片。
1934年,二十歲的王人美與當時被譽為“電影皇帝”的金焰結婚,1945年兩人分手。1955年,她與著名畫家葉淺予結婚。1987年4月1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