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說過:人以地名,地以人名。廣州郊區的小谷圍,就是因為有了一批出名的人物在那里蓋了一批美麗的小別墅才出名的。
小谷圍在珠江經過黃埔和番禺的交界地段的黃埔島上,X代大詩人屈大鈞的故居就在這附近,但廣州人知道的依然極少。
大約是1993年,小谷圍的地方當局決定,給廣州著名的藝術家們以很優惠的地價,吸引他們這里來蓋別墅。這無疑是個很有遠見卓識的決策——幾乎在廣州最活躍、最年富力強、最有實力的一批藝術家們,其中多數是國畫家們——其中又以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畫院和廣州畫院三家為最多也許廣州從來沒有一個地方一下子這樣齊刷刷地集合了——紛紛在這里落戶。如此眾多的知名人物,而且同時,或者更重要的,是這些以獨特的創造行為標志的藝術家,他們所設計和建造的房子,是尋常人等想象不出來的,每一座每一棟都充滿了強烈的創造性,于是乎,小谷圍這個從前人們頗為陌生的名字,一下子就變得知名度很高了。
在地以人名的小谷圍上百座小別墅當中,據行內人氏評價,精品當中的精品,就要數林豐俗、尚濤和李勁堃三家同領風騷了(這三個人剛好又是2003年廣東晉京的國畫十家中的三家),而三家當中,有以林豐俗 “心遠草堂” 的豐富的粵東民居色彩和質樸無華的建筑風格最為引人注目。
林豐俗,嶺東潮州潮安金石人士,我的中學母校學兄、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博士生導師,中國畫畫家,擅花鳥,尤精于山水,他的風景作品,自1970年代,便在全國性的美展上頻頻得大獎,他的花卉小品,則成為國畫畫廊市場上、藝術拍賣市場上和私下送禮的流通市場上極槍手的貨品。該一所美侖美奐的大房子需要錢,林豐俗很書生、又夠禪宗,所以,前些年的林豐俗,是連買地的念頭都不敢動一下的,后來,老朋友林墉告訴他說,地皮一買,就想動工,一動工,就要錢,一需要錢,就得賣畫,一賣畫,就有錢了;然后,畫得多,水平也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林墉的話被付諸實施,并且有了出乎意料的結果——開始沒有資金的林豐俗,在買地和破土動工之后,資金細水長流,小樓也就節節拔高了。
上面敘述的這些背景,其實便決定了林氏別墅的風格:性喜村居和寧靜的林豐俗,選擇了粵東民居為基本模本,再參以他對嶺南民居和中國其他民居的了解和愛好,再參以他對建筑造型、色彩、材料、以及園林等等的偏好(林氏的故鄉是南中國著名的花卉之鄉),便有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林氏的\"改良民居”心遠草堂了。
林氏別墅占地一畝左右,坐西北面東南,磚石圍墻,院落大門偏右側開,進門,左手邊是一座腰果性的蓮花池,其側,有太湖石和一座瓦頂小方亭,其間荷花田田,池畔花木葳蕤,有一種往時有文化的豪門或有錢的文人的院落布置的氣息;由中路進入別墅正筑的第一層門樓(有點像潮州民間叫做龍虎門的那種),兩側是黑瓦鑲嵌的花窗,中間是內凹的門樓,門樓是門框的兩側,是潮州民間最正宗的石鼓一對,門的上方,懸掛著一塊紅木底色石綠刻字的木匾,上刻中國國學大宗師饒宗頤老先生題寫的“心遠草堂”四個飄逸典雅的大字;
進了門樓,是一個小型的天井,中路直通二門,天井內,正中供養一缸用花崗巖蓮花座托起的荷花,兩側是蘭草、桂花和林氏最喜歡的紫藤之類,左首則有一口六角形石框水井,和一個六角形的側門,通向西花園。右手邊則是廂房,有客房、廚房、雜物間、衛生間之類。
二門為紅木門,進門正中有雕花玄關,進去便是一樓大廳,樓梯在左后,共三層,三樓層為林豐俗夫婦所用,舊式紅木交椅,配以新做的長方形紅木大畫桌,這便是林氏的“生產車間”了,大廳兩側,是老兩口的起居所在;林氏有一子一女,名春雷、醒蕾,同在一層,男右女左,兒女都是學美術的,林氏便實行“承包政策”,各自設計、各自投資,但統一審查、統一施工 。這樣,一家便有了三種裝修風格,統一之中有變化。
林氏的裝修,處處隨意,又處處用心周到,例如,林氏別墅中十幾種門窗花飾,全部選用橫豎線條的中國傳統圖案,看似單純又無一重復;院落之中一切花草竹木,看似信手拈來又井然有序,翠竹遮窗綠,紫藤繞墻紅,芙蕖池中鬧,月桂染熏風,建筑古為今用,園林天人合一。
此情此景,用得上書法家陳和明寫給林豐俗掛在玄關一側墻上的一副對聯:“不設藩籬,免風月受人拘束;大開門戶,放溪山如我胸懷。
一個大畫家的小別墅,處處匠心獨運,與布局上見大氣,于細節上見精神;大局則渾然一體,細部則變化無窮,沒有學養積累的,不能豐厚如此;沒有出世之心的,不能淡雅如此;沒有入世之情的,不能工到如此。林氏別業,雖非能與張大千氏的雅筑同日而語,但以林氏這樣忠厚到甚至完全不懂得經營自己、因而囊中羞澀的老實文人,能以一支毛筆幾張宣紙的點滴積累,而營造起這樣幾乎可以做為黃埔島上旅游景點的斯文雅筑,也堪令人擊節了。
可惜的是,小谷圍上這一大批名教授的藝術別墅群大好景觀,本來可以納入規劃中的黃浦島大學城,而為大學城增加知名度,但極有可能會被新規劃列為拆除項目,故,本文,破千字文慣例,因為這文章和圖片,可能是對一群美麗的文人別墅的最后無可奈何的紀念。
(編輯:羅慶民)圖/羅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