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DVD在中國內地的泛濫,使得不少樂迷從中受益。就我個人而言,不光是看到了許多仰慕已久的大導演的驚世名作,而且也過足了看歌劇的癮。一個愛看歌劇的人在中國可能會有格列佛進了小人國一般的孤獨感,只有在CD或者DVD這種毫無人情味道的塑料制品上,才能讓思維和審美享受一番。
不過,小弟今天不想來談歌劇的問題,想說的只是最近看到的一張DVD——這是一部被樂迷有意無意忽略了的紀錄片——《斯特恩在中國》。
1979年的時候,美國小提琴大師大衛·斯特恩到中國訪問,連續尋訪了北京和上海這兩座當時中國僅有的“都市”。所謂“都市”當然不只是人口數量的概念。在中國,很多鄉村都有別國都市無法比擬的人口數量?!岸际小钡母拍罡鼞撌且环N生活方式,一種擁有發達工商業和豐富文化生活的地區。
當時,斯特恩這樣的世界級大師能到上海訪問,對滬上音樂界的震動不亞于火星人訪問地球。老人家在上海留下的很多“驚世之語”,有些至今都讓音樂學院的領導們沾沾自喜。現在還在流傳的,就是他感嘆音院附小琴房的話:“這里的每一扇窗戶背后都有一個天才。”
不過,斯特恩當時相中的天才,有的的確在世界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大提琴家王健。影片中的王健當時還戴著紅領巾,抱著一把和自己的個頭不成比例的大提琴動情地演奏。在影片中我還看到了其他的一些熟人——只是,那些被斯特恩同樣認定的“天才們”,他們中現在有的已經放棄了音樂之路,有的只是在學院里做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
除了天才,斯特恩還對中國音樂家們留下許多“教誨”。在影片里,他直言不諱地說:“中國的年輕樂手技術很純熟,力量很大、速度很快,但心里卻似乎沒有音樂?!?/p>
同樣的話,在20年后,他又一次來到中國時,還是反復強調。1999年的時候,他在中央音樂學院著重指導了幾個四重奏組,又到上海音樂學院開了大師班。那次我也在場,當時,他再次肯定了中國樂手的演奏技巧,也再次表達了他對中國樂手的演奏普遍缺少生命力的遺憾。
正是這種賦予音樂生命的說法,才是音樂作為藝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很多人都在談論藝術,幾乎把藝術當成一個不需要版權的詞匯。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藝術呢?我認為:藝術,首先是人的創造物。一朵花即便再美也不是藝術,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物。但如果經過優秀攝影家的精心拍攝,有花朵的照片就可能成為一件藝術作品。音樂同樣如此。自然界的聲響永遠不會是藝術,哪怕你再崇拜自然也是一樣。聲響只有在人腦中形成感動或者通過藝術家的手巧妙加工,才能變成藝術。因此,頭腦中的藝術是屬于個人的,藝術家的責任就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把這種藝術表達出來,并力爭感動每一個人。這樣,包含人的勞動和智慧,同時又能感動人的作品,就被賦予了和人一樣的生命力。
中國古代有女媧捏起塵土造人的傳說,初時的“人”不過是些泥塑,只有當女媧吹了一口仙氣之后,“人”才有了靈魂。類似的神話傳說全球各地出奇地一致,看來人類都很重視創造和生命的意義。英語中,“生命”和“現場”就是同一個詞——LIVE。它代表著一種鮮活的,生動的意義??磥?,人類的創作如果不傾注自己的生命和靈魂,那就成就不了藝術。
難怪乎斯特恩是如此強調生命在音樂中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五線譜上的音符如果不經過演奏家情感的淬煉,永遠都是沒有生氣的東西。他說,如果光要追求準確的技巧和驚人的速度,人們研究電子樂器就足夠了。因為人的雙手是不會有機器那么精密和強有力的。所以,他希望中國能培養出真正有生命力的音樂藝術家,而不是那些參加“奧林匹克音樂比賽”的健將和選手。他說,音樂和“更高、更快、更強”之間沒有任何關系。
斯特恩的這些觀點,讓我非常認同,也值得中國音樂教育界長時間的思索。不過,除此之外,他在這部短片中,對采訪者說的另一些“名言”卻讓我產生了許多困惑。比如他說:“音樂家不是一種職業,也不是一種專業,而是一種生活。一種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事業?!?/p>
這句話本身也許很有道理。如果是若干年前,我會舉雙手贊成。他所謂“音樂不是一種職業”的說法恐怕是在說,音樂家不應該為了生存而從事音樂。因為為生存而做某事是職業的定義。不過,今天,當我再聽到斯特恩這些話時,竟然有點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哭笑不得,是在資訊發達的年代,讓我知道了一些斯特恩老先生在現實中是如何“謀生”的。據說,他賺音樂會經紀人的錢賺得夠黑的。那么,他又想讓我們的音樂家靠什么謀生呢?
看來,要搞清楚何謂真誠的藝術,何謂真誠的音樂家,的確要比搞藝術本身更加讓人費神。我寧愿相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金庸的名言。作為鼻子下面一張嘴的活生生人,總是免不了功名利祿的誘惑。就算是斯特恩這樣的大師也無可逃避地要在“黑白森林”間穿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