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年版)
導演:西德尼·呂美特
主演:亨利·方達
如果全世界都認為地球是方的,你可敢做伽利略?
如果人人都相信秦始皇是好皇帝,歷史是否要改寫?
如果十二人中,有十一個認為你殺了人,那究竟你是否真的是殺人犯?
1987年,一位年輕人憑借首部作品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那人是張藝謀。30年前,也就是1957年,一位美國人獲得了同樣的際遇,他摘得金熊獎的影片是[12怒漢],這也是他的處女作。此君名叫--西德尼·呂美特。40年后,本片得到了重拍,其性質跟田壯壯之于費穆的[小城之春]一樣,以臨摹為主。
一個星期五的夜晚
總認為此片是個驚險片,12個爺們兒肩扛半自動步槍,在熱帶叢林,或皚皚絕嶺間殺人于無形之中,這12位老兄一定是身懷絕技,且有幾位能滿嘴跑火車的家伙,能在生死一線之間調節氣氛,有點加里森敢死隊的意思。
本人先看的是1997年的版本,感謝央視的“銀色經典”欄目,有必要說一下此版本導演威廉姆·弗雷德金,他曾拍過[法國販毒網]和[驅魔人],也算是個大手。片子一開始,是在法庭上,女法官宣布一18歲男孩涉嫌謀殺親生父親,那男孩的臉看不太清,只有一個側面。然后是幾位身材、膚色、相貌大不相同的男人進了一間辦公室。他們是陪審團的12位成員??瓷先ィ蠹叶己芷v,都想快點結束這該死的命案。這男孩殺父的證據,拉拉雜雜的,也算是有一些。可以裁定他有罪了。只要陪審團一致通過,他就能“罪有應得”了,據說是要坐電椅。這時,有一位提出了異議,他認為證詞和證據都缺乏讓人繩之以法的說服力,他投了反對票。好了,悶熱的陪審室里溫度迅即升高,也可以說是,炸開了鍋。11比1,結局我可以告訴你,也如你善良的想象,最終,12個人全都對這男孩選擇了“無罪”。
那天是星期五的夜晚,影片結束時,已是星期六的子夜。我給很多人都打了電話,鼓動他們應該好好看看本片。我看電影,很難有“奇文共欣賞”的沖動,總想著個人到頭來只能照顧個人的感動。而本片,我自己看得心潮澎湃,澎湃到姑妄度之,人人都會如此。也就是說,這部注重劇作和表演的杰作,大有一網打盡的氣派。目前來看,是這樣?;位慰戳?,贊不絕口,尚可也說這片相當牛。達馬和短笛看的是呂美特的老版本,對本片的劇力萬鈞也是激賞不已。我自己,看的時候,忘了上廁所,完了以后,半天睡不著覺。
疑點與真相的距離
這是我所見到的最模棱兩可的一部推理片,它的主旨絕不是推理??赏评硎沁@部90多分鐘的影片最重要的觀賞元素,它利用我們的獵奇心理,一次次激發著我們的閱讀快感。
彈簧刀:少年殺父的兇器是一把很特別的彈簧刀,它的“特別”也說明了作案的難以逃避性。但第一位提出異議的陪審員,卻又買了一把同樣的彈簧刀,表示兇器并非個例,而是作案者很容易得到的器具。另則,陪審員又從傷口的創痕上指出,刀是直刺進去的,而彈簧刀的持法,則是挑刺。由此推斷,兇手對彈簧刀并不熟練。而少年,卻是此中老手。此證據由此推翻。這是這起兇殺案惟一的物證,在陪審團第一次交鋒中,便率先亮相。也使11比1的局勢轉化為11比2。
目擊者:一位老人,他說他在聽到慘叫后的12秒里,看到了少年跑了出去。陪審員做了試驗,他們根據老人房間的距離測出,他在42秒里才能看到少年的身影。另外一位,是個中年婦女,她說她親眼所見兇殺最關鍵的一幕。一位老陪審員卻指出她鼻梁上有長期戴眼鏡留下來的壓痕,她是在熟睡時,被慘叫驚醒。處于這種狀況,是很難再去戴上眼鏡的。他們為什么會在法庭上雌黃,還是通過那位老陪審員的聲音。我們明悉這兩位處于社會最底層的人士,因生理上的原因,有一種極微妙的虛榮心促使他們這樣去做。這一點,極為觸動我們對底層人士的思慮。
電影:少年自己的口供,是說遭受父親毆打后,去看了一部電影,卻記不起片名。作案時間不在場,缺乏合理的解釋,是定罪的另一項極重要的憑證。那位率先提出異議的陪審員指出,人在特定時間會有記憶障礙之類的狀況發生。并通過對另一位明顯精細過人的陪審員記憶的考核,來證明記憶偏失的合理性。最終使那位陪審員站在裁定少年無罪的陣線上來。
這是一部兇手不在場的推理片,還是一部真相無需告白的法庭戲,本片的魅力全在于此,不僅是觀賞層面上的,更對人心的指向有著非同一般的洞穿力。就像從魔術師的帽子里突然鉆出來了一只活蹦亂跳的兔子,兔子是如何進來的,顯然為我們的視覺提供了一個有果無因的快感。問題是,我們不是在看一場魔術,而是在面對一個年輕的生命。影片在進入第一個高潮時,陪審團要重新投票表決,不少人對第一位提出異議的陪審員牢騷滿腹。他自己也迫于壓力,他說:“如果仍然沒有人支持我,我將服從大多數”,那么假設,第二位持少年無罪的陪審員沒有倒戈,那個少年必將帶著所謂的弒父之重罪而眼淚不是眼淚,解脫不是解脫的坐在一張電椅上?;位芜€曾有一個大膽的構想,如果那少年確是兇手,那么這場心智的角逐該是如何荒蕪。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除了兩、三個陪審員之外,沒有人真正關心案件的實質。就是那些善良的陪審員,人人都有彷徨的一面。在那些看似緊張到近乎爆烈的口鋒之中,生命和正義都如風中的弱柳,一吹就倒,一折就斷。假如生命和正義真堅如磐石的話,人們又何勞去據理力爭呢?

一屋知天下
兩個版本都看過,在我看來,都相當精彩。這是一出室內戲,除了開場和結尾的法庭內外,便是激烈表決后,中場休息時,人們在衛生間里的冷嘲熱諷。所有的分歧和整合都是在那個小小的陪審員會議室里劍拔弩張。劇作上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及臺詞的精練、生動、高度濃縮后又能呈噴射狀。編劇雷金納德·羅斯當立頭功,而兩位導演,指揮若定的場面調度,同樣令人大呼過癮。尤其要說的是西德尼·呂美特,不僅他是[12怒漢]的始作俑者,更關鍵,本片還是他初試啼聲之作,便表現出過人才華,實屬不易。一條長桌,12個男人濟濟一堂,如何使得畫面豐富,一般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人物和機位都處在間歇性的運動之中,有時是人在動,機器未動;有時則是機器動,人卻處于靜止狀態。也可以,人和機器同時運動。但要在密閉環境中有層次感,沒有精密的調度,極易使人的視覺疲勞。呂美特在安排亨利·方達做老人起床的試驗時,以油畫般的眾生相式手法,描繪出12個陪審員最具光彩的表情,錯愕、冷漠、焦急、憐憫、鎮定,每一張臉都生機勃勃。仿佛暗指人類情緒的12個方向。而表達亨利·方達時,鏡頭所到之處,只是他那只雖蹣跚但仍努力前行的修長的腿(他在模擬那位有腿疾的老者)。就這一場戲,在視覺上,給予觀眾不同層次的刺激。你的觀影情緒已完全掌控在導演手中,但這些精美的調度沒有獨立作戰,成為純影像的奇觀。它是樸素的,是在渾然一體中為劇情和主題作著最忠實的服務。
美國陪審團制度通常情況下都是由12個人組成,據說選擇12,跟宗教有些關聯,耶酥最后的晚餐,便有12個門徒入席?!?2”本身就象征了審判。陪審員們經濟、地位、年齡各不相同,借此囊括社會的各個層面,好做一“公正”判決。這便有了社會風情畫的意味,他們中有能言善辯的廣告商、仗義執言的工程師、毫無見地的富家子、歧視平民的新貴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靜的銀行家、只趕時間的推銷員,還有急著去看棒球賽的不名職業者。除了身份和性格活靈活現以外,在劇作上,還具備相當強勁的縱深度。那位直到最后才決定讓那少年無罪的老頭子,他曾有一個暴戾的兒子,他還被這個兒子毆打過,看得出來,他愛他的兒子,他的兒子已有兩年沒有與他見面了,最冥頑不化的位置自然為他留著。還有一位,劇作上更為精明,我們也能從他時而憤怒、時而壓抑的臉上,了解到他是位從貧民窟里走出來的個人奮斗者。所以,他一聽到有人妄加斷言貧民窟是罪惡溫床時,便要怒不可遏了。還有很多,真是無法一一盡數,每一個人物都異常鮮活,并極具力度。有的是轟然爆發,有的是引弦待發。這些,都使得整部影片在情緒、情感上都極為飽滿和豐厚。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我們看到美國這個移民組建的年輕國度,在觀念上是較為保守和傳統的。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家庭理念的維護上,他們的疲于奔命、(那位推銷員,在表決間隙,仍不忘他的本行。)支離破碎(那位老者的郁郁寡身),都暗示了他們對和諧家庭的堅守和向往。整個案件的細枝末節幾乎都涉及到這一點。另外美國式的虛榮心也得到頗富趣味的展現(前文已盡,不再贅述)。這是二戰之后,性解放來臨之前,美國社會生活的一幅浮雕或壁畫。他們對一起殺人案的猶疑不定,同時,也是對舊的未去,新的沒來的時代的猶疑。這時代就是悶熱的陪審室,汗水濕透了他們的衣襟,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焦燥不安。他們來到這兒,卻又爭先恐后地想逃離出去。他們對那少年進行人命關天的裁決,對他們自身,也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12怒漢]是一部高舉現實主義大旗的力作。呂美特的另一名作[熱天午后],也是在一個逼仄的空間,對現實進行拷問。
黑白與彩色
兩個版本最大的區別在于,新版本里增加了三個黑人,而且特意安排陪審團團長也是位黑人,這是否是想說明黑人的地位在提高,美國的民主在進步,應該是這樣。另外法官的性別也作了變化,老版是位男士,新版里的女法官倒顯得更有氣勢。在細節上,新版也極為用心,電風扇換作了空調,衛生間里的綢布變成了可供扯拉的紙巾。新版在節奏上比老版入戲更快,不足1分鐘,12位陪審員便魚貫進入會議室。老版則較為舒緩地展現了法庭的內外景致,處理得更為從容,更能顯影出法律的冷漠和莊嚴。三三兩兩的行人,一言不發的在過道上走來走去。而結尾,我更傾向于新版,它的鏡頭沒有脫離那所法院。而老版里,卻是一掃陰霾,陽光明媚起來。亨利·方達風采卓然地走在象征法律尊嚴的臺階上,仿佛一切都得到了解決。
這出戲的表演是相當重要的,兩個版本的導演都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各有各的妙處,各有各的精彩。新版更戲劇化一些,情緒更為明朗一些。老版則注重生活化,人物的外部張力都有著精密控制。吃甜吃咸,就看個人的口味了。亨利·方達和杰克·萊蒙分別在兩個版本中擔綱男一號,兩位都是表演藝術大家,前者沉斂,森然。后者平實,卻爆發力十足。雖說各有千秋,但我個人還是更偏愛杰克·萊蒙,在這樣一場事關生死的舌戰中,還是目眥盡裂的好。但亨利·方達的不冷不熱,也許更符合時代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