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幾乎同時在10月底推出的[赤裸切割]和[人性污點],這兩部電影之所以獲得我們的關注完全是因為女主角——梅格·瑞恩和妮可·基德曼。不過兩部作品之于兩位女星各自演繹生涯,嘗試和心態(tài)是完全不同的,[赤裸切割]中迷茫而略為神經(jīng)質(zhì)的弗蘭妮一角,原本是為妮可·基德曼度身定制的,因為妮可當時與克魯斯的婚姻糾葛而沒有心情塑造這一角色,迫切想要擺脫甜心形象的梅格·瑞恩才獲得到了機會。人到中年的梅格·瑞恩近年來事業(yè)走下坡是顯而易見的,她在本片中的表現(xiàn)怎么看都難以掩飾力挽狂瀾的孤注一擲,但是其結(jié)果卻未必如人所愿。然而對于妮可·基德曼來說,同樣不再年輕的她卻迎來了輝煌的春天,從[時時刻刻]的奧斯卡影后到[狗鎮(zhèn)]在戛納大放光彩,妮可今年是佳作迭出,[人性污點]中具有爭議的角色不過是妮可拓寬戲路的又一次大膽嘗試罷了。梅格·瑞恩和妮可·基德曼兩者心態(tài)和狀態(tài)上的完全不同也造成了影片表現(xiàn)的不同級數(shù),好萊塢的風水永遠令人意想不到,試想十年前如日中天的梅格和當時僅僅是克魯斯愛妻的妮可,兩人又怎會預料到今天的狹路相逢呢?
赤祼切割 足夠大膽,不如本能
導演旨在挖掘連環(huán)殺手揭秘過程中女性內(nèi)心的痛苦,試圖揭示更復雜的感情主題
導演:簡·坎皮恩/主演:梅格·瑞恩、馬克·魯法羅、凱文·貝肯、詹妮弗·賈森·李
評分:★★★
“向[西雅圖夜未眠]道聲晚安”,這是《首映》雜志對梅格·瑞恩新片[赤裸切割]的采訪副標題。告別永遠帶著純凈笑容的女子,“資深甜心”梅格在紐約下城區(qū)迷亂的街道上變得如此情欲激蕩。梅格在電影上映前曾說,并不喜歡人人都對影片中她的寬衣解帶給予強烈興趣,但現(xiàn)在看來,那些濃烈大膽的情色場景和語言,的確給觀眾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然而影片引起的反響卻遠遠不能和當年的[本能]相比。
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恩在本片持續(xù)了她所有作品中對于女性的關注,試圖完成女性在性欲覺醒中對于自身的救贖。不幸的是,在弗蘭妮難以自持的驚恐和痛苦淚水中,人物的心理根源和故事表象被切割得失去了平衡。弗蘭妮(梅格·瑞恩飾)是紐約一個高中的英語老師,因為發(fā)生在自家后花園的一起謀殺案而與前來調(diào)查的警探詹姆斯·馬洛伊(馬克·魯法羅飾)相識,并很快陷入和馬洛伊的情欲漩渦。梅格在影片中努力試圖消滅自身一貫的形象和氣質(zhì):黯淡的眼圈,沒有光澤的金褐色頭發(fā),大段低沉的對話和茫然痛苦的表情,這些明顯遠離梅格固有氣質(zhì)的表演,不能說沒有稍稍過度用力的痕跡。
情欲與恐懼的矛盾
弗蘭妮的異姓姐妹寶琳這個角色,似乎是埋藏在弗蘭妮被壓抑的性格中另一個放蕩的自我。因此后來寶琳的被害,也暗示了弗蘭妮生活中危險的進逼。在弗蘭妮和寶琳相處的段落中,影片逐漸深入女主角心理危機的形成。這些段落的處理具有虛無主義色彩:一個是弗蘭妮的父母在冰上互相求愛的單色畫面,反復出現(xiàn)冰面上旋轉(zhuǎn)舞蹈的黑白畫面的閃回,對之后弗蘭妮告訴寶琳母親最終因為離婚自殺這一事實,具有某種神秘的啟示意味,暗示著弗蘭妮內(nèi)心糾纏不去的痛苦的家庭根源。另一個細節(jié)也體現(xiàn)出神秘的暗示:弗蘭妮從電影開頭第一起謀殺案,到后來的連環(huán)兇殺,往往在地鐵車廂里不停變換的廣告詞中,得到某種宿命般的啟示,使她的心靈驚恐顫抖不已。可惜這種虛無的暗示,所引起的內(nèi)心驚恐,與女主角依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危險無動于衷的行為形成強烈的矛盾,導演對于弗蘭妮情欲渴望過程中執(zhí)著覺醒的描繪能夠讓人理解,但是極端的情色面對生命結(jié)束的恐懼還是一往無前,這是影片明顯無法說服觀眾的矛盾。
簡·坎皮恩在解釋對于蘇珊·摩爾這部暢銷小說的改編時,明確表示她關注的并非是怎么講一個好的驚悚片故事,而是人物在這個連環(huán)兇殺揭秘過程中感受到的女性痛苦,所以這次她選擇完全從弗蘭妮這個女性視角來描述整個事件,從中讓人看到人性的矛盾。影片貫注了人物強烈的情感和掙扎,能夠讓觀眾清晰地體會到導演試圖揭示更復雜的感情主題,但是人物的情感走向與故事的脈絡息息相關,本片邏輯上的一些漏洞的確削弱了情感上的共鳴。
短暫歡娛與持久痛苦
影片選擇了兩個非常極端的表現(xiàn)對象:性欲和生命的結(jié)束,這兩者都像煙火般短暫消散,只有深埋生命中的痛苦才是持久的。在兩者交錯展開的過程中,影片繪織出一幅血光迷離的畫面,而性愛場面中肉體的糾纏、對于極樂的感官和氣氛的營造,使得那穿插出現(xiàn)的血跡斑斑的命案現(xiàn)場尤其具有凄厲效果。影片中血的意向反復出現(xiàn),除了兇殺現(xiàn)場滿屋的血跡,弗蘭妮第一次出現(xiàn)在地鐵車站,畫面中有兩個殷紅如血的物體:一個是她左側(cè)身前不遠處打電話的女人,僅僅露出鮮紅的衣角;另一個是不遠處右側(cè)身后紅色的花圈,上面寫著“Mom”三個英文字母,這是影片中第一次對于弗蘭妮家庭破碎帶來的心理痛苦的暗示。從這一點看來,在細節(jié)的用心刻畫上,影片還是有不少細致深入之處。
本片的創(chuàng)作者和角色在電影中的激烈情感和女性覺醒的個人表達,原本可以深深打動觀眾,可惜影片最終迷失在對主題的過分追求中,而喪失了堅實的戲劇骨架,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人性污點 沉默地穿透

這是一部在表面上安靜但深處讓人顫栗不止的電影,
在沉默中鋒利地穿透了人生薄弱不堪的部分
導演:羅伯特·本頓/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妮可·基德曼、艾德·哈里斯
評分:★★★★
小說作者菲利普在原著中也許對“人性污點”這一指向,有著更為深刻和嚴肅的政治寓意,但單純從電影而言,在這終日冰雪的森林當中,那是指猶太教授老人柯勒曼·西爾克(安東尼·霍普金斯飾)終生不愿吐露的秘密嗎?是指美麗纖細同時粗俗痛苦的清潔女工芳妮婭·法雷(妮可·基德曼飾)從未停歇的慘痛經(jīng)歷嗎?是指芳妮婭的前夫勒斯特·法雷(艾德·哈里斯飾)黑暗而瘋狂的內(nèi)心世界嗎?是指前來采訪柯勒曼的青年作家納森·祖爾曼(加里·辛吉斯飾)偶爾讓步于世俗的怯懦嗎?或者是周圍的冷眼、苛責、和無法跨越的現(xiàn)實與歷史的藩籬?這是一部在表面上安靜但深處讓人顫栗不止的電影,在沉默中鋒利地穿透了人生薄弱不堪的部分。
故事的起頭是一出車禍,死去的是六十多歲的原教授柯勒曼和他34歲的情人芳妮婭,這是2000年的冬天。1998年,柯勒曼還是新英格蘭地區(qū)著名的雅典娜大學古典文學教授,卻因無意中在課堂上叫黑人學生“幽靈”而遭到了種族歧視的指控。離開學校的柯勒曼借口患了重病隱居起來,實際上他有了一個出生于低等階層的情人芳妮婭,柯勒曼因為與芳妮婭的關系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納森是唯一在此情況下還與柯勒曼交往的朋友,他不自覺受到柯勒曼的影響,同時漸漸發(fā)現(xiàn)了他埋藏終生的秘密。
無法對照的痛苦
芳妮婭曾抑制不住狂躁的情緒,指責柯勒曼對于自己痛苦的夸大其詞。芳妮婭自小受到繼父的性虐待,她的兩個孩子因一次意外事故喪生,她的不幸?guī)缀蹩梢源砣松x合悲歡中最深沉毀滅性的悲劇。而柯勒曼的痛苦卻有著復雜得許多的社會和歷史因素,在失去教職和遇到芳妮婭之前,他的事業(yè)和生活看起來美滿順利,然而這生活的美麗幻象,卻因為一句無心的話而被打破。但在不斷的回憶插入之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柯勒曼最隱秘的痛苦,在于他一生建立在一個巨大的謊言之下。他獨自一人度過綿長幽深的個人歷史帶來的暗影,這悲傷沒有芳妮婭的外化和鮮明,內(nèi)心的痛苦當然也無從比較,但是芳妮婭和柯勒曼各自的痛苦中被指出的是永恒的人性悲劇。
人性污點構(gòu)筑的藩籬
電影中看似非常個人化的悲哀,都存在更深層次的社會因素,這也是原小說曾被看好會獲得諾貝爾獎的緣故。社會歷史洪流中,個體生命的微不足道,身不由己地被人性根本的污點所牽引。柯勒曼終生的謊言雖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時代背景中各種人性污點構(gòu)筑的藩籬卻是最本質(zhì)的根由。種族、階級、欲望的圍墻,隔斷了人們溝通信任的橋梁,而手握政治權(quán)利的社會主流的認知,不僅沒有發(fā)揮清除藩籬的社會力量,反而用狹隘的評判加深隔閡:年輕柯勒曼加入美國海軍時,那白人軍官懷疑閃爍的眼神,老年柯勒曼周圍不屑的眼光,在不同的時代,社會竟然都沒有給個人的心靈一個喘息的機會。在社會化的正義中被迫失去所有的男女主角,隨后又面對個人化的暴力(勒斯特最終的攻擊),他們的死具有了某種獻祭的意味,既然生命的痛苦都不被允許和接納,所能尋求的只能是死的解脫。
不肯熄滅的火苗
柯勒曼和芳妮婭因為痛苦而相互理解,他們在周圍的冷眼和生命的危險中不離不棄。電影宣傳的初期反復強調(diào)兩位奧斯卡影帝影后的性場面,但是在柯勒曼深深眷戀芳妮婭的肉體時,能讓人感覺到他們理解對方生活的真實而尖銳的悲傷,他們觸摸到彼此靈魂深處而幸福無比的顫抖。他們的愛情仿如一天一地冷清的白色中,那點明亮頑強不肯熄滅的火苗。
妮可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zhì),是對本片的評論中遭到質(zhì)疑的地方,但妮可忘我的表演,很有可能為她再次帶來奧斯卡的提名。比妮可資深得多的霍普金斯這次嘗試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角色,雖然也要面對心理的掙扎,霍普金斯爵士的表演絕對是含而不露的,他沉在低處的沉重哀傷和溫和的笑容,令人深深陷入他對于感情的詮釋。
從[人性污點]中能看到很多,透過那些命運的陰影、人生的牢籠、無法治愈的創(chuàng)痛,我們看到否定和離開,欺騙和懺悔,失去和獲得,還有永恒宏大的愛。勒斯特用了一個比喻,他說在冰上釣魚鑿開洞以后,冰面底下是靜謐的黑暗,什么都看不見。要辨認清自己、肯定自己很不容易,人性的污點不會永遠地被掩蓋,柯勒曼用他一生的謊言在證實這樣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