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許鞍華是華人女導演中最優(yōu)秀的一位,絕非夸張,實在是打心底里感到敬佩和認同。從1979年第一部電影[瘋劫]開始,不算[玉觀音]的話,許鞍華總共拍了十六部電影,前后24年,跨越了鬼怪、歷史、文藝、女性等各種題材,而且每一類型都不乏一流表現(xiàn),其嫻熟手法和個人言志結(jié)合得渾然一體,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時代烙印成為香港電影不能抹去的印記。許鞍華電影遠遠超越了她作為女性的存在意義,但屬于女性的痛苦和快樂、無奈與堅強,仍在她作品中歷歷可見。而她作品對個人命運和時代變遷間微妙關(guān)系孜孜不倦地展現(xiàn)和追問,也道出了每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力與矛盾。回顧許鞍華電影作品,就像是一次對歷史自身的回顧與展望。
[瘋劫] 1979
主演:張艾嘉、趙雅芝、萬梓良、徐少強
許鞍華執(zhí)導的第一部作品,由“電視時期”進入“電影時期”,以香港轟動一時的精神病殺人案為藍本的驚悚故事,顯示出她對類型片的精確掌握及新浪潮導演的創(chuàng)新銳氣。編劇陳韻文也功不可沒,為影片提供了一個計中有計扣人心弦的劇本,配合富現(xiàn)代感的敘事、影像及剪接風格,更把傳統(tǒng)的街坊傳奇、地域神話共冶一爐。另外在手法上,許鞍華最初借兩個死者的好友(張艾嘉飾)的角度說故事,但隨即將敘事角度來回跳躍于幾個主角(甚至是觀眾以為已經(jīng)死去的趙雅芝的主觀鏡頭,去帶引觀眾進入一個撲朔迷離、疑神疑鬼的世界)的不同時空,極大豐富了影片結(jié)構(gòu),使劇情推展更為撲朔迷離,同時也表達出其實是心中有鬼而草木皆兵,因濫情而造成的人性悲劇,言之有物且技巧不凡。
[撞到正] 1980
主演:蕭芳芳、鐘鎮(zhèn)濤、劉克宣
第二部作品,蕭芳芳監(jiān)制,陳韻文編劇,加上幕后的幾乎全女性班底(只有攝影何東尼為男性),當年公映就十分哄動,更開啟了驚悚喜劇鬼怪片的新潮流,令這部幽默鬼片在港片歷史中占據(jù)獨一無二的地位。影片講述厲鬼因吃假藥而死,誓要奸商后代絕子絕孫,從而引出下鄉(xiāng)戲班的撞鬼怪談。本片最精妙之處是力求原創(chuàng),直接向中國民間傳統(tǒng)取經(jīng),詳細描繪戲班文化之余,又拍出逼真的迷信禁忌,戲臺上下鬼影憧憧,氣氛嚇人。但又不忘讓一班鬼怪奇招盡出,笑料連場,配合陰陽眼,看透人鬼兩界,強化愛惜生命的題旨。在場面處理方面,許鞍華很能捕捉舊社區(qū)、舊建筑的特有氣氛和鬼魅味道。而蕭芳芳的演出,更有七八十年代港片硬滑稽的味道。

[投奔怒海] 1982
演員: 林子祥、繆騫人、劉德華、馬斯晨
影片獲得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導演、新人三項榮譽。描述林子祥飾演的日本記者芥川前往越南采訪,從當?shù)嘏⑶倌镆患业膶嶋H生活中看到了悲慘現(xiàn)實,于是決定幫助他們逃亡。許鞍華眾多作品中,以本片的上映波折最多,受當年電檢而禁映,但公映后大獲好評,而且創(chuàng)下很高票房。導演對人文精神的肯定,再次在片中找到認同。一個日本記者沖破層層阻力,深入社會底層,從游客式的觀光,一步步認識到極權(quán)制度下的殘酷真貌,最終犧牲自己幫助少女逃離越南,而萬料不到她要航向的也不過是另一個殘酷境地。影片目光深遠,反諷力度現(xiàn)在看來依然震撼人心。本片在海南島拍攝外景,林子祥、馬斯晨和內(nèi)地演員奇夢石都有精彩表演,這也是劉德華的電影處女作,是他的最佳表演之一。
[胡越的故事] 1981
主演:周潤發(fā)、鐘楚紅、繆騫人
后來以編導輕喜劇成名的張堅庭,是這部描述逃港越南難民經(jīng)歷影片的編劇。編劇顧問邱剛健與許鞍華一年后又合作另一部以越南為背景的政治電影[投奔怒海],加上1978年的電視作品[獅子山下]中的[來客],組成許鞍華的“越南三部曲”,自此在銀幕上建立起香港的政治片類型。影片描述周潤發(fā)飾演的胡越乘船逃抵香港,得到筆友(繆騫人飾)的協(xié)助移民美國,不料半途為拯救被賣為妓女的越南難民沈青(鐘楚紅飾)而在菲律賓當殺手,但最終沈青還是死去,胡越在茫茫海上帶著沈青的尸體,不知去向何方。影片整體采用粗礪寫實手法,影像以陰冷為主,但人物設(shè)計卻突出內(nèi)心狂熱,以此將人物處境情感和社會現(xiàn)實作強烈對比,而影片主題不只觸及了無根難民的遭遇,還探討了人在大環(huán)境控制下無處可逃的宿命悲劇。
[傾城之戀] 1984
主演:周潤發(fā)、繆騫人
之前四部作品在票房和反響方面都相當成功,但此片卻是許鞍華如今談起來仍十分不滿的作品。影片改編自張愛玲的同名小說,許鞍華在故事結(jié)構(gòu)、人物布局、臺詞對白等方面都做到了盡量忠于原著,但給人的感覺卻與張愛玲小說相去甚遠,問題在于氣氛神韻的把握和對故事核心的理解,張愛玲筆下的亂世傳奇其實是脫離不了現(xiàn)實冷靜的無奈和嘲諷,但影片顯然過于沉浸浪漫愛情,而未表現(xiàn)出人物內(nèi)心的蒼涼。尤其是表現(xiàn)白流蘇這個人物內(nèi)心情緒的復雜性具有相當難度,繆騫人的表演實在偏于硬朗和簡單化。
[江南書劍情]、[戈壁恩仇錄] 1988
主演:郭碧川、達式常、劉佳、阿依努爾
這部改編自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的上下兩集電影,是許鞍華和內(nèi)地的第一次合作,相信大多數(shù)影迷對影片開篇的江南風景和大漠風光還有很深印象,畫面的宏大氣魄和寫實風格顯然深受許鞍華的老師胡金銓的影響。這也是許鞍華唯一一部武俠題材作品,跨越不同的類型雖然是許鞍華的擅長,但這次嘗試卻并不十分令人滿意。許鞍華作品一般比較傾向?qū)憣崳c金庸小說的浪漫瀟灑似乎有所沖突,許鞍華自己也明確表示,對武俠題材的把握并不成功。但拍攝此片時風塵仆仆遠赴大漠實地取景,許鞍華頗得其師胡金銓精益求精的認真精神,其敬業(yè)態(tài)度十分令人尊敬。
[今夜星光燦爛] 1988
主演:林子祥、林青霞、吳大維、爾東升
20世紀60年代,大學生彩薇愛上有家室的教師張英全,這段感情無疾而終。20年后,她依然獨身,并接受了問題青年張?zhí)彀驳那髳郏幌霃堈乔澳杏褟堄⑷膬鹤印S⑷罡凶鋈耸。谑歉钔笞詺ⅰL彀才Ω脑欤K于在大學收到彩薇寄自長城的信。80年代開始,許鞍華作品中的言志成份呼之欲出,在幾近私人感情的懷緬中,隱隱流露對社會進程的喟嘆。表面上是師生戀與兩代關(guān)系的描寫,卻反映了不同時代下兩代人的心態(tài)差異。女主角串連兩代,仿佛是導演化身,見證香港20年的發(fā)展,由星光燦爛到風起云涌,傷感之余真情盡現(xiàn)。影片內(nèi)容雖不新穎,但對許鞍華的作品來說意義非凡,后啟[客途秋恨]的自傳風格,及[千言萬語]的社運記錄。
[客途秋恨] 1990
主演:陸小芬、張曼玉、李子雄
[客途秋恨]的總體情緒是懷舊,而這種懷舊,除了通過劇中母親的日本身份作出對身世的追懷,還描寫了對20世紀70年代香港的回望。影片英文片名是“流亡之歌”,仿佛提示著觀眾作品中散發(fā)的那份過客凄怨。陸小芬飾演日本女子葵子,在大戰(zhàn)后隨夫留在中國生活,因為對中國語言和風俗習慣的陌生而被婆家冷落,沒有安全感,長女曉恩對母親一向隔閡,可在陪母赴日省親時,才切身體會到人在異鄉(xiāng)的孤單惶恐,母女之間得以心靈溝通。片末重新確認港人身份的心路歷程,無不流露出導演對身份與故鄉(xiāng)的個人感懷。通過連串的飄泊與尋根,把許鞍華以往作品中的過客題旨及其身處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的矛盾心理一一呈現(xiàn),是許鞍華投入最大感情的作品。
[上海假期] 1990
主演:午馬、劉嘉玲
對內(nèi)地的關(guān)注,是許鞍華不同于許多香港導演的地方,[上海假期]借上海弄堂里祖孫之間的情感和沖突,反映社會變化和人物心理變遷。但可能是對內(nèi)地不夠了解,本片在反映人物心理時說服力不夠,也沒有港片一貫流暢好看的特點,影片節(jié)奏和敘事簡直接近老套的國產(chǎn)電影,本片幾乎可以說是許鞍華最失敗的一部作品,其嫻熟手法也未能挽救這部平庸無趣的電影。
[極道追蹤] 1991
主演:劉德華、鐘楚紅、庹宗華、石田純一
80年代末,許鞍華幾部電影連續(xù)票房失利,于是轉(zhuǎn)拍商業(yè)電影。[極道追蹤]是一部集黑道兇殺和三角戀情于一體的商業(yè)劇情片,并重新包裝[胡越的故事]異鄉(xiāng)漂泊題材,故事靈感來自一宗中國大陸女留學生在日本火車墮軌身亡的神秘案件,主角是來自香港的留學生阿Ben和大陸留學生鐵蘭,兩人在日本相遇并產(chǎn)生感情,但卷入一宗幫會仇殺,最后女學生被殺手推下火車鐵軌慘死。另一名大陸留學生(庹宗華飾)卻依然在追尋拍色情片女朋友的下落,一樣悲觀的結(jié)局,企圖重現(xiàn)那股強烈的無力。本片偶有神來之筆,如一些追逐鏡頭的剪接,但故事編排痕跡太重,加上對演員控制的失衡,使電影整體節(jié)奏不暢,無法使觀眾真正投入,是許鞍華比較失敗的作品。此片之后,許鞍華決定到日本繼續(xù)電影深造,在1994年才學成回港拍攝了[女人四十]。
[女人四十] 1994
主演:蕭芳芳、喬宏、羅家英
[女人四十]是許鞍華電影作品中的又一佳作,橫掃當年的香港金像、臺灣金馬獎,蕭芳芳還憑借此片榮膺柏林影后,兩人[瘋劫]之后的再次合作擦出了燦爛的火花。[女人四十]在許鞍華作品中對人的關(guān)懷達到了極致,細節(jié)刻畫和情感捕捉都極生活化,家庭生活的現(xiàn)實無奈和溫情心酸成為影片源源不斷的感人之處,對人生樸實而深刻的感悟又使人回味良久。蕭芳芳的精彩表演早已公認,其生活化且極具喜劇感的表演令影片充滿溫馨,瞬間的沉痛又很具穿透力,阿娥仰望天空的鏡頭已成為歲月里的一幅剪影。[女人四十]是屬于許鞍華和蕭芳芳共同的作品,也是屬于所有女人的電影。

[阿金] 1996
主演:楊紫瓊、洪金寶
[阿金]是一部關(guān)于替身演員辛酸苦辣的電影,也是一部獻給電影的電影。本片在許鞍華作品中雖然并不起眼,卻也有一番別樣的動人。影片敘事流暢,感情真摯,而且因為扮演者都有親身經(jīng)歷,故而十分有說服力。楊紫瓊演的阿金是許鞍華成功塑造的又一堅強女性,角色性格與演員和導演的個性都有一定的契合,其堅強處令人敬佩,其真情處令人落淚,尤其是片尾楊紫瓊受重傷的鏡頭,著實令人震撼。許鞍華的把握成熟而大氣,影片既十分商業(yè)化又充滿感情的自然流露,表現(xiàn)出一份對替身演員這一為電影貢獻良多的職業(yè)真正關(guān)懷。片中有這樣一段場景,洪金寶扮演的大哥被殺后,阿金帶著他的兒子逃走,途中看起了以前無意錄下的錄像,一直掩藏感情的兒子掉下眼淚。不知是巧合還是英雄所見略同,這與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中一段情節(jié)十分接近,其動人力量都來自于導演對人內(nèi)心情感的把握和對電影手段的深刻理解。
[半生緣] 1997
主演:吳倩蓮、黎明、梅艷芳、葛優(yōu)
[半生緣]是時隔13年后,許鞍華再度改編張愛玲小說,時機成熟的同時,許鞍華對張愛玲的理解也與當初完全不同。[半生緣]是諸多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電影中較為成功的一部,事實證明,許鞍華堅持到上海取景是正確的,上海特有的弄堂和街道、街燈下的梧桐、緩緩前行的電車,這些場景和畫面表現(xiàn),都使影片風格更為貼近張愛玲小說獨特的感覺氛圍。而且這一次,許鞍華在做到忠于原著的同時,對其人物心態(tài)和個人命運的選擇與時代背景的關(guān)系,這些張愛玲小說的精髓部分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刻畫,尤其是對曼楨和世均之間被命運捉弄的愛情,既有深入其中的投入熱烈,又有置身事外的冷靜態(tài)度,首尾呼應(yīng)的紅手套也成為影片最為溫暖的一處。另外,對演員的選用和控制也十分貼切、到位。
[千言萬語] 1999
主演:李麗珍、謝君豪、黃秋生
這是許鞍華在[投奔怒海]17年后又一部涉及政治題材的史詩作品。許鞍華藉女主角蘇鳳由一個船家女投身政治活動的經(jīng)歷,來說明80年代香港政治運動的狀況。全劇以鄧麗君的歌曲《千言萬語》貫穿,以喚起人們的時代記憶。蘇鳳是個獨立堅毅,兼有女性軟弱的女孩,她投入當時的政治洪流是因為她愛上了原本是義工的議員,于是目睹了船戶上岸、水上新娘等事件。但最后她因為感情受挫而自殘,失去了記憶。影片通過反映年輕人對于社會、政治的參與熱情,到后來的記憶失去、夢想破滅的過程,表現(xiàn)人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重挫下的悲哀和無力。李麗珍的表演使她成為當年的金馬影后。
[幽靈人間] 1998
主演:舒淇、陳奕迅
許鞍華在[瘋劫]、[撞到正]20年后攝制了這部[幽靈人間],同樣制造了一陣鬼片熱潮。雖然影片拍攝手法有創(chuàng)新,制作也精致認真,如營造西環(huán)與長州的詭異氣氛,個別鬼上身的嚇人設(shè)計,有不少令觀眾驚駭?shù)膱雒妫墙晁疁瘦^高的靈異片,可影片處處跟[瘋劫]及[撞到正]兩片遙遙呼應(yīng),亦承接了這兩部的主題,寫出了傳統(tǒng)守舊思想如何纏擾現(xiàn)代年青人,成為他們的心魔,主題并沒有太大突破。不過影片票房相當成功,是許鞍華近年最賣座的作品。

[男人四十] 2002
主演:張學友、梅艷芳、林嘉欣
人們愛將[男人四十]這部影片與[女人四十]聯(lián)系在一起,也許是片名的一致,也許是兩者都關(guān)于人生某個特定階段的領(lǐng)悟,但[男人四十]的平淡內(nèi)斂與[女人四十]的悲喜跌宕有所不同,它更不露痕跡地與普通人的心態(tài)連接在一起,營造出一種表面若無其事,內(nèi)里激烈掙扎的生活常態(tài)。[男人四十]更值得人深究之處,是它的長江情結(jié)和對中國文化淵源的追溯,[女人四十]中有患老年癡呆的公公將林中飛絮看成下雪而高興的場景,兩部電影中懷念故鄉(xiāng)的心情倒是遙遙呼應(yīng),這一點在香港電影中亦相當特別。與長江三峽工程這一時事的切合,也是許鞍華電影中一貫的元素,人物心理和行為總是與時代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一個中年男人微妙的心理轉(zhuǎn)變和一段歷史的淹沒,如果說[女人四十]像一則嬉笑怒罵、感情濃烈的小品,[男人四十]就是一首細膩平淡、引人回味的小詩。
許鞍華電影關(guān)鍵詞
電視臺時期
與徐克、杜琪峰等大部分香港導演一樣,許鞍華的電影事業(yè)的起點也是從電視臺開始的。1972年,許鞍華在香港大學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隨后到倫敦電影學院攻讀電影專業(yè),1975年學成返港,為大導演胡金銓擔任半年助手,后轉(zhuǎn)入無線電視和香港電臺電視部工作,導演了[獅子山下]、[年輕人]、[北斗星]等寫實主義題材的劇集和一些紀錄片,奠定了日后電影寫實路線的風格。
新浪潮
70年代末,香港影壇涌現(xiàn)出大批曾在國外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新銳導演,他們將全新的電影觀念帶入香港,他們將題材指向現(xiàn)實,在電影手法上推陳出新,也將場景帶出攝影棚,對香港電影的影響非常重要,而許鞍華,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他的代表人物還包括徐克、章國明、嚴浩等等。
影響
許鞍華本人是個影迷,她的電影風格也受到一些電影大師的影響。做胡金銓助手期間,雖然沒有機會現(xiàn)場學習,但對她后來的創(chuàng)作仍意義深遠,[書劍恩仇錄]就有胡金銓的古樸和以古喻今的遺風。許鞍華喜歡的導演還包括張徹、白景瑞、戈達爾、貝托魯奇、科波拉、大島渚等,而她的電影也影響了后來的許多香港導演,如關(guān)錦鵬。
多元變換中的堅持
許鞍華的電影取材非常多元,一方面與她電視臺時期各種風格手法的磨練有關(guān),另一方面與她希望不斷突破的野心有關(guān)。縱觀許鞍華的作品,你會發(fā)現(xiàn)她的作品在同一題材上經(jīng)常會延伸發(fā)展,往往時隔十數(shù)年繼續(xù)當年的題材,再求突破,如[瘋劫]、[撞到正]、[幽靈人間]是獨具許鞍華特色的“靈異三步曲”;[來客]、[胡越的故事]和[投奔怒海]具大時代情結(jié)的“越南三步曲”;[傾城之戀]和[半生緣]灌注了許鞍華的張愛玲情結(jié);[今夜星光燦爛]和[客途秋恨]都是從個人經(jīng)歷出發(fā),涉及香港戰(zhàn)后四十年歷史背景的抒情言志之作;[上海假期]及[極道追蹤]分別往上海和東京取景,暗含重返商業(yè)電影路線的意圖;[女人四十]和[男人四十]也是貫穿十年之久的中年人感情脈絡(luò),遙相呼應(yīng)。
女性
作為一個女性導演,其女性心理必然無法回避,必然對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遠影響。但同時對不少女導演來說,性別帶來更多的往往是障礙和限制,不過這對于許鞍華來說是不存在的。許鞍華作品的內(nèi)容、氣魄、情懷更是連男人都難望其項背的,但是這并不表示許鞍華缺乏對女性的關(guān)懷,縱觀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其實自成一體,有著極為獨特的人格魅力。[投奔怒海]的琴娘、[傾城之戀]的白流蘇、[戈壁恩仇錄]的香香公主、[女人四十]的阿娥、[阿金]的阿金、[半生緣]的曼楨等等,她們或是追求一份人生愛情,或是追求一份責任的體現(xiàn),或是追求自我生命的完整,許鞍華電影所有女主人公具備一定的共同點,堅強而不屈服于命運,獨立而不逃避人生的責任,她們或許遭遇著命運的悲劇,但是她們始終都讓人看到希望。這些角色身上實在難以抹去許鞍華自身性格的投射,甚至其選用的女演員如繆騫人、馬斯晨、蕭芳芳、楊紫瓊、吳倩蓮、梅艷芳等,都是本身即具有堅強和獨立的性格,有其完整人格魅力的女演員。
大時代情結(jié)
[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千言萬語]這三部作品包含了最顯著的大時代背景,越南難民和“水上新娘”的個體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的艱難掙扎。表現(xiàn)個人與時代的關(guān)系對許鞍華來說,幾乎是一個特別的情結(jié)。甚至包括[傾城之戀]和[半生緣],即使是說愛情,也逃不開大時代的影響,張愛玲的作品本身就有個人與時代的無力抗爭。這也許與導演個人的經(jīng)歷難以分開,生于遼寧鞍山,后遷居澳門、就讀香港、留學海外,許鞍華本人就經(jīng)歷了時代與社會的巨變,尤其在香港這個風起云涌、瞬息萬變的地方,她對時代對個人命運影響的敏感是有原因的,其中夾雜著無力感和使命感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