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駭客帝國3]全球上映的當天夜里,在浙江嘉興大劇院,時間是2003年11月5日晚7時半,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再度鳴鑼開炮。當金雞獎公布提名名單時,我只關心最佳影片的評選,[鄧小平]、[臺灣往事]、[女若瑪的十七歲]、[驚濤駭浪]、[暖]和[警察有約]。主旋律兩部,懷舊色彩的有三部,我把[女若瑪的十七歲]也歸作此列,具體地說,[臺灣往事]和[暖]都對田園生活有一定的情結。[警察有約]相較而言,雖以輕喜劇為格調,但更具普通人的現實情懷。六部影片的導演,丁蔭楠、鄭洞天、翟俊杰為第四代導演,霍建起和徐耿為第五代的后起之秀。有趣的是章家瑞,他在影視圈浸淫多年,但只拍過幾部稍有影響的電視劇,[女若瑪的十七歲]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在業內已廣受注目。最佳新人導演卻被兩位女士獲得,徐靜蕾的[我和爸爸]及烏蘭塔娜的[暖春]。這是兩部女性色彩頗濃的影片,前者清淡,后者濃烈,卻都事關親情。假設章家瑞獲獎的話,他站在領獎臺上,實在欠缺青年導演的風采。據說,[女若瑪的十七歲]在氣質和資素上顯然高于這兩位女士的作品,把該片放置最佳影片的角逐,也好,省得大家都尷尬。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為金雞誰唱去絞盡腦汁地揣度一把,最讓人無處下手的是,其中大部分影片都沒有公映,這真是有點像國際電影節了,那里面的影片大都是如雷貫耳,卻無緣一見。也不奇怪,所有的專家評出的電影獎項可能都是這樣。華語圈內的金馬、金像卻并非如此,奧斯卡對這一點要求更為嚴格。這又讓我不知說什么才好了。是專家評獎,但獎項大白天下后,專家的審美層次和口味也必將接受大眾的評判和檢閱。現在省了這一關,誰也管不著誰了,全當停電了,誰也看不見誰手上的那五根指頭。
本屆金雞獎最佳影片為[驚濤駭浪]和[暖],前者在華表獎(政府獎前身)已拿過最高獎,憑它的98抗洪題材和精細的制作,應當是在意料之中。[暖]可能更具文藝氣息,屬于沉沉相思,淡淡鄉愁之類的。這也是霍建起繼[那山那人那狗]第二次獲得金雞獎最佳影片獎,這位美工出身的導演,也算是金雞獎的常客了,[藍色愛情]是最佳導演,[生活秀]是最佳編劇和影后。[暖]還是今年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參賽片,不知能否享有當年[老井]一樣的盛譽。
演員是這屆最讓人“驚詫”的獎項,呼聲最高的葛優([卡拉是條狗])和蔣雯麗([臺灣往事])都紛紛落馬。夏雨(徐耿執導的[警察有約])和余男(王全安執導的[驚蟄])勝出。夏雨大家還比較熟悉,風頭正健。余男就有些眼生了,記得她在王全安的處女作[月蝕]里也是女一號,說老實話,印象不深。順便說一下王全安,他被劃作第六代,也一直鐘情于獨立制作,但他的每一部影片都能進入正規院線,不得不說這小子,有一套。金雞獎這一、兩年都對新人有偏好,上一屆憑[天上草原]摘得影帝的寧才,在得獎前后,都沒有太大的動靜。想來,這二位的稱王稱后,也不算作是意外。
至于其它技術獎項,我純粹是外行,說不出個所以然。老謀子在金雞獎里拿最佳導演獎也算拿到手軟,這是最不用費神的一個獎項。那部[英雄]可稱作名利雙收。
說來說去,獎項需要權威嗎,權威又是什么。23年的金像獎看下來,真是很難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項,它也許真成了中國電影的一塊晴雨表,一樣的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金雞是一個現實感極強的電影獎項,為了這種現實感,有時候到了在所不惜的地步。包括像[駱駝祥子]、[紅高粱]、[紅櫻桃]這類的影片,同樣有著隱含的現實意味。更不用說97回歸之際的[鴉片戰爭]在金雞獎上風光無限。金雞獎所看重的“現實”,包括現實本身,但更注重現實需求,乃至呼喚意味。最早的拔亂反正([巴山夜雨]、[天云山傳奇]),到知識分子待遇([人到中年]、[鄰居])、思想解放([紅衣少女]、[鄉音]、[野山]),法制建設([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爺]),包括兩岸關系([孫中山])。這樣說來,金雞獎是有些浪漫了。那么電影本身呢,也是在考慮之內的,但絕非最緊要的。何況為了電影而電影的電影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大的意義呢?全世界的電影獎項,誰又不是對其主流意識形態做輻射狀呢。你要對法蘭西存有微詞,對高盧人有意見,你就無法在戛納海灘上領略咸濕的海風。這不僅僅與民族自尊心有牽連,更事關更為宏偉的上層建筑。
很多人認為金雞獎一不文藝,二不商業。我倒覺得這兩項在金雞獎都能找到合適的位置,只要你夠現實,就可以了。[英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中國紀實美學的杰出作品,[鄰居]也能一執牛耳。就這么簡單,就這么現實。聽說香港影人也想入圍金雞,不再以合拍片的方式,真如此的話,他們也得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
歷屆金雞獎最佳影片全攻略
1981第1屆[巴山夜雨][天云山傳奇]
1982第2屆[鄰居]
1983第3屆[人到中年][駱駝祥子]
1984第4屆[鄉音]
1985第5屆[紅衣少女]
1986第6屆[野山]
1987第7屆[孫中山][芙蓉鎮]
1988第8屆[老井][紅高粱]
1989第9屆 空缺
1990第10屆 [開國大典]
1991第11屆 [焦裕祿]
1992第12屆 [大決戰]
1993第13屆 [秋菊打官司]
1994第14屆 [鳳凰琴]
1995第15屆 [被告山杠爺]
1996第16屆 [紅櫻桃]
1997第17屆 [鴉片戰爭]
1998第18屆 [安居]
1999第19屆 [那山那人那狗]
2000第20屆 [生死抉擇][橫空出世][我的父親母親]
2001第21屆 [毛澤東在1925]
2002第22屆 [美麗的大腳][沖出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