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有錢人同樣關心下一代的成長并在這項開支上不惜成本;但因為更有經濟實力,他們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及生活水準的確是“高人一等”
匯佳:北京最貴的小學之一
“嘩、嘩”,游泳池里,二十幾個孩子穿著鮮艷的泳裝,背著統一的背浮,手里拿著托板,不斷從泳池的一端游到另一端,這是私立匯佳學校一年級的孩子在上游泳課。
匯佳小學共有包括40多名外籍學生在內的近1000名學生,入讀這所小學需要一次性繳納5萬元贊助費,每學年學雜費24500元。當然,如此“昂貴”的學費所對應的教育及生活水準也不同平常。
夏天,孩子們在室外游泳池上課,冬天則移到室內游泳池,游泳場里光線明亮、空氣流通,陽光從巨大的落地玻璃瀉進室內,照在叢叢植物和泳池里歡騰的孩子們身上。
剛入學時,不少小孩子害怕,說什么也不肯下去,一個學期過去了,他們已經變得離不開水,因為游泳鍛煉,孩子們很少生病,“今年我們一年級中,沒有一個請病假的學生”,匯佳小學的小學部主任徐進說。
創建于1993年的私立匯佳學校位于北京昌平的安靜一隅,依山面水,占地9萬多平方米,是一所擁有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高級教育機構。2001年新建成的教學樓的硬件設施,在同類私立小學中名列前茅。
小學部的教學樓共3層,環形走廊讓每一處都光線充沛,走廊上鋪著五彩的防滑地板。
每天清晨6點30分,孩子們起床鍛煉吃過早點后,便開始一天的學習。這里的課程表與一般學校大不一樣:游泳、鋼琴、中教英語、外教英語每天一節,此外還有電腦、科學、書法、美術等課程。
孩子們的教室也和普通教室不同——靠墻的一壁柜子里,一格格整齊地放著每個孩子的書包和其他學習用具,小課桌是很受學生喜愛的色彩明快、造型簡單的沒抽屜的小桌子,孩子們隨時可以把課桌移來移去,時而拼成菱形,時而圍成圓圈。每個教室不使用黑板,而是投影儀,這很像是國外開放式課堂的縮影。
一年級的教室,還專門配備有寬敞干凈的衛生間,不習慣坐滿一節課的小孩子,即使上課時也可以很方便地如廁。
每兩間教室之間,就設有一間教師辦公室,門與門直接相連。老師可以密切關注孩子們的行動。全校每間教室內還配備有三、四個自動飲水機——這也是借鑒美國學校配置特別設置的,只用按一個小小的按鈕,溫水直接就從一個噴頭冒出,孩子們口對著噴頭就可飲用。
課間休息了,孩子們開始喝專門準備的酸奶,每天早晚他們必須喝牛奶,“一天3次奶”是匯佳的健康口訣。
在私立匯佳學校,實施的是國際文憑組織小學項目(PYP)教學模式——午,一上年級(2)班的孩子們正在上鋼琴課,學校有70間鋼琴房;老師使用“快樂教學法”,先用優美的琴聲吸引孩子,接著用專家特意為零起點的孩子編寫的教材,讓孩子循序漸進,愛上鋼琴。
一年級(3)班正在上外教英語課,匯佳小學共有11名從美國英語學會聘請的外籍教師,他們和中國英語教師一起,使用模擬環境教學法、交際教學法等方法,并有專門配合年齡段選用的教材。
學校圖書館里,從美國引進的英文原版書一年級孩子還不會“享用”,但高年級孩子就看得津津有味了。高年級的孩子還有機會在美國進行一學年英語強化學習,費用約為1.6萬美元。
一年級上電腦課的孩子在看電腦動畫,老師如此安排是希望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熟悉基礎知識。每周還有一節語文課必須安排在電腦房進行,使用專用軟件教識字。經常熟悉電腦,一般情況下,二年級的孩子就會打字,并可以給爸爸媽媽發郵件了。
匯佳像其他不少私立學校一樣,采取寄宿制,一些小孩剛到學校經常哭哭啼啼地想家,老師并不強迫他上課,而是會把他帶到學校的大型翻斗樂去玩,孩子總是非常喜歡這里,想家的孩子忘了哭泣,再過一周,回到家的孩子開始想學校了。
下午3點30分,孩子放學了,這里專門準備有下午的點心和水果。4點30分,是課外活動小組開始活動的時間:有藝術、體育、科技類的20多個課外活動興趣小組可以參加。
晚飯后18點40分,孩子們參加全校的“看電視”時間,連接到每個班的閉路電視開始播放從美國引進的原版動畫片,1-3年級看同一個頻道,4-6年級則看英語對話更為復雜的另一個頻道。19點40分,孩子們開始上晚自習,主要是由老師帶領完成當天的作業。之后他們手牽手回到宿舍。
值得一提的是,匯佳的孩子們非常大方,他們用不太熟練的英語和老師開玩笑,在校內遇到陌生人,總會主動打招呼:“客人好。”
宿舍大門內的黑板上寫著給老師的注意事項,比如“添冬衣”、“盡量讓孩子多喝水”等,一切都要求細致。
住宿以單元為單位,每個單元都是四四方方的“四室一廳兩衛”的家,只不過廳和室比普通的房屋要大很多。每間房住著3位小朋友。每個單元都有專門的“匯佳媽媽”照顧,夜幕降臨,小朋友在“匯佳媽媽”講故事的聲音中很快入睡。
樹人:到美國學英語
“Don‘t be shy! Open your mouth! Just try!”(別害羞,說出來),走進位于通州宋莊小城鎮內的私立樹人學校小學部,隨處可見寫有英文單詞的五顏六色的張貼畫,這是樹人小學正在進行的“英語文化周”的宣傳攻勢之一。
課間時分,一位長得虎頭虎腦的低年級小朋友來到老師那里要求背單詞,順利通過后,他看著老師在一個小本上記下他的名字和“+1分”的成績后高高興興地離開了。作為英語文化周的活動之一,按照要求,同學們每背50個單詞(高年級則為100個),就可以為自己的班級“掙”上1分,高分的班級最后會得到“英語文化周”活動的優秀班集體獎。
“我們的英語文化活動周還有很多內容,都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樹人學校校長助理顧大為介紹說。
樹人小學的特色之一是英語教學,英語文化周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之一。樹人的王義老師告訴記者,現在小學部的5名外教可以確保每班學生一周有17節左右的外教上課,這在同類學校中相當多了。
外教上課時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作業總是被評價為“good”或“very good”,然后掛在墻上,這可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學生們還要收看英語故事片,盡管學生不被要求全部看懂,但當他們津津有味的配合著老師的講解看完一部又一部影片,會漸漸發現,自己已不知不覺能看懂影片了。
“我和很多外國學生交上了朋友,我們一起說英語、吃冰淇淋,真棒。”這是一位小學5年級學生的作文。他和其他同學一起,在學校的組織下到學校在美國的教學基地進行了一學年的學習,并寄宿在一對美國夫妻的家中,回國后,他仍然和他的美國朋友們通郵件寄賀卡,“這可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事實上,從1994年開始,樹人每年都有學生到美國進行短期學習。到新西蘭的學習也進行了3年。當然,這樣的學習收費一點不便宜,教學就讀10個月,費用約為2萬美元。新西蘭學習半年,費用為7000美元。
除了出國,樹人小學每年暑假還組織學生或者到外地進行夏令營活動,或者在北京進行英語夏令營,總之,“盡量讓學生開闊眼界很有好處。”王義說。學生們所到之處有上海、廣州、云南、大連、深圳、珠海等。
1993年創建的樹人學校,現在是一所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直到高中后出國預備一體的全日制寄宿學校,占地171畝的校園里擁有多功能綜合體育、藝術館、棒球場、圖書電教樓、教學樓等。
棒球是樹人小學的另一個特色,小學的男孩子們都必須學習棒球(女孩子們則學習舞蹈和形體)。
“我真棒”,棒球小子們總喜歡這樣說,他們從穿上紅白條紋的專業棒球衣開始,就感覺自己與眾不同,每節棒球課是他們最喜歡的時候。學校還有各個班級挑選出的“種子選手”,組成一只有30多名隊員的校棒球隊,多次參加市內和國內比賽并取得名次。
“我真棒”,這也是樹人要他們的孩子們達到的目標。
力邁:“培養一名貴族,需要很長時間”
“包”字加一個“足”旁,念什么字呀?講臺上老師提問,孩子們拖著長音答道:念“跑”。“對了!”接著老師讓同學們起立:“我們現在來跑跑”,孩子們立刻開心地像一隊小蜜蜂般在教室里跑來跑去,還一邊念叨著“跑、跑、跑。”
坐定之后,老師把黑板上的“足”擦去,換上一個“提手旁”,“這個字又念什么呢?”“抱。”這下孩子們更高興了,站起來和自己身邊的小朋友擁抱。
這就是力邁小學的語文課,在這所小學里,老師總是用這種方法教孩子識字。孩子們發現,自己一下子就能記住字的寫法,還明白了字所表達的意思。
力邁位于空氣清新的順義。從守衛嚴格的大門看去,占地344畝的校園內,建筑物錯落有致,教室里書聲朗朗,標準運動場上學生們正在跑步。
這所學校得到了北京著名的景山學校的教學支持,并成為其一塊金字招牌。
作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所的教學實驗學校之一,私立的力邁學校已經進行了多年重構基礎教學改革的實驗。他們認為:現在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經較以前發育更早,一直延續至今的小學6年學制,已不能完全適應孩子的發育過程。于是,力邁在辦學初期就采用了“5、3、4”學制,即小學教育在5年內完成,高中則用4年。
力邁學校的語文教育改革,已經打破一張試卷定成績的慣例,而是把寫字正確、閱讀記誦、口頭表達、動手作文等7項內容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學生只需要分項達標就OK了。一些教學專家在實地考察以后認為,力邁的集中識字、詩文背誦、朗誦匯報應該推廣到全國。
最受孩子們歡迎的課程之一是英語課,和語文課一樣,英語課同樣是力邁小學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力邁的英語課就是:孩子們在外教帶領下做游戲,高年級的同學們則自己用英語編排節目,進行對話表演。
“Hello teacher!”在課外,孩子們也用英語會話,盡管他們會說的英語還不足以應付全部日常對話,但是你問任何一個孩子,他都會說:“我們是人人說英語、課課說英語。”
作為強化訓練,學校還組織學生出國進行短期學習,每年都有學生前往英國、加拿大,回來后對說英語上了癮,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是,有一位學生回到家還照習慣對著爸爸媽媽嘰里呱啦說了一大通英語,看到爸爸媽媽面面相覷時才發現不對。
和語文、英語一樣,鋼琴在力邁也是必修課,力邁認為:鋼琴教育是培養孩子素養和氣質的途徑,每個班除了有管理學生生活的生活助理老師之外,還有一位專門的生活老師教導孩子的舉止言談、點滴習慣。
“培養一名貴族,需要很長時間。”這是流傳在力邁的一句話。
入讀力邁學校免收贊助費,但是每年學雜費等也需要3.6萬元人民幣,目前小學部有學生近600人。
力邁學校有一個由3名營養師組成的食品檢驗小組,專門檢查食物內農藥含量是否超標、食物搭配是否均衡等和學生飲食有關的問題。校外的客人,即使是家長,要想到學生食堂吃一頓營養餐也幾乎不可能,如果實在想吃,還得經過小組的衛生防疫檢查才能使用學生食具。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是教會孩子們做人
與其他私立學校不同的是,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校址并不設在北京的遠郊區,而是在文化氣氛濃厚、高校林立的海淀區,毗鄰中央電視塔。這樣的地理位置,就是地產商也會垂涎三尺。
走進校園,一派綠樹成蔭、生機盎然的景象,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學校9棟教學樓的名字:書緣堂、鐘書堂、萌園、稷香苑……工作人員說,這些樓名都被賦予了特有的教育內涵。比如,“弘毅堂”顯然是取自中國先師孔子之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然而,要在環境優美的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就讀,首先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盡管它是海淀區首批實行價格“一費制”的學校:免收贊助費,只收取經過核準后的一次性費用,不過,作為一所寄宿制的私立學校,每年小學的學雜費用還是高達2.72萬元。
但是,家長們仍然踏破了門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這所學校。
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成立于1994年,是由北京市海淀區教委和北京錫華企業聯合創辦的一所新型實驗學校,占地9.1萬平方米,學生1700人,其中小學部約620人。
對于任何一所“貴族”私立學校來說,雙語教學都是重中之重,在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也不例外。
學校小學部的六個年級每天都開設了英語課,由中國教師和美國英語學會派遣的20位美籍教師共同教授,同時推廣副科雙語或全英語教學。此外,每月固定一天為英語日,在這一天里,全校師生都要說英語。
在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外教課相當有趣:為了教學生學習與食物有關的詞匯,外籍老師會設計以餐廳為背景的對話短劇;如果看到教師們讓學生親手制作“美元”,然后用自制的錢幣參加“拍賣”、“購買”等活動時,很顯然就是在教授與價格相關的內容了。
為了在真實的語境中強化口語及英語思維,每年暑假,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到國外進行1-3個月的主題短期學習,并為這些在國外的日子,取一些很好聽的名字,譬如2001年暑期的“新澳藝術之旅”:小學部的師生一行30人,帶著學生自己畫的油彩畫、丙烯畫、紙貼畫、水墨畫,以及剪紙、彩棕、臉譜、風箏等,出訪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亞。
當他們來到澳大利亞的珀斯時,發生了一件趣事:舉辦畫展的那家飯店老板非常喜歡這些繪畫,百般游說,想買下所有的作品,用來裝飾他的幾家飯店和餐館。
不過,在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還是“做人課”,它的創建者是學校董事長兼校長張杰庭,他同時也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和北京工業大學實驗學院董事長。
翻開做人課的教材,里面的插圖很漂亮,內容也豐富:或是歷史典故,或是社會新聞,或是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整套教材由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組織本校的教師編寫,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訓根據現代社會的要求概括為五個范疇:個人修養、我與家庭、我與學校、我與社會、我與大自然。
在小學三年級的“做人課”中“我與社會”單元設置了這樣一些課程:學會交朋友、學會自護、學會打電話、學會篩選信息、學會關注同齡人。這些看似瑣碎平常的內容,卻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點滴。
而學校的教師是最先身體力行這些做人原則并傳達給孩子們的人,六年級(2)班學生許天啟的母親駱勝威說,每次小測驗結束后,老師看完卷子就告訴孩子,如果自己能把卷子里作錯的題找出來,就還給他100分。于是天啟每次考試后都會把考卷從頭到尾再做一遍,真的可以找出錯題,并且真的得到了100分。
一般學校的老師會按慣例在卷子上畫個叉,然后讓孩子做10遍,孩子不僅搞不明白他到底錯在哪,更談不上建立起學習的信心,駱勝威說,“但在這里,孩子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擁有了成長中最重要的一點——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