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兩個市場同時作用,對中國發展影響最大的一年
《商務周刊》:入世后,中國有成為世界制造中心的趨勢。您如何看中國產品市場及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朱民:2002年的中國制造業整體加入世界生產鏈的步驟大大加快。2002年,中國從韓國進口原料達15億元人民幣,貿易逆差為100億,與日本貿易逆差為50億,與新加坡貿易逆差為40億。逆差雖然不是好事,但深入分析后即會發現,這些逆差大部分源于中國采購電子原材料和電子器件,約占進口額的38%,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中國對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貿易中。這表明中國開始從周邊進口原材料,在中國加工后再出口,無疑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樣生產市場已充分國際化。
國內市場已表明,在出口產品時,中國市場也在向服務方面發展。2002年,跨國公司在中國資本量增加了,再加上金融界的局部外資涉入,奠定了以生產資本為基礎的金融市場流動體系。中國已成功引入外資500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吸引外資國,也是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對FDI全球第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跨國公司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水平,已經提高到一個水平,對外資接受能力更超強,從世界范圍,這是中國出現的一個巨大的可喜變化。
中國金融市場所采取的帶些保守色彩的政策,不失為對中國股市的一種保護
《商務周刊》:資本越來越活躍,對中國企業有哪些影響?
朱民:金融一體化、全球化過程中,有50%資本來自跨國公司。據統計,60%出口額、90%技術轉移、70%的資本轉移,以及一半的貿易都是跨國公司承擔。跨國公司涉足了市場的每個角落。由它提供的技術和市場手段,是中國市場加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鏈條,以至于中國城鎮企業的興衰都受到了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
過去15年,中國的國際貿易每年增長6.37%,資本流動每年增長13.2%。資本流動性規模大大高于物流,資金與金融正在實現全球配置。
《商務周刊》:中國股市是否也受了國際市場的影響?
朱民:沒錯,道瓊斯和NASDAQ跌得很慘。美國股市從2002年8月至今跌了50%,NASDAQ跌了80%,日本股市從8800點跌到3300點;韓國的小股市下跌速度也很迅速。中國股市也下跌了,這是自然的事情。不過其幅度遠低于國際市場,這說明在過去的時間里,中國股市是相對安全的。
從股市走勢來看,NASDAQ在現有的上漲后,還會再下跌;2002年上半年,美國股市先升到12000點后,又跌到8000點,并持續走跌。根據預期,未來股價降到85%時,股市的泡沫將會被擠得干干凈凈。這條下行的曲線也是中國市場應該借鑒的。
在亞洲市場,日本股市還沒來得及從經濟危機中喘氣,轉眼間又將遇上新一輪下跌浪潮。所以中國金融市場所采取的帶些保守色彩的政策,不失為對中國股市一種保護。
《商務周刊》:在中國愈已融入到國際經濟體系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應該如何防止產生負面的影響?
朱民: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流動規模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增長速度。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快速深化,不僅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和傳導性日益增強,而且中國的大小企業都將不可避免地加入到這一變化進程中去,會更加迫切地直接感受到外部經濟金融變化造成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中國企業尤其需要注重防范外部經濟和金融風險的負面影響,采取積極措施規避風險,如增強防范風險的意識,注重調整企業現有的資本結構,保持合理的債務水平和期限結構,及時調整業務結構,適度擴大規模,并量力而行地走出國門、實現國際化的經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