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想起來也挺奇怪的,一個向來以模范自由市場、民主憲政自居的美國,竟然對一個叫格林斯潘的老頭頂禮膜拜,華爾街的人可以不理克林頓的緋聞,也可以不管小布什的戰爭言論,但對于格林斯潘的只字片言,完全當做圣經字句一般反復詮釋。“9·11”之后,格林斯潘連續降息,我當時做時事分析員,也跟蹤了一段時間,一直有一句疑問因為新聞規范而沒有寫入報道中:“萬一格林斯潘老昏了頭怎么辦?難道他就是神仙?”
我當時的評論部主任這樣教訓我:不要輕易分析美國政治,除非你已經在美國生活了N多年,美國政治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說的也對,看看美國媒體如何報道中國政治就可以看出來。例如,雖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紀思道好歹也算中國通,但評論起中國問題來,就是感覺不對味。以和美國美聯儲會議有類似功效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來說,英美媒體對該會議的解讀竟然只有未來總理、部委人事變動這一種模式,在他們的眼中,仿佛中共中央整天只知道人事表動。
馬丁·邁耶滿足了我們好奇的欲望。本書中文譯名為了利用格老煽情,硬是在《美聯儲》后面加上“格林斯潘的舞臺”,其實書的原名是《美聯儲——世界上最強大的金融機構如何驅動市場的內幕》,格林斯潘只是其中三個章節。作者畢業于哈佛大學文學系,卻因為其對銀行的體系、市場和美聯儲的深入了解,成為美國頗具影響的金融專欄主筆。在大量占有研究資料和美聯儲歷史的情況下,他經過梳理,把一個在財政部、金檢署、地方銀行的壓力下不斷博弈、爭奪對金融政策控制權的美聯儲生動地呈現了出來,讓我這個被主編批作“采訪還可以、但已完全放棄文字美感”的中國同行慚愧。
不過我也有信心。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是它的敘述暗合我目前追求的報道模式: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有自己的政治利益訴求的機構,在復雜的政治條件下反復與其他機構展開博弈,最后取得控制權。布坎南《同意的計算》的中文版以及《公共選擇理論》這一類專著已經為這樣的敘述模式進行了理論背書,不過,這些理論都是在理想民主選舉環境下的思想試驗,遠沒有馬丁·邁耶寫美聯儲寫得這么具體、好看。另外著名的例子就是丁林的《總統是靠不住的》系列叢書,把美國政治制度的來源講述得蕩氣回腸。
其實我覺得中國的故事更加難以簡單用公共選擇理論直接套用,但機構博弈故事更加曲折、“好看”。不過中國大部分媒體還是不適應這樣的寫法,還是把眼光放在了人的命運和社會變動這一角度上。不過仔細想想,在目前中國個人沒有充分自由表達意見的能力、民間社團又沒有發言權的情況下,整個社會還不是暫時由一些有自己政治利益訴求的機構在推動?他們的故事就是中國故事,關注他們的利益博弈,才是關注中國政經主流。
所以格林斯潘固然偉大,但主要還是美聯儲邪門。超越個人命運,講述機構博弈故事,才是中國主流政經記者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