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銀行部門具有新舊兩方面的特性。舊的方面是,銀行業不得不繼續面對歷史遺留下來的為17萬多家經濟效益低下的國有企業(SOEs)提供生存經費的問題。從至今國家各大銀行賬簿中仍然存在的巨額不良資產來看,這一問題還是十分明顯。此外,只要國有商業和政策銀行還要持續苦撐不斷制造虧損的國有企業,那么,不良資產的絕對水平還有可能上升。當然,銀行業也存在著以商業化為發展導向的新的一面。這一個方面盡管發展相對較為緩慢,但卻適應了中國蓬勃發展的私營經濟和那些更具盈利前景的國有企業的要求,而且其重要性還在不斷增強。從長遠看,新的一面將有可能成為銀行業風險預測指數的最主要內容。它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各準私營和私營銀行,部分國有商業銀行也呈現出這樣的新格局。
以有利條件爭取時間
近幾年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貨幣供應的快速增長,使得國家金融機構能夠向非政府部門提供國內信貸的水平不斷提高(見圖1)。但標準普爾信貸評級機構仍對非政府部門獲得信貸數額的增幅持續超過名義GDP增幅的問題表示關注。據估計,投在非政府部門貸款數額占GDP的比重已經由1995年的88%上升到2002年末的138%(見圖1)。(由于可獲的統計數據存在差異,2002年的這一數值可能被高估了幾個百分點。)貸款占GDP比重的迅速增大為我們提出了一個早期但并非決定性的警告,那就是貸款可能流向沒有效益或效益低下的經濟活動中去。

中國人民銀行(PBOC)報告稱,2002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了16.8%,而2001年,這一數據為14.4%。人行報告同時指出,2002年銀行部門發放貸款數量同比增長幅度達到了20%,超過了2001年的15%。根據人行對于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2003年增幅達到16%的預期,標準普爾估計今年銀行發放貸款的數量增幅將在12%-18%之間。
貸款的高速增長和利差的持續穩定,使得銀行在不考慮近3年放款損失準備金的情況下,能夠正式地報告其在絕對利息收入和營業利潤方面有所改善。受到借款人歡迎的低貸款利率和高貸款額度使銀行能夠降低不良貸款(NPLs)的比重。利率由中國人民銀行來確定,但個別銀行在決定自己某些特定的存、貸款利率方面具有一定的自由度。為了更加直觀(見圖2),標準普爾舉了3月期存款利率和6月期運營資本貸款利率為例。運營資本貸款一直是中國的銀行貸款中比重最大的貸款類型。
整個銀行體系在經歷過高速的增長之后,步伐會放緩,中國也不例外。問題在于,中國的銀行能否在不可避免的低迷時期即將到來之前,改進自己的風險控制,并及時而充分地組織和調動有關的專家力量。不管有沒有意識到,銀行都要面臨一場完善風險管理的競爭,它們必須使自己的風險管理能夠抵抗重大的系統性休克問題。如果銀行能夠不斷地改進自己的風險管理(尤其要注意使自己貸款建立在更為適度的風險回報基礎之上),那么該行業中期乃至長期的財政狀況都將得到改善。
銀行新方面的發展速度如何?

據標準普爾估計,2001和2002兩年,中國銀行業給非國有企業貸款的增長速度比給國有企業貸款的增長速度快了約2/3,這部分是由于住房和消費貸款的迅速增長所帶動的。從貸款構成來看,提供給非國有企業的貸款開始逐步占據主導地位,到2000年末,提供給國有和非國有企業的貸款分別占貸款總額的54%和46%,而目前,兩類貸款分別占到貸款總額的50%。這一變化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國企向非國有實體形式轉型造成的,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銀行增加了對現有非國企的貸款額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2年11月發布的一份工作報告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控制著中國銀行業的國有銀行將其貸款總額的2/3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了國有企業(參見圖3)。只有1999和2000兩年,四大資產管理公司(AMCs)從國有銀行購買了總價約為1.4萬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從而導致這兩年國有銀行對國有企業貸款的比重開始下降。銀行發放的凈新增貸款本應出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但由于受資產管理公司購買的影響,凈新增貸款在1999和2000兩年有所下降(參見圖4)。2000年末,國有銀行貸款的54%給了國企,剩下的46%給了非國企。
最近貸款出現了新的變化,就是住房貸款、汽車貸款和消費貸款量有了顯著增加。直到不久前,這些領域在很大程度上都沒有得到銀行的重視。然而,到2001年,這些類型的貸款占到了整個新增貸款的22.15%。2002年,這一數據雖下滑至21.1%,但總量仍相當可觀。圖5展示了2001和2002兩年新增貸款的情況。
再考慮到2001-2002年度銀行貸款總額增幅高達34%的因素,因此有理由推定,這一時期銀行提供給非國企的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在上升,而提供給國有企業的貸款比重則在下降。
此外,中國國家統計局2003年1月17日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基本單位普查公報”對國企與非國企貸款比重的問題也有所反映。公報指出,2002年,國家統計局所定義的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及其他類型公司的收入占到全年商業公司年營業收入的50.4%,而國有及國有控股公司年營業收入占49.6%。

人民銀行報告透露,全國所有金融機構平均不良貸款率從2001年末的24.3%下降到了2002年年底的19.8%,而同期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從31%下降到了26.1%。但2002年整個銀行業的放貸量卻增長了20%。放貸量的增長至少可以從數學上對不良貸款的減少做出解釋。既然這樣,那么僅僅根據報告所提供的不良貸款比重減少的表面數值來對資產質量進行評估是不恰當的。這是因為,一方面,不良資產從絕對數量來講還大量地存在著;另一方面,由于貸款在發放之后的數年內通常并不會立即有明顯的不良表現,所以2001年和2002年新批準發放的貸款的實際前景尚不明朗。
住房:一個潛在的泡沫?
如果說中國各大城市的住房市場正在產生泡沫,那么其中部分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能夠發揮正常作用的二級市場。關于房價和房貸的數據少之又少。而可以獲得的統計信息則顯示,2001和2002兩年間,新增貸款的16%都被用在了購買住房方面。相對于同一時期貸款總額34%的增幅而言,這一增長速度也是很快的。因此,管理者對可能產生的房地產泡沫,尤其是對于各大城市房價的攀升表示關注是可以理解的。
銀行所要面臨的風險之一就是,它們沒有能力對住房抵押貸款的收回價值進行準確評估。各主要城市的住房市場可以劃分為新房和二手房兩塊,中國日益龐大的中產階層似乎只對新房有強烈的偏好,而對二手房不感興趣。這很有可能造成購房者取得房屋所有權之后新房價格暴跌的局面,而銀行在放貸以后則要面臨貸款對不動產比重猛增的風險。這一風險連同合法留置以及二級市場缺乏深度等不確定因素表明,中國各銀行在住房貸款方面比發達國家的類似貸款所面臨的信貸風險要大得多。
政府的支持成為影響中國銀行業信用評級的要素
將中國國有銀行的信用等級評定為(BBB/positive/A-3)是對銀行自身的經營狀況和政府對銀行的支持等因素的綜合反映。國有的所謂“四大”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ICBC;BB+/Stable/B),中國銀行(BOC;BB+/Stable/--),中國建設銀行(CCB;BB+/Stable/B)和中國農業銀行(ABC)——以及其他一些小的商業銀行都面臨著沉重的不良貸款負擔,出現了形同破產的情況。單從銀行自身的貸款情況來看,這些銀行的信用等級應該比實際評定的級別低得多。但是,標準普爾認為,中國中央政府對這些銀行的所有權表明,政府給予銀行一定程度的支持也應該作為評級參考的重要因素。因此,標準普爾給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外匯主體信用的評級為“BB+”,而對中央政府只有部分所有權的交通銀行外匯主體信用評級為(BB/Stable/--)。
巨額不良貸款暗示著技術上的資不抵債

最近,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這三家資產最大的銀行,按照國家新出臺的五級貸款分類制度,分別公布了各自不良貸款(NPLs)的情況。其中,中國工商銀行2002年12月底的不良貸款占其貸款總額的25.7%,同期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這一數據分別為22.4%和15.4%。
標準普爾認為,這三者及中國其他銀行的這一數據有可能被低估了,因為在國家銀行廣泛的分支網絡中推行五級貸款分類制度,跟事先從不良貸款當中排除以債轉股形式獲得的資產及股本的做法存在著矛盾。被排除的資產及股本往往不具有流動性,因此應該被劃為不良資產的類型。如果再考慮到中國的銀行較低的放款損失準備金水平(通常占到單個銀行放款總額的1%-2%),如此高的不良貸款水平預示著銀行部門存在技術上的資不抵債。
國家的支持將隨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有兩個起平衡作用的因素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對中國國家有關銀行信用的長期評級產生影響:其一是政府支持力度的逐步減少;其二是銀行自身信貸狀況的改善。中央政府正積極推動四大銀行向更加市場化的方向轉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1994年三家國有政策銀行被建立起來,1998年中國政府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入了2700億元人民幣(中國工商銀行850億元、中國農業銀行933億元、中國銀行425億元、中國建設銀行492億元),以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推動其資產重組。同時建立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則從銀行接收了價值約1.4萬億元人民幣的問題資產。那種認為1994年以前國家對“四大”的支持幾乎沒有發生什么變化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央政府不僅向“四大”清楚地說明了自己的意圖,而且還向這些債權人發出了強烈的信號,指出政府將不再自動地為陷入困境的相關國有實體提供保護。這一點在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因資不抵債而于1998年秋被關閉一事上表現得猶為明顯。因此,標準普爾將逐步降低政府支持這一因素對中國各銀行評級當中的地位。
有了質的改變但還不明顯
由于起點較低,中國各主要銀行近年來在完善各自風險管理制度、信息系統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取得的進步是明顯的。盡管這些舉措的效果如何還有待于對各銀行具體表現的考察,但從長遠來看,銀行通過這樣的努力應該能夠收到一定的成效。這將有助于改善銀行的資金狀況,反過來又對解決因預期政府支持的減少而產生的問題起積極作用。國家銀行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勢必對它們的信用評級產生有利的影響。相反,如果任何一個銀行遠遠地落后于自己的同類銀行,那么它的信用等級就會受到沖擊。值得關注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央政府開始對銀行部門松綁以來,中國的銀行還沒有真正碰到過極端不利的經濟環境。

等級定義
長期信用評級
AAA 是標準普爾評定的發債機構信用評級中級別最高的,它表示債務主體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極強。
AA 表示債務主體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很強。它跟前一等級只有很小的差別。
A 表示債務主體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較強,但對環境及經濟條件改變而產生的不利影響的應變能力不如前面兩個等級。
BBB 表示債務主體有足夠的能力履行其財務承諾。但是不利的經濟條件或環境改變更有可能削弱其履行償債責任的能力。
而級別為“BB”、“B”、“CCC”和“C”的債務主體投機的特性十分明顯。其中“BB”的投機性最弱,而“C”的投機性最強。盡管此類債務主體也具有一定的應變能力,但不足以應付其面臨的大量不確定關系或不利條件。
BB 表示在近期,該債務主體比其他較低等級的債務主體受不利環境影響的程度要小些。但是,對于正在發生的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以及在不利的業務、金融和經濟等條件下,債務主體的能力不足以履行其財務承諾。
B 債務主體比“BB”級的人更容易受到不利環境影響,但目前還有履行其財務承諾的能力。不利的業務、金融和經濟條件很可能會削弱債務主體履行其財務承諾的能力或意愿。
CCC 債務主體目前容易受到不利條件的影響,并且其履行其財務承諾的能力大小取決于業務、金融和經濟條件是否有利。
C 債務主體目前極易受不利環境的影響。
從“AA”到“CCC”都可以用加號(+)或者減號(-)來顯示主要級別內部的相對程度上的差別。
短期信用評級
A-1 債務主體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強。這是標準普爾評級中最高級別。在這一類型中,某些債務主體可被賦予加號(+)。這表明這類債務主體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極強。

A-2 債務主體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令人滿意。但其對因環境及經濟條件改變而產生的不利影響應變能力不如前一個等級。
A-3 債務主體有足夠的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但是不利的經濟條件或環境改變更有可能削弱其履行財務承諾的能力。
B 債務主體易受不利條件影響,且具有顯著的投機性特征。債務主體目前有償債能力,但是,對于正在發生的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以及在不利的業務、金融和經濟等條件下,債務主體的能力不足以履行其財務承諾。
C 債務主體目前極易出現無力支付的情況,其償債能力大小取決于業務、金融和經濟條件是否有利。
評級前景定義
標準普爾評級前景是對債務主體債務評級的長期發展方向進行評估,主要從經濟環境和/或債務主體自身基本業務條件方面的變化來考慮。前景并不一定是評級改變的先兆或者債務主體未來信用的必然狀態。
● Positive表示評級可能會上升。
● Negative表示評級可能會下降。
● Stable表示不大可能有變化。
● Developing表示評級可能升或者降。
● N.M.表示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