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朱迪·勞 Jude Law
生日:1972年12月29日
出生地:倫敦
》“朱迪·勞”在電腦上用智能拼音敲入時總是出來“住地牢”,我每次都忍不住樂。香港和內地的一些媒體雜志把他的名字被譯作“裘德·洛”,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他的全名是“大衛·朱迪·勞”,老爸老媽從前是教師,但前些年也改行跟著劇團到處做巡回演出了。他還有一個妹妹,干攝影的,所以他們一家子從事的都是藝術工作,家族名字跟“法律” (Law)沒有任何關系。父母為他取名“朱迪”,靈感來自甲克蟲樂隊的一首歌名《嘿,朱迪!》,他的左前臂上有一個很醒目的刺青“Sexy Sadie”,“性感的珊迪”,珊迪是他的妻子(剛離婚,已經是前妻了)的名字,同時它也是甲克蟲的一首歌的歌名。
朱迪·勞的表演天賦使他很早就進入了演藝圈。12歲在大英國立青年音樂劇院登臺演出,17歲時休學演出肥皂劇《一家人》(1990),算是正式入了行。初登舞臺后的幾年里,他很勤奮、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外界的注意和肯定。他隨劇團輾轉英美兩地,演出足跡遍布倫敦大小劇院和百老匯,一部名叫[輕舉妄動]的舞臺劇讓他名噪一時,他的名字不出意外地出現在英國“奧利佛獎”年度最佳新人和美國“東尼獎”年度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名單上,而這兩個獎各自正是英美兩國舞臺劇/話劇的最高獎。朱迪勞為他的表演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迪·勞的第一部電影名叫[逛街],這是一般譯法,其實照片子的原名[Shopping],應該叫作[購物]才對。拍了幾部獨立制作之后,他在1994年出演的這部青春片才算駛上了軌道。其實該片并不真的在逛街或是購物,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干的是偷車的勾當,他們的目標常常是那種名貴跑車,得手后就開上街頭,并開動全速去撞爛街上商店的櫥窗,然后帶著得勝的笑容逃逸離去。當女主角厭倦了這種老是跟警察玩捉迷藏的生活方式時,桀驁不遜的男主角卻在醞釀下一次更冒險的行動:他準備去撞購物中心,大概就是家樂福超市什么的吧,不為別的,就因為這事以前沒人試過,他想做始作俑者。與此同時,另一個跟他一樣叛逆、一樣好勇斗狠的對手,正暗暗等待機會,計劃著跟他來一場一決雌雄的,玩命般的較量。
回顧一下朱迪勞的電影,不難發現這么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不管他在影片中擔任主角還是配角,他總能被別人鎖定為對抗的目標,或者他把別人當作斗爭的目標,有時他在明處,有時則在暗處。這種一對一的單挑也往往是這些影片中最具張力,最吸引人的部分,一些精彩的對手戲也就這樣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舉例說吧,[兵臨城下]中他和艾德·哈里斯兩個神槍手的狹路相逢,兩人之間的殊死決斗是冷酷殘忍的,又是刺激和浪漫的,聲色不動的獵殺游戲給人大氣不敢出的壓抑和緊張,死寂的廢墟等待著最后一聲槍響。國內引進該片時片名叫[決戰中的較量],雖說不如直譯來的確切,不過想來倒也費了一番腦子,點中了主題和重頭戲,算是勉強及格吧。
除了這個最明顯的例子,其他的幾部,如[天才雷普利]啊,[千鈞一發]啊,[毀滅之路]啊,還有剛才說的他的處女作[逛街]啊,這些都是。就連他演同性戀,跑了小龍套,露了幾分種面就死掉的那部[善惡園的午夜],也能歸納到這一路上來,畢竟,要是約翰·庫薩克不那么細皮嫩肉,不那么瀟灑倜儻,他也不至于為愛犧牲了。這是我回憶朱迪·勞的作品時忽然想到的一個事,多羅嗦了兩句。
[逛街]之后,朱迪·勞就和在片中扮演他女朋友的珊迪·佛洛斯特喜結良緣,二人的婚姻一直持續到前不久,因為一場緋聞而宣告終止。1995年,朱迪·勞夫婦和他們的好友伊萬·麥克格雷格等人自組了“天然尼龍”(Natural Nylon)制片公司,制作自己的戲劇和電影,因為都是低成本小制作,所以在圈子里并沒有大紅大紫起來,隨著朱迪·勞與妻子的離異,該公司自然就更加經營慘淡了。
美國觀眾和國內的影迷認識朱迪·勞是從[天才雷普利]開始的。那部片子的真正主角馬特·達蒙不僅鋒芒被朱迪·勞搶光,而且他全片跟夢游一般找不著入戲的感覺,所以這個片子與其說是為他量身打造,還不如說是成全抬高了朱迪·勞。各個年齡段都有很多女人為這個“陽光男孩”癡迷,麥當娜更是大喇喇地宣稱這個男人讓她如何魂牽夢繞。朱迪·勞的影迷網站數量也直線上升,他在歐美地區受歡迎的程度不在布拉德·彼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之下。而且他為人很低調,就像那些混在好萊塢的英國藝人一樣,沒什么非參加不可的活動,他就老實呆在家里,他可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了。接戲也挑,但一旦接了,就能使出渾身解數,給觀眾一個驚喜。他也嘩眾,但并非為了取寵。可能他的身體條件太好已經用不著再做過多展示和炫耀了,所以他的心思都花在了表演上,他自己說他對研究人的陰暗面有著近乎偏執的興趣,他希望他能碰見這種好劇本,到時他就會不顧一切撲上去,結結實實來一次精彩演出,至于別人喜歡不喜歡,他都不在乎。
我個人比較偏愛這樣的演員,他給我的印象就像對丹尼爾·戴-劉易斯一樣:踏實敬業,勤奮備課,有他們的地方就一定有好戲。看他們的表演就是極大的享受,因為從他們出場的第一分鐘起,你就能感覺到他們確實是用了心在表演,在創造另一個經典,而絕不像有些所謂的演員,往那兒一擺,純粹就是作秀,樣子滑稽,面目可憎。
無限接近好萊塢
精彩語錄:
1、電影導演說:“暴力基本玩到頂了,色情,是最后一桿頂用的槍了。”
2、美式想象總是在要求夢想能成為真實事件,做不到就追求絕對的虛幻。
3、在技術全面更新的時代,創造面臨著深刻矛盾:全新的工具帶來想象力的空前解放,同時想象力的新型危機,產生的是密集的、高技術的、高質量的單一化精神產品。
》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在感覺上與好萊塢的無限接近,其實始終并未進入,但是在外圍的窺看和感性認識也十分有利于我們了解想象中遙遠的好萊塢,而且這可能是更貼近讀者角度的一種感受。
也許是作者長期旅居海外的原因,在談到9.11對好萊塢的影響時,其立場甚至是更接近美國本土人民的,但是作者的專業資力和經歷又使其看到好萊塢復雜外表下的某些規律,其中不乏精彩觀點和值得借鑒的經驗。
本書從一次失敗的編劇經歷開始,好萊塢就像一只充滿魅力的怪獸,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危險,但還是不由自主地投入它的懷抱。作者談了自己學習的經歷,看電影的有趣感受,好萊塢的明星制,奧斯卡的賭場,甚至美國色情娛樂制造業的現狀,內容相當豐富,可讀性也很強,就是結構比較散亂,基本上有點想到哪說到哪的意思。
本書我個人最喜歡讀的部分倒是作者對近年部分影片、影人的評論解讀,例如[失憶碎片]、[穆赫蘭道]、北野武、庫布里克、羅伯特·奧爾特曼、[鋼琴教師]、[上帝之城]等等,這部分體現出作者的電影修養,描述隨意但觀點十分肯定自信,而且從個體質量到整體發展都有穿插聯系,尤其是“主攻最后禁忌”這部分內容相當精彩。
所以本書全篇來看可能不是很有體系,也有一些作者翻譯的資料,但是仔細看其中有不少內容反映出好萊塢的現狀趨勢,也可以抓出一些值得思考的觀點,總體來說本書還是十分值得一看。
《我的好萊塢大學》
張辛欣著 花城出版社
定價:22元
推薦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