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說過,電影是所有的宣傳工具里最好的。當這個活動影像剛能活動四肢的時候,它是這樣的,人人都想看看它,看它怎樣在一個白白的四邊形里憤怒到牙齒或甜蜜至眉梢。后來,它的言行越來越有型有款,人們更有理由把它當寶貝來看。這電影到了后來,不管官方說法的寓教于樂,還是民間流傳的殺殺時間,抑或以影獨行者的生死愛恨,全都有了市場。有人說,電影到了這節骨眼,才像個電影。它不單純了,因為它有肚量了;它不絕對了,所以它充滿變數又擁有無限可能。中國到了這時候,也想遍地開花,老實說,哪朵花開得都不是那么鮮艷。尤其近十年,很多國產電影,看的人都想哭。用粗制濫造來說,都好像抬舉了那群號稱要拍電影的家伙和那幫說啥啥不是的所謂電影。好在,大家都認識到了,電影得有一個根本,那就是得有人看。看的人越多,電影這玩藝才能更健康更美麗。但是,知易行難的事情總是層出不窮。對電影亦然,對中國電影更是如此。
在中國30年代,我印象中,好像有三部電影熱賣過。鄭正秋的[姊妹花]、蔡楚生的[漁光曲]、蔡楚生、鄭君里的[一江春水向東流]。特別是[一江春水向東流],可以說是要政治有政治、要人性有人性、要藝術有藝術。連映3個月,觀眾達70萬人次。這片子極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有嚴密工整并起伏跌宕的悲歡離合,但更重要的是,影片所傳達的信息與當時民眾的心聲達到了共振。日本人走了,本以為能過上安生日子,不料,苦難卻在逐步升級。從[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巨大成功中,有人指出中國人有好苦情戲的習慣。[媽媽、再愛我一次]在80年代末的中國,簡直就是晴空下一聲帶淚的霹靂。電視劇[渴望]的空前轟動,也是走此路線的一次大捷。2001年,俞鐘的處女作[我的兄弟姐妹]更是堅持不移地以扔催淚彈為己任,其收獲也是不可小覷。從這些影片當中,不難發現,反映普通人最直接的疾苦,好比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之類的,往往都能贏個盆滿缽滿。1981年的[喜盈門]通過一個四世同堂之家的分分合合,強化家庭理念的不可動搖,也成為當年票房冠軍。近幾年,隨著經濟轉軌,意識形態的裂變,“飄一代”青年的大行其道,使這類電影已喪失了市場。[我的兄弟姐妹]只能算是險勝。而俞鐘接下來的[我的美麗鄉愁],意欲在飄泊上大作文章,其結果是差強人意。
又到了歲末,一場票房大戰即將拉開帷幕,群雄正欲逐鹿。最可喜的是,賀歲片的定義在放寬,不僅是喜鬧,只要是這個時候,都能換來賀歲的好名聲。90年代中、后期。中國最重要的電影現象,是馮小剛賀歲片品牌的確立。馮小剛的影片以游戲沖淡尷尬的敘事模式,表現了現代人對眼前利益和即得快樂的從容心態。這里的小人得志不會驚憂你不安的內心,甜蜜中夾雜微酸的個人情懷往往能得到最愉悅也是最親切的抒解。馮小剛的語言、情境是完全的當代北京風貌,但智慧如馮小剛者不會觸及到這座城市的真正內核,而這座城市的點點滴滴,只是使馮氏電影更為隨和,并有著不痛不癢卻又恰到好處的沖擊力。馮氏賀歲片在情節走向上,有向好萊塢靠攏的嫌疑,[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最為明顯,這為它贏得更廣泛更穩定的觀眾群,無疑大有幫助。這是最自然最動人的中西合璧。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馮小剛的電影方向,便是中國商業電影的方向。作工精致,主題溫暖,運作精密。不求終極關懷,只求一笑而過后仍有余味可把玩。
2002年,最熱的電影當屬張藝謀的首部武俠巨制[英雄]。在歲末票房上一路飆升,創下2億人民幣的巨大業績,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電影怕也只有望其項背的份。同時,這也是一出叫座不叫好的典型案例。[英雄]的成功全在電影之外,龐大精良的創作集體,空前的明星陣容,包括張藝謀本人的強勁號召力。還有那些反宣傳的宣傳,反八卦的八卦。都在觀影前期的期待心理上做足了文章。只要會吊胃口,并能吊足胃口,便有大獲全勝的巨大可能。現在這可能,已變成了任公說婆說都難以逆轉的鐵定現實。[英雄]給中國電影的最大啟示在于,面市前的精心運作對一部影片在市場上的通暢運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裝潢精良,里面是不是就一定藏著個寶貨,也是未知。良性的商業電影,還是秀外慧中的好。張藝謀現在正為他的第二部武俠電影[十面埋伏]忙活著,采取的仍是[英雄]式的半遮半掩的所謂封閉式拍攝,誰讓他上次嘗到甜頭了呢。但愿他這次的如法炮制,能讓他的這部新作由表及里的漂亮起來。

往往商業大獲成功的電影,很難拿個體說事,也就是說,不能太嚴肅。美國的[教父]是個特例。我國也有這樣的影片,那就是姜文初執導筒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承認這里有他的記憶,但就是這樣一部表達個人的電影,卻成為1995年的中國電影票房之冠。要說賣點,從未封冕的影帝姜文和新京派小說的代表人物王朔,應該算是。可這點賣點,實在是有些微乎其微。還是這部影片本身的力量,使得各階層人士趨之若鶩。它喚起了人們血液里,最初萌動時最生猛的那份情愫。這記憶,不僅僅是對那場浩劫的重新解讀,而是對整個人類青春勃發時的憧憬和悸動,做了一次酣暢淋漓的,又極富詩意的描述。也就是說,這是一場人類共有的記憶。在這部呼吸感極強的杰作里,銀幕上下有了一次久違的,但又絕對動人的來來往往,也就是互動。你是馬小軍,你曾經是馬小軍,你在你的內心深處,成為過馬小軍。[陽光燦爛的日子]強有力的證明了,誠意是最大的賣點,也是最大的商業。
說了這么多,中國商業電影還遠沒到旌旗招展的時候,以上個案,只能是啟示,還沒有形成啟示錄的規模。
給觀眾把脈,同時,創作人,也得給自己把把脈。因為僅把觀眾裝在心里,只是拍商業電影的首要。只有觀眾把你當回事,你才能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這實在是門大學問,大家,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