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生意向來就比其他地方要復雜,對于在中國運作的跨國公司來說就更是如此。作為大眾汽車集團進口車業務(中國)總經理,韓尼克現在把這個復雜任務的接力棒接在了手上。
和許多任職中國的外籍人士一樣,韓尼克有個中國化的名字,但是他對中國的了解還不到一年。不過,這點沒有影響韓尼克的信心:“在哪個國家工作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你要理解當地人,知道他們怎么想、怎么工作和生活。”
的確,這種情況在韓尼克不算陌生,因為像他這樣的高級管理人員多半都有一張云游四海的履歷表。西歐,北美、南美……每次面對的都是新面孔雖然不像詹姆斯·邦德的任務那么驚險刺激,但同樣也必須時時接受挑戰——這是職業經理人的職業素養。
這樣的經歷使韓尼克諳熟各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心理。比如說,美國消費者通常是沖動型的,他們看上一樣東西想買就買,而且馬上就要,只要他們喜歡,而且配置齊全。再比如,歐洲人為了買一件稱心的東西——例如一輛滿意的汽車——司以等上6個月。歐洲人對工藝十分講究,他們的要求很高,顧 客會對廠家提出定制要求:什么樣的顏色。款式和內室的裝飾都必須跟他們事先說好的一樣。
這些東西很有趣,但在波譎云詭的市場變幻中,更重要的是,韓尼克知道了應該給他的客戶什么東西。1987年就加入大眾的韓尼克對大眾可謂了如指掌,加上對消費者的7解,這意味著他可以游刃有余地招呼好他的顧客們。
韓尼克在中國的工作同樣也從了解他的中國顧客開始,“在中國,人們喜歡四處看,要看好才肯買。比如到經銷商的展示間去看,去車展。中國人買車喜歡要高配置,要買就一步到位。”這大約是韓尼克對中國市場的初步認識之一。
事實上,盡管到中國的時間還不長,韓尼克對。中國的大眾擁躉們已經很熟悉:捷達內部空間大、價格適中,一般買第一輛車的人都會選擇;PoLO主要是年輕人喜歡;買進口車的客戶,一般對車都很有經驗,他們買車主要為了體現個性,開什么樣的車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色彩豐富還是對人友善,是嚴謹還是浪漫……
當然,在中國做生意還需要了解很多,不過中心只有一個:把大眾的車賣出去。在這個問題上,韓尼克做得絕對職業化:“我只開自己公司品牌的汽車……尤其比較喜歡開大眾引進的最新最先進的車型,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把公司的產品推薦給中國的客戶。”
憑著這種專業精神和大眾的知名度,韓尼克在中國要完成他的任務或許并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