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重要的一點并不在于美國經濟是否處于衰退,而是舊的范疇已不再適用。不論“衰退”還是“復蘇”都不再能夠準確描述目前的情形。美國處于生產復蘇之中,但在過去,生產復蘇伴隨著勞動市場的改善,現在則非如此
鑒于美國經濟的規模和重要性,全世界正在注視著美國的經濟走勢。大約在2001年3月,美國經濟達到頂峰,美國引人注目的經濟擴張讓位于10年來的首次衰退。2001年12月,產出開始增長。但是,衰退是否因此結束了呢?抑或仍在繼續?美國經濟研究局(NBER)及其景氣循環測定委員會(美國商業周期的半官方斷代機構及跟蹤機構)仍不置一詞。經濟和貨幣政策方面的最新變化暴露出經濟研究局商業周期斷代的模糊,而一直以來這卻是毫無疑問的。
自上世紀20年代末的大蕭條以來,判斷衰退的結束時間幾乎一直很明確:工業生產強勁增長、總銷售扭轉跌勢、失業率下降。所有這些趨勢的反轉同時發生或相隔幾個月發生。因此,如何界定衰退的結束或者甚至是否有衰退結束的定義并不重要。正如最高法院一名法官在談到“淫穢”時所說的:“我可能不懂如何給它下定義,但當我看到時我就知道那是淫穢。”
然而,最近這個粗糙的方法已開始顯得無所適從。讓我們略加回顧。第一個預警信號是20世紀90年代初所謂的“失業復蘇”。1991年3月,生產和銷售見底回升。但失業率仍繼續攀升——增幅超過一個百分點,在1992年6月達到7.6%的峰值。我認為,如果商業周期最重要的一個指標是工人對失業的恰當憂慮和尋找新工作的困難,那么美國經濟最糟糕的周期時刻會在衰退的半正式結束15個月后出現。
這次情況更糟。如以生產趨勢來測定,2001年3月開始的衰退是有史以來最短和程度最輕的衰退:不足9個月,而且國內生產總值僅有極小幅度的下降。以銷售來衡量似乎也是一樣。
但是,如以失業率來衡量,這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之一,如果不說是最嚴重的話。與兩年前的商業周期頂峰相比,目前美國的在業人數減少了210萬。如果加上勞動力的正常增長,相對于假如20世紀90年代的繁榮得以繼續的就業率而言,目前的就業不足將達到470萬。
那么,為什么舊的商業周期指標會不適用呢?原因之一是過去15年美聯儲采取的措施不同。此前的大多數衰退并非完全不受歡迎:當通貨膨脹超過美聯儲能承受的水平時,較高的失業有助于降低通貨膨脹。當美聯儲斷定通脹不再是威脅,并將其短期的主要任務由穩定價格轉為刺激生產時,此前的大多數衰退也就結束了。較低的利率使所有商業周期指標——生產、銷售、就業和失業率——反轉向上。
第二個原因是大約從1970年至1995年,潛在生產率增長較低。當生產率增長放緩時,產出的增長極不可能伴隨著就業的下降。然而,自1995年左右以來,美國經濟的生產率增長趨勢一直比較快:不是此前25年的平均每年0.7%,而是2%或3%甚至更高。迄今為止,種種跡象表明潛在生產率的快速增長趨勢仍會持續。
考慮到這兩方面的因素,美國經濟研究局目前的兩難境地就變得明顯了。與此前的衰退不同的是,此次美聯儲沒有突然調整政策,使所有宏觀商業周期指標出現同樣的轉折點。此外,潛在生產率的迅速增長意味著產出增長的可觀復蘇(如果低于正常值)是與就業的下降和失業的上升相關的。
教訓在于,如果我們繼續使用“衰退”這個詞,我們終將不得不對此下一個確切的定義。衰退是否指的是產出下降時期,還是對于一般工人來說,勞動力市場變得更為嚴峻的時期?美國經濟是否仍處于衰退之中取決于我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并不在于美國經濟是否處于衰退,而是舊的范疇已不再適用。美國仍處于就業衰退中,但在過去就業衰退伴隨著產出的下降,現在則非如此。美國處于生產復蘇之中,但在過去(除1991至1992年以外),生產復蘇伴隨著勞動市場的改善,現在則非如此。
經濟政策及潛在生產率趨勢方面的變化產生了這樣一種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不論“衰退”還是“復蘇”(就像20世紀下半葉所使用的術語一樣),不再能夠準確描述目前的情形。因此,在我看來,目前為止,這似乎是有關目前美商業周期處于什么階段方面所應把握的最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