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是最不好辨認的民族。他們的祖先是阿拉伯半島的閃族游牧部落,黑卷發、棕膚色、高鼻梁。然而,自公元初抵抗羅馬帝國的戰爭失敗以后,他們歷經迫害、驅趕,兩千年來一直顛沛流離于世界各地。今天以色列的猶太人,來自100多個國家,說著80多種語言,膚色有白、棕、黃、紅、黑,如同小聯合國。
雖然猶太民族的歷史遭遇一直使他們未能形成固定的文化中心,但猶太人的音樂文化卻透過猶太教的世代流傳,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保存了下來。就像他們頭頂上的小圓帽那樣,猶太音樂始終有著鮮明的個性。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斯皮爾博格執導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其中由小提琴家帕爾曼領銜主奏的配樂,就帶著濃烈的猶太音樂特征,凄然的旋律帶著刻骨的憂傷,道盡了這個民族所承受的深重苦難。
不過,千萬不要就此以為猶太音樂就只有讓人聽了落淚的悲情。纏繞在猶太音樂旋律中的,其實除了憂傷,還有更多的樂觀與豁達,浪漫與希望。相信,只有一個命運滄桑的民族,音樂中才會并存著那么多的矛盾。
筆者曾經收藏過一張專輯名為《Klezmer FestivaIBand》的猶太音樂唱片,就呈現著猶太民族浪跡天涯,樂天知命的歡快與浪漫。Klezmer(克爾茲梅爾)這個詞,源于東歐的波蘭及俄羅斯一帶的猶太民族,是指以豎笛,小提琴,小號,手風琴以及打擊樂器等演奏的小調音樂。這些用于婚喪慶典的音樂深受吉普賽文化的影響,帶有流暢的旋律和動人的舞蹈性。它們通常也是口耳相傳,很少形諸紀錄,但仍保留了猶太音樂特有的調式與風味。聽過這樣的音樂之后,你會感慨,一個堅韌的民族,有的絕不僅僅只是憂傷和苦悶。在流血和被放逐的歷史中,猶太人始終不相信眼淚。在內心深處,他們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著強烈的優越感。一鍋飯,一瓢飲,就能令他們激發起對生存的信念和自由的向往。
另一張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猶太音樂唱片,是一位叫EstherOfarim(發燒友俗稱之為“大眼妹”)的以色列女歌手的個人專輯,其中她以希伯來語、德語、法語和意地敘語演唱,11首猶太民謠剛柔相濟,甘爽迷人,喜怒哀樂的表情躍然其中,帶出猶太音樂無以復加的優美情懷。
最近,筆者再度聽到一張名為《憂傷的猶太音樂》的專輯,這是由中國唱片深圳公司原版引進的,也是國內發行的首張關于猶太音樂的唱片。整張唱片的選曲,大部分應該取材自上面講到過的流散于黑海和波羅的海一帶的Klezmer小調,但出入意料的是,這張唱片的15首音樂竟然將猶太民族古老的曲調以輕音樂手法改編,除了運用極富吉普賽風味的小提琴,還配以薩克斯、鋼琴、吉它等非猶太民族樂器,加上電子合成器的效果,賦予了猶太音樂嶄新的色彩。
沒錯,你可以將之視為一張情調浪漫的輕音樂唱片,但我總覺得僅將它簡單地當作一張輕音樂唱片來聽,似乎奢侈了點。雖然,它比起正宗的猶太音樂顯得不是那么地道,但這些音樂的旋律里總算還凝聚著猶太民族那種揮之不去的憂郁情結,四溢出質樸動人的歡愉,加上錄音和包裝也算精致,絕對有別于時下許多粗制濫造,聽過就算的輕音樂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