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成
陜北油由開發中出現經濟糾紛,屬于正常現象。由于投資商乏到中國石油和政府的雙重壓力,缺乏溝通的暢通渠道,再加上殳資商沒有平等的協商或談判地位,作為弱勢群體,投資商為維戶自己的合法權益,出于無奈尋求中央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聲援;是可以理解的,地方各級政府理應持寬容態度。
陜北油田在開發過程中存在著一些諸如此類的嚴重問題:財產所有權和履行合同出現法律問題礦產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收益權不加區分;禁止通過司法途徑解決經濟糾紛;“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沒有得到體現;國家利益、地方利益和民眾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選利益不協調;改變貧困與集團利益沖突等。
這些問題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和考驗。
觀念與法律的尖銳沖突:
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應澄清一些普遍存在的觀念與現行國家法律規定的沖突問題:
1、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不等于國有企業所有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以下簡稱《礦產資源法》)第三條規定:“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國務院行使國家對礦產資源的所有權。,因此,陜北油田屬國家所有,不屬于中國石油或延長石油公司所有。
2、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與經營權、收益權是可以分離的。
眾所周知,國家所有權并不排斥企業和投資者的經營權和收益權。
地方政府下令收回陜北油田“三權”(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的做法是不合法的。陜北油田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地方各級政府無權收回。地方政府要收回經營權、收益權,也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和合同約定辦理。“先接管、再結算、后兌付”的做法,侵犯了投資商的財產所有權,并對投資商構成了違約。
S、中國法律沒有規定國有企業有權壟斷石油開采業,恰恰相反,法律允許集體、個人、外資開采石油。
《礦產資源法》第五章“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專門體和個體采礦作了明確的規定,國家對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實行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管理的方針。
根據經國務院2002年Z月4日批準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陜北油田在“采掘業”中屬于《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陜北油田的出路
解決陜北油田開發中出現的問題,有三條出路:分別將陜憶油田開采權給予中國石油(有資質)、延長石油公司(有資質),投資商聯合組建的石油開發股份公司(具備取得資質的條件)。權衡利弊,將陜北油田開采權給予投資商聯合組建的石油開發股份公司是最好的出路或最優選擇,也是合法、合理、合情的有效解決之道。
陜北油田難以形成中國石油所需要的規模化生產,開發成本高,開發風險大。因此,陜北油田不適合中國石油開發。陜北油田曾被中國石油當作“雞肋”扔掉后,中國石油與陜西省政府簽訂協議,才允許聯營開采。
而陜北各縣屬鉆采公司不具備取得石油開發資質的實力。同時,多年實踐證明延長石油公司難以高效經營陜北油田。強行收回油井可能造成上萬個家庭破產,涉及約10萬人,影響社會穩定;、安定田結和國計民生。
將開采權給予投資商聯合組建的石油開發股份公司符合“誰投資,誰收益”的原則,天經地丈。民營石化I業對地方和國家的國內生產值、工業生產值、財政收入、增加就業會有更大的貢獻。套用一句俗話:手心手背都是肉。這條出路不僅可留住投資商在陜北的石油投資,還會吸引投資商增加投資,并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
投資商聯合組建石油開發股份公司,需要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引導、扶持和幫助,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管。如建成功,則是陜北之幸、西部之幸、中國之幸,于國家、于地大、于民眾、于投資商都是有利的,即出現多贏的結局。
這是陜西和西部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契機和突破,也是改變陜北貧窮落后面貌的最后一次機會。給民營經濟一點土壤,它就會發芽;給它一點陽光,它就會燦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