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改革的四個方向
經濟學家遲福林認為,當前和今后中國政府改革應當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是實現四個轉變。
遲福林以日本、韓國為例,提出中國首先應當盡快實現從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的轉變。
其次,要從優先經濟目標向優先社會目標轉變。政府能否在經濟的持續增長中有效地發揮作用,關鍵看能否妥善解決失業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社會信用和市場秩序問題等。
第三,要從審批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政府應當進一步大幅度地削減行政審批,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各種生產要素在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優化組合。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完善立法,推動政府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產關系、信用關系和契約關系,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公平競爭,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體系等社會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并且通過電子政務等手段,實現政務公開,政情公開。
最后,政府改革應從行政控制體制向依法行政型體制轉變。
勿“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
新世紀之初,抗議西方主流經濟學統治地位的國際運動悄然興起,其矛頭直接指向脫離現實和數學形式化的新古典經濟學。
《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第2期發表了經濟學家賈根良的文章,介紹了這場被稱為“經濟學改革國際運動”,它對中國經濟學發展的西方主流化趨勢不啻當頭棒喝。
針對諸如“經濟學要與國際接軌”、培養學生“像經濟學家那樣思考”之類的口號,賈根良提醒,中國經濟學界應該放慢西方主流化的步伐,并發出探索中國經濟學發展的新道路的倡議。
賈根良認為,需要反對過分注重數學;反對迷信“諾貝爾經濟學獎”;保護、鼓勵和促成經濟學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多元化國內格局。此外,要注意引進異端經濟學,關注歐洲各國在經濟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賈根良還特別指出,理論經濟學的發展要特別注重對經濟學的科學哲學和文化基礎展開研究和討論。
賈根良認為,如果說大多數學經濟學的人對經濟學的文化基礎沒有任何興趣是可以理解的,但對理論經濟學家來說,這就是一個嚴重的缺陷了。
亞洲經濟依然強健
亞洲開發銀行發布的《2003年亞洲發展展望》報告指出,SARS將使2003年亞洲的經濟增長放慢0.1%~0.2%,但該地區41個經濟體的經濟將仍然為世界經濟亮點。報告預測,這些經濟體總體的GDP將增長5.3%。
報告認為,目前SARS對經濟的影響僅局限于東亞和東南亞。亞洲的經濟表現有望超過包括美國、日本和歐元區在內的世界其他經濟體。伴隨世界經濟的增強,2004年亞太地區將繼續保持發展勢頭。
亞行報告預測,2004年發展中亞洲的國內生產總值總增長將達到5.9%。亞太地區強勁發展前景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經濟體內需求的增強、出口形勢的改善、政策環境以及謹慎的財政貨幣政策的支持。
報告也指出,亞洲的經濟前景仍然非常容易受到以下風險因素的影響:工業化國經濟的不景氣、SARS對旅游業和商務差旅的影響等。然而,亞太地區有能力面對任何新出現的全球性挑戰。
構建中央和地方兩級農業調控體系
如何轉變政府職能,調整公共政策,成為加入WTO后中國農村發展的關鍵問題。
在第三屆中外農業現代化比較國際研討會上,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張紅宇提出,要逐步構建理性的中央和地方兩級農業調控體系。
張紅宇特別強調,中央農業調控體系建設包括強化政府職能,對農業發展的全過程實施有效的調控;構建農產品市場網絡,制定現貨市場、專業市場的交易規則并監督實施;
張紅宇還建議,要同時構建中央級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特別是期貨市場;采集、分析和發布市場信息,指導和幫助涉農部門、企業和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建立重要農產品如糧食、棉花等的儲備制度,調節市場供求矛盾;促進農產品出口;強化農業法制的監督作用,建立包括農業基本大法和農業投資、農產品市場、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專門法律在內的法律監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