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會解體?
在現實的政治壓力前,多邊貿易談判難以為繼。種種跡象表明,WTO是一個缺乏實際政治力量與政治技巧的組織,它正在喪失作用,這使得二戰之后建立的世界經濟體制遭遇挑戰
此刻閱讀邁克·摩爾的《沒有圍墻的世界》正逢其時。身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總干事,邁克·摩爾在屢歷新職不到兩個月內,就遭遇WTO歷史上最為嚴峻的挑戰,1999年底西雅圖的滾滾濃煙表明,在20世紀結束之時,自由貿易理論遭遇重大挑戰。街頭示威者成功地使大多數人相信,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是萬惡之源,它加大貧富差距、污染環境,它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它增加了失業率,它是過分龐大的公司力量的附屬品……
在摩爾眼中,自由貿易是拯救我們日漸失衡的世界的最重要手段,自由貿易可以消滅貧窮,帶來和平與繁榮。但是相比于這個輝煌的使命,WTO這個組織本身卻缺乏足夠的能力。
牛津大學的高級研究員阿蘭·魯格曼在2000年寫道,“它不是自由貿易的驅動力,而是一個人手不足、負擔過重的技術性官僚主義機構,而且毫無政治影響。”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不同,WTO缺乏實際政治力量與政治技巧,它不過是擁有200多名職員的組織,它極有可能在未來震蕩的貿易爭端中解體。
邁克·摩爾必須打消這種疑慮,說服它的成員國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事實上,他在2001年11月的表現,幾乎使人們相信,WTO前途無限光明。在那次歷史性的會談中,世界領袖們意識到,必須做點什么來恢復一點我們虛弱的信心。
中斷了兩年的貿易談判重又繼續,除接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發達國家還答應開放農業與紡織品市場,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系列特別幫助。在那個迷惘的時刻,人們拼命使自己相信,使更多的國家擺脫困境,是減少恐怖主義的有效方法。
2002年9月,邁克·摩爾不情愿地卸任。而2003年9月的坎昆會談,很快證明WTO的前途仍沒有擺脫1999年的陰影。盡管之前世界銀行已經評估說,如果談判能夠繼續前進,并在2004年底完成多哈回合,全世界將增加5200億美元的收入,其中一半將流入發展中國家,到2015年,它將使1億4千萬人口擺脫貧困。
或許從未有一個命題如自由貿易一樣,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如此大的分歧——人人都知道自由貿易可能帶來繁榮,但誰都在現實的政治壓力前舉步不前。
更令人沮喪的事實是,WTO所象征的多邊貿易談判可能正在解體。成立于1995年、與IMF和世界銀行共同被視作全球經濟支柱的WTO,可能正在喪失作用。柏克萊大學的經濟學家安德魯·羅斯最近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WTO對于促進自由貿易、降低貿易壁壘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從最初的23個創始國,到2003年4月的146個成員國的漫長過程中,羅斯發現,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形態和成員國與非成員國的有什么明顯的不同。而加入WTO的國家,也未制定更開放的貿易政策,甚至更糟。
一個典型的成員國,在加入WTO之前的開放指數是73.1,5年之后,它的開放指數增加到74.1,但相應的,平均關稅由12.5%增加到13.1%。“WTO沒有增加貿易的自由度”,羅斯說,“關鍵的原因是,成員國拒絕自己的獨立性受損,它們不愿將更多的權力交于世界貿易組織。”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經濟學家阿蘭·梅爾茨的觀點更為極端,他認為,貿易談判所帶來的好處,很可能沒有代價大。他還預測,美國與歐盟很可能退出WTO組織,全球貿易將主要依靠雙邊而非多邊談論。
WTO面臨的危機,與過去幾年中IMF遭遇的攻擊一樣,暗示了二戰之后建立的世界經濟體制正在遭遇挑戰,聯合國的風雨飄搖則說明政治結構的變遷。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說的,世界的主要矛盾是,我們擁有一個已經全球化的社會,卻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邁克·摩爾是一位高效率、充滿激情的領導者,但他的某種悲劇性在于,缺乏相匹配的組織的支持,來完成這項偉大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