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菲
自殺率是一個國家人群心理衛生狀況的重要參照指數。
位于北京偏遠郊區的回龍觀醫院,這些日子開始變得熱鬧起來。2002年12月3日,北京心理危機與干預中心在這里成立。這個由政府支持成立并直轄的機構,主要負責對有自殺傾向的人群進行心理干預。這也是中國首家專門研究治療自殺、抑郁癥疾病的專業機構。
在機構成立儀式上,一份有關中國人自殺問題狀況的研究報告,引起了公眾對自殺前所未有的關注。
中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平均年自殺率為每10萬人中23人。這是回龍觀醫院這份最新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
還有兩個數字對比讓人更感勢態的嚴重性:自殺在中國人死因中列第5位,前四位是腦血管疾病、支氣管炎和慢性肺氣腫、肝癌、肺炎。而在15至34歲的青少年人群的死因中,因自殺失去生命的占總人數的26.04%,是首位原因。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自殺成為青少年第一死亡因素,證明自殺不僅嚴重影響健康,還影響國家的生產力,造成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是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中心執行主任費立鵬博士說。
這個在中國生活了18年之久的美國人,從生活習慣到思維方式,基本上被漢化了。盡管普通話依然帶著濃濃的“外國腔”,但費立鵬的表述卻相當“中國”:“預防自殺,就要在群眾中廣泛宣傳,這很重要。沒有群眾重視,建立自殺預防網絡,肯定做不了。”
從1995年開始,回龍觀醫院流行病學研究室便開始了幾個大型合作項目的研究工作,與中國疾病控制中心一起,在全國23個疾病監測點開展自殺死亡的心理解剖研究,共調查了923例自殺和754例其他死亡案例,還收集了一萬多個自殺未遂病例。
研究結果頗出人意料:農村的自殺率是城市的3至5倍,即中國90%的自殺事件發生在農村;女性自殺率比男性高25%。這與西方國家的自殺情況完全不同,在歐美一些國家,男性的自殺比例至少是女性的3到4倍。
費立鵬不同意中國女性自殺人數多于男性,是因為遭受了“不公平的對待”。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男女不平等現象都相當嚴重,尤其非洲一些國家,那里更加歧視婦女,但在自殺率上,并沒有普遍反映出女性多于男性。
“這說明另有原因。我懷疑,更多使用危險品是主要原因。農藥的容易獲得和極端致命性使她們自殺更易獲得成功。”費立鵬主持研究的報告中顯示,55%的自殺成功者和43%的自殺未遂者服用了農藥。
更讓人不安的是,中國與世界10/10萬的平均自殺率相比,高出2.3倍,是美國的近2倍,臺灣地區的3倍多,成為世界上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費立鵬認為,從1987年開始,中國的自殺率就一直保持一個較為平穩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減幅度,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專家認為,中國的自殺現象帶有強大的傳統文化色彩。整個社會對自殺現象的寬容,是導致自殺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曾經有一部名叫《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的電影,就反映了中國某些落后地區集體自殺的習俗。而在民間,像《梁祝》一樣的“殉情”方式被歌頌,也給民眾以心理暗示。
“中國沒有強大的反對自殺的宗教或法律禁令,因此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或長期存在不良生活刺激的個體,就會把自殺視為解脫痛苦、減輕經濟或感情負擔的可接受方式。”費立鵬在報告中分析道。
“自殺率是反映一個國家民眾心理衛生健康的重要參考指標。”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生鐘杰認為。他的根據是,在自殺者中,只有7%的人進行過某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或治療。患有精神障礙的自殺成功者中僅34%曾因心理問題請求過幫助,在自殺未遂者中這一比例是33%。
鐘杰說,在國外,從精神科醫生,到專職的心理治療師,再到社區工作者,從社區到學校,從政府心理危機干預機構到民間心理咨詢熱線,整個社會建立了一個龐大而完善的社會心理支持系統,而在中國,專家們評價,“起碼落后15至20年”。
面對記者,費立鵬多次把自殺與艾滋病做比較:“自殺帶來的危害猛于艾滋病。每年的自殺者人數是被艾滋病奪去生命人數的2.3倍。因此,對自殺的預防任務非常急迫。”費立鵬心中有這樣的構想:在回龍觀的干預中心建立全國性的自殺干預熱線,并建起面向綜合醫院的24小時自殺未遂者心理幫助機制,逐步推到全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預防自殺體系,降低中國的自殺率。
費立鵬勾勒出中心未來的“藍圖”:在隨后的8年內,力爭將中國的自殺率降低20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通過中心的工作,每年平均挽救5至6萬人的生命,預防40萬人自殺未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