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禾
每年送舊迎新,足壇總免不了來一場游戲,一如孩子之“過家家”,游戲的名字叫“轉會”。
近日又將進行的2003年度甲級聯賽球員轉會,共有506位七尺漢子上榜,供甲A、甲B俱樂部購入。這些大漢之上榜資格及轉會費多寡,事先皆經中國足協堂堂機構“注冊辦”審查核定;轉會也在大庭廣眾下進行;電視臺亦每每向國人錄播相關新聞,何游戲之有?
原來,球員轉會最根本的依據轉會費愈來愈為人質疑與詬病,一些媒體干脆視之為笑柄。球員轉會費是由本人年收入決定的(再乘一定系數),二者密不可分。《足球》報稱:“近幾年來國內球員身價的突飛猛進更像是一種數字游戲,難道持續低迷的國內聯賽卻反而提升了球員的個人價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根本上說,轉會費的普遍上漲以及不斷刷新的‘標王紀錄,就是建立在個人收入日益放開的基礎之上的,而這也恰恰反映出中國足協一直在掩耳盜鈴地堅持一個財務政策上的玩笑?!?/p>
1994年中國足球開始職業化,那時范志毅這樣的頂級球員月工資只有3000元左右,加上補貼和獎金年收入大致也不到10萬元。而現在中國職業球員年收入最高已達300萬元,這是一個頗具中國特色的現象。這在教練身上也可看到,據報載:巴西資深教練巴札羅尼曾先后在中、日兩國頂級職業隊執教,在中國執教甲A上海申花隊,年收入逾70萬美元外加諸多附加優厚待遇;之后緊接著執教日本橫濱水手隊年薪僅18萬美元。日本職賽成績卓著的教練塞姆諾維奇使清水鼓動隊名次大升,其年薪居然只有15萬美元。而中國洋教頭的平均年薪約合35萬美元,而中國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日本的近1/40。
中國球員收入飚升的同時水平并沒有同比例跟進,從而為社會大眾不滿。感受到這一信息,中國足協近年出臺“限薪令”,將球員的月薪限在1.2萬元以內;單場贏球獎上限定為40萬元,使一名球員至多不會超過3萬元,這意味著中國球員年收入絕不會超過60萬元。令人費解的是,對球員三大收入之一的訓練補貼卻不作限定,游戲就此產生。因為這意味你給球員的年收入與比爾·蓋茨一樣高也沒問題,只要你工資、獎金按限薪令辦,把余下的錢統統算在訓練補貼上即可,誠如《足球》報所言“訓練補貼戲弄限薪令”。
去年此時的轉會,球員轉會創了天價——申花隊祁宏轉會費高達950萬元,隊友申思亦達900萬元,兩人同時以1850萬元掛牌價由申花轉會中遠,在社會引起嘩然。
2003年賽季轉會肯定會出現身價過千萬元的球員。據《足球》報載:按足協相關公式計算,申花球員吳承瑛今年轉會費俱樂部計算為1300萬元,且以此上報足協。然而,去年允準最高轉會價達950萬元(祁宏)的中國足協今年似乎在500萬元出現心理障礙,無論俱樂部怎樣報價,足協核定的最高價竟只有495萬元,離500萬元還差了一點點,只相當去年標王價的一半左右;更離奇的是,分屬天津與上海俱樂部的江津、吳承瑛年收入不可能一模一樣,居然一分不差同以495萬元并列今年標王!遼寧隊張玉寧雖然2002賽季參賽場次不多,然底薪便達140萬元,轉會申花的各項系數相加為5.15,相乘轉會費為725萬元(據《足球》報),實際轉會費居然只是490萬元。
轉會游戲年年出,惟有今年更邪乎 在往年“天算”之外今次添了人算。從視覺上看,今年轉會不那么扎眼了,可人們要問:從去年祁宏的950萬元到今年吳承瑛的495萬元,真是中國足協的限薪令在多年不靈后突生奇效(球員年收入減半),抑或足協的游戲玩得過火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