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崛起 日本失落
日本《東洋經濟》周刊7月5日發表一篇分析報告認為,到21世紀中葉,世界將形成美、中、歐、印四大經濟區,而日本將逐漸失去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報告指出,由于實行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增長;而印度從1991年開始向經濟自由化路線過渡,并把英語作為準官方語言,因此在以軟件開發等服務產業和信息技術產業為基礎的新經濟發展道路上很有前途。
報告認為,即便50年后中國和印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相當于發達國家的1/4和1/5,中國和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仍會分別占到全世界的20%和10%,由此將形成美國、中國、歐元區和印度4大經濟區。如果中國和印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發達國家的4/5和2/5,那么中國、印度的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歐元區的水平。
盡管目前的日本仍然是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15%的經濟大國,但是,到21世紀中葉,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會占到世界規模的5%至6%,恐怕已不能被稱為經濟大國。
建立低價位的農村醫療體系
人們在慶幸SARS沒有在農村大規模爆發的同時,不得不再次關注嚴重的農村醫療問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近日撰文認為,農村醫療問題的癥結在于,中國斷裂的社會與統一的醫療市場的并存。
孫立平教授曾多次提出并論證過:目前的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斷裂的社會,這種斷裂的表現之一就在城鄉之間。他最近進一步具體分析說,在這樣一個斷裂的社會中,醫療市場卻是統一的,醫藥和醫療的價格是依據城市的標準制訂的,甚至諸如什么是疾病、什么樣的疾病是可以治療或不能治療的、什么樣的疾病要進行何種方式的治療等問題,也是由這個以城市為標準的醫療系統界定出來的。這最終導致實際收入僅相當于城市居民1/6的農村居民要按照以城市為標準形成的價格,支付醫療費用。
斷裂的社會與統一醫療市場的并存,不僅使得農民看不起病,而且也使得任何在農村建立醫療社會保障的措施失去可能。孫立平因此認為,從最現實的角度講,如何形成一種在低價位上運行的農村醫療體系,將是解決農村醫療衛生問題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