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嵐

7月 1日,經中國證監會批準,我國首支同時覆蓋滬深兩個市場的指數基金博時裕富基金獲準發行。指數基金的口號:“指數漲了,錢就賺了”,吸引了許多投資者,然而事實也許并非如此
“我要買的就是這種基金,”得知博時裕富指數基金即將于7月10日正式推出后,投資者陳峰先生說。作為一名股海沉浮多年的普通投資者,他的理由是,“這種基金穩,不用怎么操心,而且適合長期投資,以前那些所謂的基金專家理財跑贏大市,現在看來都是唬人的。”
事實上,陳要買的博時裕富基金可謂陣容豪華,它是由中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新華富時指數以及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巴克萊基金管理公司聯手打造的,目前它還是國內惟一一支覆蓋深滬兩市的指數基金。
早在七八個月前,陳峰甚至不知道有指數基金這種產品。去年11月首支指數基金天同180指數基金正式推出后,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市場上已經相繼出現了3家這樣的基金:天同180指數基金、華安180指數基金和博時裕富指數基金。
頗具意味的是,雖然股市仍然沒有擺脫兩年多熊市的陰霾,但這似乎并沒有阻止指數基金接連推出的步伐。
指數漲了,錢就賺了
在證券市場上,讓股民們最為沮喪的一件事是:股市看漲卻賺不到錢。近年來國際上的一份權威調查顯示:61%的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低于股市總體指數表現,并且投資年限越長,其收益不及指數的越多。而針對這種情況,指數基金從容不迫的口號是:“指數漲了,錢就賺了”。
“指數”實際上就是股市大盤的“晴雨表”,“我們設立這種市場指數,最基本的想法是與大盤的走勢保持一致性,市場指數是根據某一時刻證券價格進行數學處理而得到的一個抽象指標;指數基金并不能直接購買指數,而是要在實際市場條件下通過購買相應的證券來實現,這樣的風險低于單個股票的風險,收益也相對穩定,與大盤走勢息息相關。”新華富時總經理朱閃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指數被許多投資者稱為“傻瓜基金”,因為指數基金的運作方法比較簡單,只要選擇某一種市場指數,根據構成該指數的每一種證券在指數中所占的比例購買相應比例的證券,長期持有就可。因此這種“傻瓜基金”的另一個優點是管理成本低廉,比如這次推出的博時裕富指數型基金的總費率將比主動型開放式基金總體費率節約44%。
隨之而來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選擇一個優質的市場指數。比如,為什么這次博時基金公司會選擇新華富時中國A200復合指數?
秘密似乎就在于指數的質量,新華富時指數是新華財經和富時指數在香港合資成立的新華富時指數有限公司推出的一種指數,新華財經是國內財經資訊供應商,富時指數則是由倫敦證券交易所與《金融時報》聯合擁有的一家權威股市指數編制及管理機構,為全球77個國家提供服務。博時基金董事長吳偉雄認為新華富時指數是“目前國內最優秀的指數之一”。
“我們的優勢是公正性、獨立性以及透明度。作為國內獨立的指數提供商,我們在股市上沒有自己的投資行為。”朱閃介紹說。
事實上,國內目前的指數提供商還是很多的,“大的來講三類,一類是交易所,一類是券商、銀河指數、中信指數和國泰君安指數等;還有一類就是新華富時這樣比較獨立的提供商。”朱閃介紹說。
艱難試水
“這種所謂的指數基金并沒有體現怎樣的獨創性。今后要想業績很出眾是有困難的,說白了它只不過是一種產品而已。但有人去買它就說明它有存在的道理,能不能保證有很多投資者認可還不一定,而且開放式基金還面臨著被贖回的壓力。” 全國人大財經委《投資基金法》起草工作小組組長王連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事實也是如此,在一項有30803 人參加的投資者隨機調查中,愿意投資華安180指數的投資者只有945 位,占3.07% ;愿意投資天同180指數的有917位,占 2.98%。指數基金概念距離普通的投資者還是有點遠。“目前,人們的投資意識還不是很成熟。”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全說。
當然,這與基金的銷售、經營環境并不那么好也有一定關系。目前的基金發行得越來越多,很多基金公司正在源源不斷地出現,“這個市場正在變成買方市場,歸根到底,目前國內的指數基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指數基金,他們只是在制造一種營銷手段賣出自己的基金而已。”國信證券分析師殷銘革一針見血地指出。
在中國這個資金推動型的股票市場,在初始定位上,國內指數基金就帶有濃厚的中國特色。根據有關規定,指數基金只能將資產的80%買入股票,20%投資國債。對于許多打著指數基金概念的基金而言,“即便是股票投資部分,也只動用基金總資產的50%進行指數投資,而另外的資金用于非指數的所謂積極投資。指數基金設計者的初衷是,通過指數投資和積極投資混合的方式來達到優化指數或戰勝指數的目的。” 著名基金專家劉傳葵說。
事實上,當前指數基金面臨的困境實際上是雙重的:一方面,在股市系統風險之下,優化指數并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目標;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統一指數、對沖工具等基本市場要素,指數基金在選擇標的物、避險工具時處于極其尷尬的境地。
“在中國目前推出指數基金的最大的障礙是,全民的財富積累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只有到那個時候投資者才能有一種微利心態。另外市場的運作也還不夠規范,等到股價真正與公司業績掛鉤不存在劇烈的炒作的時候,才是指數基金時代真正到來的時候。”華夏基金的一位首席分析師如此評價。
這樣看來,指數基金在中國只能說剛剛起步,“不能簡單地認為指數基金在美國發展得好,在中國就也是一個好東西。就目前已存在的兩個指數基金來看,在開放式基金中它的業績不是最差的但也絕對不是最好的,真正要在中國站住腳的話,還得等三五年后靠自己的業績來說話。” 王連洲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