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企”之亂誰之過?
《亞洲時報》近來發表署名馮楚夫的系列文章,對在港上市的中國內地民企股接連出事這一現象做了深刻的評論。
文章說,中國民營企業由明日之星到談虎色變,只不過是一年多的事。一般來說,民企最易為人所察覺的“變壞警號”,是盈利好得超出想象,尤其是農業股。專家分析稱,現在從內地來港的部分民企盈利能力之高,難以用常理解釋;但民營企業的崛起是大趨勢;而民企要挽回形象,就像其它新興市場一樣,需要3至4年時間發展,才能去蕪存菁。
民企股接二連三出事,揭示出了監管方面的漏洞。對內地民企而言,想要引入公眾股東、除上市集資外并沒有太多的選擇,到香港上市可說是惟一出路。自香港回歸以后,內地和香港兩地的證監制度雖然表面上是獨立及不變的,而兩者亦沒有從屬關系,但顯然,香港監管機構對中國證監及財金監管機構的依賴,卻日益嚴重。從整個“問題民企事件”中,香港監管當局基本上對民企是束手無策;此外,民企的運作主要在內地,對香港監管當局來說更有鞭長莫及之感,在監管有關企業方面,香港采取的行動,往往比內地監管機構緩慢。
從近期的民企事件中,民企投資者面對的兩大問題是:(1)無從確認民企的經營狀況、財務、資產;(2)無從了解上市民企背后私人公司的財務情況。雖然,任何投資都必須面對這兩個問題,但卻從未如民企這般嚴重。更嚴重的問題是,民企有著“公私難分”的特質,投資者很難區分。
目前,香港對民企采取了折衷方法,就是在不提高門檻時,收緊出場監管,即不會因“身高不及格”而不許出場;但如在場上犯規,則可“黃牌”警告,甚至“紅牌”離場。
文章指出,歐亞農業(HK0932)個案還有一個啟示,其涉及造假賬,是由中國證監通知香港證監。本港監管機構要了解企業在內地經營情況,往往較內地監管機構困難,反之亦然。因此,中港兩地監管機構應該加強聯絡和合作,建立通報機制,一旦內地民企被查,內地證監應通知香港,配合處理。
文章認為,在香港上市的民企將愈來愈多,在問題進一步爆發前,香港的監管機構必須要有有效方法,才可以好好利用民企這載舟之水,才能保障小投資者和香港金融中心的聲譽。
期刊
■ 時代/7月7日/南亞的外交舞蹈
訪問中國的印度總理瓦杰帕伊被主人親熱地稱為“老朋友”,這是一種多少有些突然的“速成的朋友”(Fast friend)。與此同時,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正在地球的另一面強化與美國的關系,他在戴維營得到了5年30億美元的援助。印巴之間的外交聯系正在恢復,但主要的裂隙仍難彌合,兩國也許需要更多的超級強國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 新聞周刊(美國)/7月7日/接下來是同性戀婚姻嗎?
美國最高法院否決得克薩斯州的“反雞奸”法提案,這一里程碑式的判決無疑給同性戀權利激進分子注射了一劑強心劑,激勵他們更努力地爭取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廣義收養權等多項異性夫妻的權利。美國各州的法律很快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家庭生活的一場革命即將到來。
報紙·網絡
■ 華盛頓郵報/7月3日/幼女之死背后的司法問題
成都,一個完美的夏日夜晚,在外納涼的鄰居察覺到了尸臭,3歲幼女李思怡(音)由于母親吸毒被拘留,在家中餓死。法律專家說,中國的司法制度沒有關于如何處理罪犯子女的規定。雖然有保護孤兒的法規,并建立了孤兒院和寄養制度,但沒有在罪犯被監禁期間要保護其子女的法規。同時,也有許多人把小思怡的死歸于社會良心的缺乏。
■ 亞洲新聞網/7月4日/德意外交危機結束
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在7月2日把歐洲議會的一個德國議員比作納粹集中營的一個指揮官,引起了德國和意大利之間的一場外交風波。不過到了7月4日,德國總理施羅德宣布,貝盧斯科尼已就此事作出道歉,并宣布德國意大利外交危機結束。施羅德認為,為了歐洲的利益,意大利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現在應該取得成功。
輯/王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