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霞 王晨波

正當小靈通開始以“鯰魚效應”攪動整個通信市場的時候,它的缺陷也暴露無遺:高速環境無法使用、漫游范圍狹窄、不是全球的通用標準等等,這個市場神話最終還要回歸到技術進步的老路上來。
但在這條路上,小靈通顯然沒有前途。
小靈通嫁接3G?
“如果不能打敗對方,就加入他們吧?!边@句老話今天正被小靈通再次詮釋——中國為數不多的幾個小靈通設備制造商中大都已經開始著手準備3G時代的到來。就連UT斯達康總裁吳鷹也承認,在3G大趨勢中,所有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轉型新技術是必然的。
小靈通面臨“拐點”。
在今天,“雙模手機”的出現就是一個“試圖拐彎”的明顯信號。UT斯達康近日正在積極研發GSM/小靈通和WCDMA/小靈通的雙模手機,WCDMA是3G標準之一。他們正在技術上打通一條連接3G的隧道。
但是這種路徑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是難以逾越的。與斯達康不同,另一家電信設備制造商中興通信并不看好這種雙模手機。因為從芯片技術上講,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式是不能做到同一個芯片上來的,“用戶必須通過換SIM卡或者手機上的一個按鍵來實行切換,并非真正支持兩種制式同時使用,而GSM與CDMA的雙模手機則可以自由切換?!睆埥▏f。
許多設備供應商都在積極尋求其他過渡方法,目前可以做出的判斷是,這種過渡主要是核心基礎網的共用,即將小靈通的基礎網與3G共用,而重建3G的成本會非常之高。
那么,無法在技術上過渡是否意味著小靈通短壽呢?或許并非如此。
“只要固定電話存在一天,小靈通就有合理的生存空間。”設備制造商們大多堅持這一點,并認為小靈通的生命周期會“出奇的長”。他們的理由是,在無線通信市場,與其說小靈通是移動電話的競爭者,還不如說它是市場的一種補充,這種角色將會持續到3G時代到來之后。
即便是補缺,小靈通所帶來的影響也絕不會像水面投下的石子一樣,只是轉瞬即逝的漣漪。
中國電信的一位人士說,小靈通顯然不是先進的公眾通信技術,但是它的生命力會非常頑強。比如VCD播放機當年在中國一度很火,雖然后來被更先進的DVD代替,但它促成了現在所有的DVD播放機都要兼容VCD才能賣得出去。在未來的3G時代,中國的3G手機也許必須要兼容小靈通才行。

對此,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培芳表示質疑:“國內的電信資費肯定會下降,如果移動通信資費下降到和小靈通一樣,那么小靈通就立刻沒有了市場?!彼挠^點是,市場的發展方向是增發移動牌照,加劇競爭態勢也會讓資費下降,屆時作為過渡技術的小靈通將重蹈當年尋呼機的覆轍,被更先進的技術替代。“市場更需要GSM或CDMA降到小靈通的價格,而不是倒過來?!?/p>
不過,作為中國兩大固網運營商,中國電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他們在拿到移動牌照后,可能會將小靈通作為一項補充業務與移動電話市場相區別;而中國網通則預測,小靈通至少在5年內不會被淘汰。
埋在雷區的導火索
這的確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實:全球用戶數量第一和第三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同時在為一種基于無繩電話的延伸技術憂心忡忡,挑戰他們的僅僅是低廉的價格,而這種低價的技術甚至沒有出現在信產部最新公布的《電信業務分類目錄》中。
事實上,這一點已足以讓他們坐立不安,作為兩個已經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反擊充滿了無能的力量,他們只能頻頻向監管當局痛陳利弊、討要說法。而在市場層面他們則很快祭出了價格戰的法寶。
即便如此,在政府定價的大前提下,移動運營商們仍然是帶著鐐銬“暗戰”?!懊髦亩紱]解決,我們指望這種暗戰解決什么呢?”中國聯通的一位人士說。
而這個故事里的另外兩個主角——其中一個也是上市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固網運營商,中國電信從來沒有把小靈通技術提升到自己的戰略高度,“集團公司對‘小靈通業務不作統一要求,各地可根據當地市場情況自主決定做與不做。”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總工程師韋樂平說。
事實是,他們原本輕視的小靈通技術正在中國的移動通信業發揮著巨大的“鯰魚效應”,既圈了移動用戶的地,又加肥了運營商們的荷包。
“恐怕連中國電信都不知道小靈通的成本是多少?”電信專家闞凱力說。這種資費優勢究竟是市場策略還是源于成本呢?“固網運營商發展小靈通是利用了多余的程控交換機容量和管線資源,這部分成本并沒有算在內?!标R說。
現在看來,成本高的不貴,成本低的卻不便宜。這種怪現狀一直困擾著已經擁有兩億多移動通信用戶的中國。
“如果仔細計算成本,在規模效益下,其維護費用肯定比固網要低,雖然移動終端會略高一點,但這部分還是由消費者來承擔的。小靈通的成本與移動電話成本相比可能大體相當。”楊培芳說。
有趣的是,“如果我在電信或網通,我也會搞小靈通。”中國移動市場部的一位人士這樣說。他的話,雖然能夠理解,但這絕不意味著能夠容忍。從現在的發展速度看,小靈通帶來的最大的競爭不在用戶量上,而在于它的低資費會分流移動的長途話務量,這部分話務量是中國移動剛剛從固網運營商手中搶過去的。
五年來,正是這種你爭我奪的表象構成了中國電信業初步競爭的局面,但至今這仍是個迷局。以前在改革中繞過的雷區現在看來已經聯成一片,諸如資費管制、互聯互通、普遍服務等問題已經使得各家運營商的矛盾激化。在這個當口上,半路殺出的小靈通開始成為猛烈燃燒著的導火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