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韜

如何讓存款轉化為資本?如何給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渠道?這些問號也預示著信托業的發展空間。
金信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葛政,在兩會召開時提交了《關于在浙江省試點設立中小企業投資基金的議案》,他認為,“未來三年,是中國信托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新聞周刊:能談談議案的想法嗎?
葛政: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是非常大的,原因是沒有暢通的吸收外部資金的通道。
中小企業目前占全國注冊企業總數的99%,吸納75%以上的城鎮就業人口,是中國經濟中重要的一環。統計顯示,有81%的中小企業認為一年內的流動資金不能滿足需要,中長期的貸款更是沒有著落。
這既限制了企業的發展,也給地下錢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大道不暢小道必昌。這個議案就是希望能通過建立中小企業投資基金,來滿足一些前景較好的企業的資金需求,同時,也是建立一個新的投資渠道,擺脫目前投資渠道匱乏的窘境。
新聞周刊:信托公司代人理財的服務定位,應該是拓寬居民投資渠道的好載體,目前它面臨的最大的瓶頸是什么?
葛政:法規的配套服務。
譬如做一個房產的信托產品,資金給了建設方,那房產就應該過戶到信托公司,待資金歸還后,房產再過戶回去,但是房產每過戶一次,就要繳納一定比例的契稅,這完全是不應該付出的成本,因為信托公司不可能是房產的消費者。現在沒有相關稅收政策的配合,開展類似項目時就很受限制。
按照現行稅制,對信托業務各個環節適用什么稅種沒有明確規定,只好適用國家一般性的稅收政策。類似的法規尚不配套的現象還有很多。
再譬如外匯信托產品,其實在信托公司層面,外匯信托產品既不是資本項目也不是經常項目,沒有了具體的定位,導致外匯的信托產品也不好展開。據最新數據,目前中國的個人外匯儲蓄已經達到近900億美元,這是一筆很大的需要開發引導的資金。
新聞周刊:在目前國家政策允許的信托產品推廣上,信托公司受限制嗎?
葛政:僅一個“私募”就讓信托公司的產品銷售受到很大限制。現在法規要求信托產品是私募,就是一個信托產品的信托合同不能超過200份,每份最低5萬元的限額,而且還不能在公眾媒體作宣傳,這都讓信托公司很被動。有的信托公司在推行新項目的時候打一個擦邊球,把每一個信托產品改為幾期,以繞過200份的限制,這確實是無奈的選擇。
這些政策的制定,其初衷都是為了降低風險,但客觀上既壓制了信托公司,也壓制了民間資金的投資渠道。這也是我建議把信托產品改為公募的原因。
新聞周刊:你為什么認為未來三年是中國信托業發展的黃金三年呢?
葛政:從信托公司的業務范圍來看,信托公司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個是它能夠提供綜合的金融服務。這種服務能夠把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連接起來,形成信托業特有的綜合金融服務特色。
另一個特點就是信托的創新功能很強,手段靈活。所以信托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同時又能夠滿足不同客戶多方面的、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隨著我國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各類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這一切都需要信托公司發揮靈活的創新功能,設計、提供符合各種需要的金融服務品種。所以說,信托業的發展空間很大。
我可以拿存款作為例子。這幾年來,我國存款利率一降再降,而存款余額卻一增再增,這說明居民的消費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導致相當數量的民間資金處于“休眠”狀態,問題就在于資金的供給方和需求方缺少有效對接渠道。
而信托業的“代人理財”的服務定位正好可以改變這種渠道缺乏的現狀。信托業的定位和目前投資渠道的匱乏,給了信托業很大的空間。
再過三年,外資信托公司就可以進入中國了,如果中國的信托公司不在這三年的時間里迅速壯大,那到時候是沒有辦法面對外資信托公司的沖擊的。這種時間上的緊迫性也需要中國的信托業在這三年里迅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