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糾紛鬧大有損世界經濟
美國威脅要對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實行配額限制,引發了兩國間的貿易糾紛。對此,德國《金融時報》11月20日發表文章說,由于中美雙邊貿易額巨大,所以美國政府這項措施的意義不大。但文章也認為,美國政府此舉表明,美國政府處于保護本國勞動市場的強大壓力之下。
同時,美國還和歐盟就存在已久的鋼材貿易壁壘而陷入了爭執,種種消極信息引發普遍擔憂:美國可能會把貿易保護主義的戲唱到底,因此,這一兩周來,國際股市反應激烈,股價狂跌不已。
這種擔憂不是沒有原因。
面臨明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壓力,所謂美國國內就業機會受到中國出口商品威脅的說法還會升溫,越來越多的行業會要求限制中國產品進口。為了取悅一些有政治影響力的共同利益集團,布什可能在經濟上改走國家本位主義的路線:抵制國外商品入境,從而保護本國的工業、減少國內失業率。
美國政客很喜歡談中國在美中雙邊貿易中的順差。實際上,美國貿易逆差反映了美國人花錢多于掙錢的嗜好。中國資助著美國的逆差、支撐著美元,也就推動了美國人的這一嗜好。這兩個國家拴在了一起:美國的需求不斷增長,中國以廉價產品滿足美國的需求。這種互相利用的“婚姻”一旦陷入危機,美元匯率的跌勢就不可避免,所以就出現了美國威脅對中國紡織品出口實行配額限制后美元下跌的情況。
美國政府很明了這一點,但它日益難以拒絕政客們的要求。如果雙方不能成功地做出安排,整個世界經濟就要陷入困境。
德國之聲中文網11月22日也報道說,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這次也認為,針對中國商品的美國貿易保護政策是個餿主意。“貿易的地平線上不斷涌出保護主義的浮云……這種悄悄涌現的潮流風向應該被扭轉。”至于誰應負責扭轉風向,自然不言而明。
一向出言謹慎、對布什政府經濟政策少有評論的格林斯潘主張:“如果全球化經濟運行順暢,國際金融體系靈活自由,解決目前的貿易失衡問題自然不必大動干戈,這在歷史上早有前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