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香 翟意軍
“保持樂觀心情,才能戰勝疾病”,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療上尤其如此。下面我們就來仔細剖析一下情志因素和肝病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的高發區,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很高,而且其中10%~20%的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轉變為慢性乙肝或發展成肝硬變。我國每年用于治療肝病的醫療費用約為300~500億元。病毒性肝炎的可傳染和易復發等特點都給患者帶來了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據社會調查發現約98.5%的肝炎患者存在著心理抑郁狀態,其中21.5%的人有中度以上抑郁。那么,到底是不良情緒導致了肝炎的加重,還是肝炎影響了患者的正常情緒呢?
首先,由于病毒性肝炎對于肝臟的損害,疾病本身就可以影響患者的情緒。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當患者被病毒或細菌感染后體內可出現一系列變化,如新陳代謝加速、體溫升高、局部缺氧、維生素缺乏、電解質紊亂以及有毒的代謝產物等均可影響腦的功能,引起精神障礙。例如長期被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硬變患者,在晚期會發生門脈高壓,而門脈高壓導致的血流減少又會反過來使肝臟缺血。肝臟缺血缺氧就無法正常發揮解毒功能,進而使患者體內毒素堆積,當有毒物質隨血液到達大腦時,就會引起大腦功能障礙出現精神癥狀。中國的傳統醫學也在很早就對此進行過闡述。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疏泄,具有調暢情志的作用,肝臟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血運好對保持心情開朗舒暢可起到重要作用。反之,肝疏泄功能失常,多導致情志活動異常變化。失疏泄而郁結常表現為情志抑郁,悲憂多慮;疏泄太過則可出現性情急躁易怒。
其次,不良環境和大量虛假廣告也給患者帶來了許多心理困擾。有些患者對自己所患的疾病不能正確對待,產生明顯的自卑感,無法與其他人進行正常平等的交流,導致自己在升學、入伍、工作、婚姻等方面受到了諸多不便。大量的虛假廣告為了推銷自己的藥物,一方面將自己的療效吹得天花亂墜,另一方面還不切實際的夸大了乙肝的危害性。于是有許多患者錯誤地認為自己就是肝硬化、肝癌的后備軍,并由此變得恐慌焦慮甚至厭世。為了讓自己的指標轉陰,不顧正規醫院醫生的忠告,而是跟著廣告到處求偏方、吃祖傳秘方藥。但多次的就醫失敗和病情的反復又再次打擊了他們的信心。加上親戚、朋友的不理解、疏遠以及來自經濟等方面的壓力,所有這些都長期影響著患者的情緒。
那么,不良情緒反過來對肝病有哪些影響呢?有人通過對24319名患者統計分析和對600個病歷進行觀察分析后發現,在所有五臟疾病中,肝臟疾病發病率為36.5%,其中又以肝郁氣滯最多,占肝病總數的41.9%,且其他肝病也不同程度地表現有肝郁氣滯的征象,據此有人認為肝郁氣滯是肝病癥候的核心。而且,在中國傳統醫學早期的諸多論述中,也可找到許多相關信息。
現代醫學認為,病毒性肝炎與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免疫調控在肝病發病機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治療肝病療效與調整免疫機能密切相關。肝炎患者(包括乙肝病毒攜帶者)普遍存在著心理抑郁,而臨床觀察表明,抑郁的患者免疫功能有明顯下降。在肝郁動物模型上表現為特異性T淋巴細胞與非特異性巨嗜細胞免疫功能明顯降低。因此,我們認為保持良好的心態有利于免疫功能恢復正常,會在不知不覺中減輕病情,而焦慮悲觀等不良精神因素可進一步降低免疫力。希望廣大病毒性肝炎患者能夠放松心情,科學地看待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