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平
當一個人面對某種應激事件,覺得沒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應對時,便會產生焦慮。它具有積極的一面:適度的焦慮可提高人的興奮性,使人在遇到危險時更好地躲避危險,激發人在工作、學習時的干勁。心理醫生有時故意激發病人的焦慮以調動其與疾病做斗爭的積極性。但是,過分強烈的、持續時間過久的焦慮,甚至恐怖則會造成難以忍受的痛苦,并妨礙當事人發揮其正常功能,即成為醫學上所說的病態。
今年以來,有些地方出現了非典恐懼癥。有的人由于害怕非典傳染,整天疑神疑鬼,最終不敢上街、不敢與人接觸、一聽到咳嗽聲就心驚肉跳;有的人擔心傳染就反復洗手,最終變成了強迫癥;還有的人由于懷疑自己已經患上了非典而惶惶不可終日。據媒體報道,今年四月香港一位退休的李先生擔心患非典而終日憂心忡忡,盡管醫生告訴他未感染非典,但他仍不能解脫,最終自殺。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今年一季度深圳有些市民防非典過度,服用藥物過量而導致胃出血;一些心血管病患者因長時間戴口罩而胸悶氣促,病情加重,甚至導致心臟病復發。由此可見,恐慌造成的異常心理不利預防非典,只會使當事人將自己擊倒。
那么,恐懼心理是怎樣產生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會無意識地夸大事件的可能性,從而對消極負面的事情產生不必要的過多擔心。
心理學家對人如何估計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概率)作過許多的研究。比如預測致死病因,列出心臟病、癌癥、其他自然原因三種情況,結果被測試者對發生這三種情況的概率加起來遠遠超過了1(概率等于1表示事情必然會發生)。換句話說,人們對自然原因致死的可能性大大高估了。
深入地研究發現,有幾種原因會造成甚至加大這種傾向。首先是事件被提到時估計的發生概率高于沒有被提到時,而沒有被提到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則會被低估,甚至完全被忽視。心理學家用“激活”理論對此加以解釋,即被提到的事件在人的頭腦中被激活,激活程度的高低決定了所估計的概率高低。提到一件事就在我們的頭腦中激活這件事,事件本身鮮明生動,激活程度就高,反復提到就反復激活,從而導致估計的發生概率偏高。
其次,相容證據(可以理解為旁證)也會大大提高人對事件可能性的判斷。比方一個人擔心自己染上某種傳染病,比方說非典吧,聽說自己昨天去過的醫院接診了一位SARS病人,感覺自己患這種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進而想到自己去時沒戴口罩,當時患者比較多,沒洗手就剝過口香糖吃等等事情,就會越想越害怕,越認為自己得上了這種病。這里,沒戴口罩、患者多、不潔進食等行為起到一種旁證的作用,增大了對事件可能性的判斷。其實,醫院很大,去的人非常多,你與那位病人密切接觸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毫無疑問,防非典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大事,媒體在一段時間內突出疫情的報道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因社會、集體、家庭和個人都重視了,感染SARS的可能性大大減少。我們在戰術上高度重視的同時,戰略上要藐視非典,完全不必弄得草木皆兵,風聲鶴唳,自己嚇自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理性對待非典,減少以上分析的心理誤區,使自己有一個輕松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通過抗擊非典,我們將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學會用良好的心態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