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文
楊師傅家4歲的小孫子最近有些咳嗽、低熱,全家人都很擔心,生怕耽誤了治療,于是強烈要求醫生給孩子用點好藥。醫生拗不過他們,便給孩子用了3天的先鋒霉素靜脈滴注。3天后果然不咳嗽了,可就是體溫還降不下來。心急火燎的楊師傅又要求醫生給加了3天的藥。耐心等待3天后,到醫院驗血證明孩子的白血球已恢復到正常水平,胸部的X線檢查也沒有發現任何感染癥狀,只有體溫還在時高時低的波動,有時竟高達40攝氏度以上。這次楊師傅多了個心眼兒,沒再要求醫生給孫子繼續加藥,而是帶著小孫子到稍遠的市立醫院求助老專家。老專家仔細給孩子檢查后,又認真閱讀了以往的病歷,決定讓孩子停藥觀察。僅僅一天后,孩子的體溫就開始下降了,又過了2天已完全恢復了正常。楊師傅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持續的高熱不退不是疾病造成的,而是先鋒霉素在搗鬼,用老專家的話說就是“藥物熱”。
“藥物熱”是一種因藥物過敏引起的變態反應,臨床癥狀除發熱外還可能有皮疹、口干舌燥、皮膚瘙癢等其他過敏表現。也有些是因藥物不純有雜質,或某些特殊的化學作用引起的。臨床上能導致藥物熱的藥物很多,比較常見的有磺胺藥、抗菌藥、抗癌藥、異煙肼等抗結核藥、阿托品以及雙氫克尿噻、肼苯噠嗪等利尿降壓藥,甚至某些解熱鎮痛藥(如撲熱息痛等)也可引起。在聯合用藥中,由于藥物之間復雜作用的影響,也可出現藥物熱。
藥物熱的特點是在用藥過程中發生,往往是疾病本身引起的各種癥狀顯著好轉,卻反而開始發熱,或原有的發熱癥狀始終不見好轉甚至加重。發熱可以很高,與疾病本身不相符合。而且藥物熱經常發生在靜脈用藥的時候。停藥后高熱可迅速消退,一般1~2天可恢復正常體溫。根據這些特點可以鑒別藥物熱與疾病導致的發熱。如果鑒別不清,不僅會增加醫療費用,而且會給病人帶來更多的痛苦。
對于藥物熱,應該認真防范。首先要避免濫用藥物,可用可不用的藥物盡量少用或不用。對于感冒等常見病,如果化驗白血球沒有升高,或不能證明有細菌感染發生時,不必使用抗菌藥,更不宜動輒采用預防用藥防感染。切忌一見發熱就用抗菌消炎藥,而應當對病情進行仔細的觀察了解后,在醫生指導下有針對性地用藥。不要盲目追求治療速度,口服藥療效良好的盡量不用打針或靜脈點滴;小劑量用藥能奏效的不要用大劑量;單獨用藥可以解決的不要聯合用藥,用藥應少而精,防止多種藥物摻合在一起使用。有過敏史的人在使用藥物時更應注意對以往過敏的或曾經引起過藥物熱的藥物,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最好告訴家人,這樣可使大家共同監督防止再次服用。近期服用過藥物的發熱患者,向醫生陳述病情時,一定不要忘了詳細說明自己的服藥情況。
總之,今后再碰到高熱不退的情況,除了考慮疾病,還要留心一下是不是藥物在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