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見,列寧] Good bye, Lenin! (德國)
導演:沃爾夫岡·貝克
主演:丹尼爾·布魯爾、凱薩琳·薩斯
評分:★★★☆
第一印象,這片子不像德國種,沒有那種冷冷的理性貫穿始終。在這部事關民族命運的影片里,創作者放棄了思考,它省去了德國電影自表現主義以來,一以慣之的對人處境的又冷又澀的審視。它是溫暖的、活潑的、幽默的,是沒有絲毫閱讀障礙的。
80年代末,德國統一已處在勢在必行的階段,柏林墻即將倒塌。一位激進的女共產黨員卻因心肌梗塞而昏迷了。她沒有目睹祖國發生的巨變。她昏迷在游行的路上,起因是看見兒子也在游行隊伍中,那群年輕人是“德國統一”的狂熱擁躉。兒子阿歷克斯剛在西德看了一出色情廣告,熱情更為高漲,可現在,他被警察帶走了。母親正好路過,看到了這些,一時心切,便倒在了地上。影片的背景是在東德,但影片沒有表現母子倆對德國統一到底持何種態度,這一點很高明,民眾對歷史的分分合合常常是不予計較的,他們只關心眼前的甘苦。但母親在這種場合下的臥地不起,直至昏迷,顯然是導演的態度在作祟。象征了東德某些民眾對這起改變國家命運的巨變是承受不起的,影片后來的表現則是說明總有些人對“新德國”的出現是不愿面對的。
母親成了植物人,8個月后,卻又鬼使神差地蘇醒了。醫生叮囑阿歷克斯不能讓她的母親受刺激,不然,就有生命危險。最大的刺激莫過于這個國家已經改體,好在阿歷克斯在電視臺工作(這職業太有意思了),除了為母親提供東德時期的食品、找幫少先隊員為母親祝壽,還能制作“東德新聞”,前東德總書記昂納克同志仍然身體健康,東德各方面的形勢仍然一片大好。母親休養在床期間,東德仍在,而且還是一天天地好起來。紕漏也不少,從母親的房間里能看見“可口可樂”的廣告,受雇的“少先隊員”常跑到母親這兒唱歌,算是找到了致富的機會,最要命的是,母親還親眼看見了“列寧”的雕像被飛機高高吊起。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真相是無法被遮掩的。現實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我們去面對。

[再見,列寧]讓我想起了[說謊者雅格布]和[美麗人生]。這兩部影片的“謊言”和[再見,列寧]是一樣的充滿善意,不同的是,前者是對苦難歲月的一次苦澀的消化,而[再見,列寧]則曖昧不明。首先劇中人的性格上都不夠明確,他們只是一味忙碌,或者說一味的良善。更重要的,劇中每個人都沒有流露出對“新德國”建立所應有的態度,他們只是在告不告訴“母親”之間兜轉,而對“國家大事”都有一種聽之任之的態度。對這起巨變,你看不出他們是在歡迎,還是在抵制。影片對德國統一后人們思想的巨烈震蕩只字不提。僅通過母親的昏迷來作一象征,并無更細致更周到的描寫,至于游行、狂歡,只是一塊無法席卷的布景,更為深重的時代陣痛,影片并沒有揭示。它更多的是在表現兩出政體歸一后的趣味,并巧妙地過濾了其中的政治容度。西德人和東德人可以搬來搬去,偶爾空出的房間,正好可以讓年輕人舒舒服服地云雨一番,諸如此類的。這不是一部嚴肅的政治電影,而僅僅是一出妙趣橫生的生活劇。政治電影的首要條件是,你必須要有“觀點”,而[再見,列寧]顯然是不具備的。假如不是德國一統,而僅僅是母親不愿見某人,而某人必須生活在她眼皮底下,這電影仍能夠順暢地講下去。1990年10月3日,德國總統科爾宣布新德國成立。阿歷克斯的母親在這一刻,看到焰火怒放,表情奇特,似有種淡淡的喜悅,又好像并不盡然。她離人世而去了,把這看作暗喻的話,是東德在經歷所謂的“欺騙”后,最終告別了歷史舞臺。還好,她看上去,不太痛苦,可算作一場不太及時的壽終正寢。
影片還有一個形象,是阿歷克斯的父親,據說是為了一個女人跑到東德去了。后來知道他只是喜歡西德的生活方式而拋妻棄子,阿歷克斯找到了他,讓他見了母親最后一面。他已有了自己的家室,可面對垂危的妻子,他到底說了些什么,誰也不知道。他還見到了他的女兒,女兒早就見過他,她不敢或是不愿與父親相認,她跑了。一家人的團聚,是以其中一個成員的死亡作為紐帶的,在恬淡的溫情背后,仍然看不到創作者的情緒跳躍。
我知道,這父親終歸要亮相,可他的到來,仍是沒頭沒腦,對父親的交待相當隨意和生澀。這是劇作的問題。整部影片骨子里一直是不冷不熱,不悲不喜。這股勁,實在很難讓我對這部目前歐洲正熱的影片有所眷戀。史實已經不可逆轉地做好了背景,還要通過家庭關系的割裂和組合去作一喻體式的補充說明,可以說,影片從始至終都是在畫蛇添足。

看完全片,覺得德國人還是很理性的,理性到它都不愿意把它的理性表露給我們看。(賽人)
沒有焦急也沒有等待
[陽光下的星期一] Mondays In The Sun (西班牙)
導演:弗南多·萊昂·德阿拉諾
評分:★★☆
很難相信本片在2002年取代了阿莫多瓦的[對她說],代表西班牙角逐奧斯卡,那只能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阿莫多瓦在本國受到的排擠是何等嚴重,但是電影的殿堂從來都是用作品說話,本片對社會現實貌似深沉的反映并不能掩蓋它內在的平庸。它和阿莫多瓦的奇情路線作品完全是兩種風格,當然并不是說西班牙只能出產一種電影,任何類型的電影其最終結果都是對觀眾的打動,[陽光下的星期一]一片所帶來的效果顯然只是勉強及格。
本片以平淡寫實的手法描述了船廠工人失業的經歷,圍繞四個男人展開了他們各自面對的不同困境,搖搖欲墜的夫妻關系、家徒四壁、找工作一無所獲、前途一片茫然,大環境不景氣造成的小人物的無力感相當沉重,表現幾位男主人公的遭遇時,導演采取了冷靜內斂的態度來刻畫他們自己無法左右的命運,一些細節的刻畫顯示出導演的良苦用心。例如利洛用墨汁染發,但面試時因緊張流汗而淌下來;何塞的妻子原本整理好東西準備離開,但看到何塞的情緒激動而默默將行李遮住;最具靜態張力的一處情節就是桑塔去亞馬多家,一路神色平靜,走近才發現亞馬多已經跳樓自殺,那一瞬間的情緒落差是影片最具力量的段落。不過本片也并非完全悲情,也有不少地方表現出自嘲的幽默和無奈,這反而比影片刻意收斂、克制之處更能體現出這幾個男人的失落心情。最有意思的一段是幾個男人坐在樓頂觀看球賽,逼進禁區之后他們的視線被球場的頂棚遮擋,被排除在外的位置和他們一開始的自得其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他們的情緒還是十分高昂,既令人感到鼓舞,也更感心酸。還有一處是幾人在夜里偷開了渡輪出去,準備將亞馬多的骨灰灑在江里,結果發現骨灰被落在岸上,幾個男人哈哈大笑,沖淡了彌漫不去的傷感,但也更帶來人生無稽的荒謬。影片最后是岸邊等待渡輪上班的人焦急地望著飄在江中的渡輪,桑塔、何塞幾人坐在星期一的陽光下,沒有焦急也沒有等待。
總體說來,影片尚值得一看,畢竟它對西班牙社會當下的現實狀況有一定的反映,它的不足在于對失業這一社會現狀對人的巨大影響沒有更深入的表現和挖掘,他們的命運最終究竟去向何方導演似乎也沒有找到方向,即使只是著重表現這一現象和人在其中的反應與掙扎,影片整體的沖擊力也還是有所欠缺。(表江)

人人裝腔作勢
[埃安·布希的大冒險] The Adventures Of Iron Pussy(泰國)
導演:阿皮差朋·維爾拉瑟查庫、邁克爾·紹瓦納猜
主演:邁克爾·紹瓦納猜
評分:★★
埃安·布希是位喜歡打抱不平的狹義心腸之士,他常常化裝成女性懲惡揚善。這次,他接受泰國政府的派遣,執行一項特殊任務,要深入一位大毒販的巢穴抓住他的犯罪證據。他裝扮成女歌手,博得了毒販的好感,但毒販的母親突然說他(她)竟然是毒販的妹妹……
影片是一部徹頭徹尾的鬧劇。主人公在前半段是男人,后半段卻成了女性。在放映后接受舞臺訪問的邁克爾·紹瓦納猜表示,本來想在影片結尾將主人公還原男子之身,想想又覺得作女的很好。他本人扮演了這位亦男亦女的角色,言行舉止也流露出一些女性化的特征,怪不得來自盛產人妖的國度。該片是用家用攝像機拍攝,畫面色彩古怪,儼然二十年前的電視電影爛片,日本輿論稱之為“西部片+異裝癖+歌舞片”的奇怪混合體。演員們開口便唱,甚至連泰國總理也露了一面。影片給人的總體印象很象王晶似的荒唐喜劇,尤其是一些細節故意展示虛假的破綻,顯得每個人物都裝腔作勢,將劇情完全消解。
但有意思的是,本片導演阿皮差朋·維爾拉瑟查庫去年的一部作品[祝福],卻是與本片的怪異搞笑風格完全不同,[祝福]采用的手法相當前衛,講述了一對為社會不容的青年男女的愛情,影片風格安靜、從容而且十分嚴肅,去年奪得戛納視點單元最佳影片獎,并且入選2002年法國《電影手冊》十佳,導演也因此被譽為是去年國際影壇最突出的新人之一。但此片看來,卻是一個熟悉娛樂片各種元素并以之惡作劇的玩笑之作,看樣子阿皮差朋·維爾拉瑟查庫將會以怪異風格稱著國際影壇。(王東)
瑣碎的家庭常態
[折翼] Broken Wings (以色列)
導演:尼爾·貝格曼
評分:★★☆
本片以失去親人的家庭從悲痛中恢復對生活的信心為題材,手法樸實、劇情感人,從2002年到2003年在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電影節上獲得不少獎項,但也正和它獲得的那些不痛不癢的獎項一樣,本片的質量普普通通,就同類型題材而言,并無十分顯著的突破。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找回繼續生活的勇氣,目前為止對于此一題材最深刻的詮釋相信應該來自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藍],當然本片更著重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共度難關。
達夫娜的丈夫在九個月前意外身亡,四個孩子兩兒兩女,各有各的問題,達夫娜為此心力交瘁。影片從瑣碎的家庭常態出發,描寫了感情受到創傷的人們漸漸產生隔閡,引發出現實中各色各樣的問題,最后依靠內心的愛互相扶持,走出陰影,重新開始生活。影片在這些過程中的表現尤其是大兒子和大女兒的部分,偶爾流露出一絲年青人的矯情,似乎生活的痛苦成為他們頹廢和放逐自我的理由,倒是兩個小孩的部分處理得更為自然,小兒子用手持攝影機拍下自己從游泳池跳下的鏡頭,成為影片的點睛之筆。還有小兒子受傷后達夫娜守在他床前,窗外有個小丑逗笑的鏡頭一掠而過,不經意中表現出導演對細節的把握和控制,也令影片具備更樸實無華的底蘊。影片最后是母女兩人前嫌盡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經歷了痛苦的一家人繼續共同生活。(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