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澳大利亞“新浪潮”主將永遠只抽萬寶路煙,只穿軟底皮鞋,只要天氣允許,會永遠戴著那頂巴拿馬草帽。生活中,彼得·威爾是個好好先生。但在電影里,卻喜歡讓他的人物陷入科技文明的險惡圈套,比如[楚門的世界]里喻意尖銳的“電視人生秀”;喜歡讓他的人物出發(fā)遠征,但又對周遭一切感到手足無措,比如[目擊者]里深入陌生之地的費城警察。他喜歡找喜劇明星,但總讓他們扮演嚴肅的角色,卻又能令他們脫胎換骨。哈里森·福特、羅賓·威廉姆和吉姆·凱利都應該感激他……正如哈里森·福特所言:“彼得屬于少數(shù)讓好萊塢電影增添嚴肅色彩而且未曾妥協(xié)的導演。”
26年前,彼得·威爾推出了一部名為[終浪]的神秘主義驚悚片。這部影片講述了一個受天啟般的世界末日幻影折磨的律師,發(fā)現(xiàn)自己卷入了一個土著的可怕預言……這部電影對一個13歲澳洲少年的人生方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實際上,拉塞爾·克勞至今對此片念念不忘。“它真的很恐怖,把我嚇壞了!”現(xiàn)年39歲的克勞回憶著[終浪]對自己少年時的震撼。“我從未見過這樣的電影。那些幻景對我這個孩子來說太真實、太可怕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滿腦子里都是這部電影。從那時起,我就決定看這個導演的每一部片。那時,彼得·威爾是我心目中的電影英雄。”
今天,克勞和自己兒時英雄首次合作的史詩巨片[怒海爭鋒]正在電影院熱映中。為了這部自己夢想中的電影,威爾早早研究了海上場景的拍攝過程,了解了從[白鯨記]到[大白鯊]所有以大海為主要場景的電影的拍攝細節(jié),而1.2億美元的成本無疑讓[怒海爭鋒]成了他30年導演生涯中的最大手筆。“我經(jīng)常被自己花掉的錢嚇一跳,”這位從澳洲起家,現(xiàn)年59歲的導演說,“有時候我會想:‘這么多錢都夠蓋一座摩天大樓了。’但每當我看到一幢設計拙劣、奇丑無比的大樓時就會想:‘我的電影可比這破樓強多了!’”
彼得·威爾自選代表作
[加里波利](Gallipoli,1981)
一部令人難忘的影片,講述一戰(zhàn)期間,遠征土耳其的澳大利亞軍隊所遭遇的一次慘烈戰(zhàn)斗。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外國影片提名,影片的成功讓好萊塢第一次注意到威爾和澳大利亞電影。“思想可能比行為更具有暴力性,這就是[加里波利]所講的主題。那些澳大利亞士兵(尤其是梅爾·吉布森和馬克·李扮演的角色)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遲早會被戰(zhàn)爭殺死——這就是暴力。”
[危情年代](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1983)
這部反映1965年印度尼西亞政變的電影被認為是政治題材電影的杰作。威爾成功地把黑暗嚴肅的政治和冒險家的浪漫愛情融合在一起,不過普通觀眾還是對梅爾·吉布森和西格尼·韋弗之間的愛情最感興趣。威爾下的最大賭注是讓琳達·漢特反串一個有著一半中國血統(tǒng)的男人。“琳達覺得讓她演男人太可笑了,但她還是接受了。她遇到的唯一一次麻煩發(fā)生在馬尼拉拍攝期間:一個服務生將早餐送到她的房間并說了句‘早餐放在哪兒,先生?’實際上,那時她并沒有化裝。我想她總算沒白受苦和受氣。”憑[危情年代],琳達·漢特贏得了奧斯卡最佳配角獎,當然,不是男配角。
[目擊者](Witness,1985)
威爾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就大獲成功,既恰到好處地迎合了好萊塢,又不失自己對美國文化的理解。哈里森·福特在片中扮演一個調查一起殘忍謀殺案,性格堅韌的費城警察,在調查中,他愛上了一個漂亮的寡婦、阿什派教徒凱莉。“我決定不落入好萊塢為從澳大利亞來的導演設置的陷阱。我不想妥協(xié),而好萊塢總想叫你妥協(xié)。[目擊者]中的一個孩子在浴室里目擊了謀殺的鏡頭就是我據(jù)理力爭才留下來。他們說這樣表現(xiàn)謀殺太赤裸裸了,會使觀眾心煩意亂的。但我想要表現(xiàn)的就是謀殺對孩子純真心靈的深重傷害,因此我必須用赤裸裸的畫面。”
[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1986)
改編自著名的旅行文學作家保羅·索魯?shù)耐≌f,主演還是福特,但他這次演一個拋棄文明社會,只身前往中美洲叢林的反社會發(fā)明家。“拍這部電影是拿票房,尤其是美國票房冒險。歐洲文學的傳統(tǒng)是英雄從一開始就是有缺點的,這個缺點不斷膨脹,最后英雄被毀滅。美國的傳統(tǒng)正相反,主人公開始有缺點,最后卻成了英雄。”
[綠卡](Green Card,1990)
威爾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嘗試浪漫喜劇類型,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提名。“我專門為杰拉爾·德帕迪約寫這個劇本,可開始我不知道他會不會說英語。就在我寫劇本的時候,杰拉爾正好來悉尼,報紙上有他的照片。于是我將他的照片貼在墻上,把他設想為電影中的角色。當我把劇本給他看時,他答應出演了。”
[無畏](Fearless,1993)
杰夫·布里奇斯在片中扮演一個空難幸存者,他不但勇敢地搭救其他遇難者,還堅強地同空難帶來的心理陰影作斗爭。“對于坐飛機,我曾經(jīng)很迷信,比如堅決不坐13點起飛的航班。可當我要拍[無畏]時,聯(lián)邦快遞讓我試試他們公司的飛行模擬器。我坐上飛機,他們模擬了一起空難,我覺得自己對身體完全失去了控制力。這件事一下子消除了我對飛行的恐懼。”
[死亡詩社](1989)[楚門的世界](1998)
選用羅賓·威廉斯和吉姆·凱利演“嚴肅”的,還有點悲劇色彩的角色在好萊塢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威爾成功了,那兩個活寶也成功了,前者還因此獲得奧斯卡提名獎。“我喜歡和樂于迎接挑戰(zhàn),愿意為成功冒可能一敗涂地之險的人合作。但是大明星總有很多想法,他們要保護自己既得的東西,所以你得先贏得他們的信任。凱利開始就很難進入角色,表演得極不自然。于是在開始的幾周我告訴他隨心所欲地演,不要被角色約束住。他費了一段時間才演得自如起來,而且他開始信任我了。”
彼得·威爾小傳
1958年生于悉尼,早年于悉尼大學學習藝術和法律。1971年推出處女作[還剩三](Three to Go),但石沉大海。1974年,拍攝了充滿著黑色寓意的影片[吃巴黎的小汽車](The Cars That Ate Paris),得到好評。而隨后充滿神秘主義和畫面造型感的[懸崖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則贏來了滿堂喝彩,他獲得了世界范圍的聲譽。1981年的[加里波利]使他成為世界級的導演。從1985年的[目擊者]開始,威爾開始在好萊塢拍片。從此,這個“深層刻畫人類內心活動”的導演的大多數(shù)影片都獲得了成功,[死亡詩社]、[綠卡] 、[楚門的世界]等影片頻頻被提名奧斯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