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臨床運用最廣泛的藥物,同時也是最容易濫用的藥物,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患者自行服用抗生素的情況十分普遍,現狀令人擔憂。雖然抗生素是治療感染的有效藥物,但其毒副作用也很多,其中腎臟損害后果最為嚴重,已經成為尿毒癥的重要原因。下面對常用抗菌素的腎毒性進行簡單介紹,希望引起廣大讀者的重視。
一 . 氨基糖甙類抗菌素
常用的氨基糖甙類抗菌素有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巴龍霉素、妥布霉素等。此類藥物有不同程度的直接腎毒性,其腎毒性與用藥劑量和用藥持續時間相關。其中新霉素毒性最大,目前已基本不用;慶大霉素次之,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與慶大霉素相似;妥布霉素稍輕;鏈霉素常規劑量不致引起腎毒性,如劑量適當且療程不超過10天,則腎損害可基本避免。
二 . 青霉素族抗菌素
青霉素族抗菌素無直接腎毒性,一般不引起中毒,但易發生過敏反應引起間質性腎炎。各種青霉素均可引起急性間質性腎炎,尤以甲氧苯青霉素和氨基芐青霉素常見。臨床表現一般見于用藥后7~14天,起病突然,表現為少尿或非少尿性急性腎衰,同時伴有全身過敏癥狀,如發熱、皮疹、關節痛及血清IgE增高,末梢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等。可有輕度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尿沉渣涂片染色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所以對過敏體質者應禁用青霉素。
三 . 頭孢菌素類抗菌素
各種頭孢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腎毒性。頭孢婁利定(先鋒霉素Ⅱ)腎毒性最強,可直接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腫脹壞死,嚴重者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其腎毒性與劑量有關。頭孢氨芐(先鋒霉素Ⅳ)、頭孢唑啉(先鋒霉素Ⅴ)、頭孢拉啶(先鋒霉素Ⅵ)無明顯腎毒性。頭孢菌素類引起的腎損害表現為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及腎功減退。一般停藥后可以逆轉,若血中濃度過高則可引起不可逆性改變。如用于已有腎功損害、脫水、休克者,或與速尿、氨基糖甙類同用,均可加重其腎毒性。頭孢菌素類和青霉素化學結構相似,有交叉過敏反應,故對青霉素過敏者應慎用或禁用。
四 . 四環素類抗菌素
四環素類抗菌素有四環素、去甲金毒素、土霉素及強力霉素。四環素本身無腎毒性,但有蛋白分解作用,可引起氮質血癥。對已有腎功能損害者,四環素可在體內蓄積,而加重腎功能損害,尤其是對妊娠者可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和肝功能損害。強力霉素蛋白分解作用極微,不會引起氮質血癥。過期或變質四環素的代謝產物有腎毒性。
五 . 磺胺類藥物
磺胺類藥物容易形成結晶在腎臟和尿路沉淀,出現尿路刺激癥狀、腎絞痛、血尿、少尿或無尿,嚴重者可引起急性腎衰。另外,磺胺藥物還可引起過敏和溶血,也是導致腎功能損害的重要因素。大部分磺胺藥在堿性尿中易溶解,多飲水及加用堿性藥物保持尿pH值呈堿性可避免發生結晶。
除此以外,抗綠膿桿菌和變形桿菌的多粘菌素B、抗真菌感染的二性霉素B和抗結核藥利福平等都有較強的腎毒性,應用時須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