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半個多世紀,盡管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對于中國人而言,二戰期間日本遺留在中國的200余萬枚毒氣彈,一直是個令人擔憂和恐懼的問題。這些毒氣彈一次又一次威脅著中國人的生命安全,也極大地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今年8月4日,在中國齊齊哈爾市又發生了侵華日軍遺棄毒劑泄露傷人的事件,使40多位平民無辜受到毒害,其中一人于8月21日死亡。這再一次引起每個善良的中國人和日本人的關注。
今年8月4日,我國齊齊哈爾市某開發公司在一處工地施工時,挖出了5個金屬桶。由于人們不了解真相和出于好奇,結果造成毒氣泄露。很快,接觸的人相繼出現中毒癥狀。經有關部門專家鑒定、偵檢和化驗分析,最終確定這5個金屬桶內的毒氣為侵華日軍遺棄的芥子氣。日軍“遺毒”危害中國人的事件并非偶然。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有10多個省發生過侵華日軍遺棄的軍用毒劑泄露傷人的事件,約有2000名中國公民意外遭受傷害。為此,不但中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承擔責任和公正處理善后事宜,受害的中國民眾還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要求日本政府謝罪和賠償。但遺憾的是,盡管原告向法院提示了103份證據,但中方受害人員的訴訟要求仍被駁回。而同樣的毒氣泄露事件發生在日本,同樣造成日本人受到傷害,日本政府卻給了大量的補償和提供良好的醫療條件,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連日本律師南典男也感到極不公正。他說:“原因相同,卻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這究竟合不合理?這完全是一種毫無人性的態度。”
大量的證據表明,日軍在侵華戰爭中,違反了早在1925年就通過的《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它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中的國際性公約,無數次對中國軍民使用了化學武器,并在日軍投降前后將大量化學武器扔進河里,埋藏在地下,或者將其混在普通武器中扔在倉庫里,以掩蓋他們的反人道罪行。據中國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在中國境內已知道的約有200萬枚侵華日軍遺棄的化學炮彈。為此,中日兩國政府于1999年7月30日共同簽署了關于銷毀在中國遺棄化武的備忘錄。日本政府明確表示要誠懇地履行國際義務,為處理和銷毀遺棄化武提供一切必要的資金、技術、專家、設備及其它物質,原則上在2007年4月之前處理完畢所有遺棄在中國的化武。但遺憾的是,4年過去,日軍遺棄的大量化武卻只有極少部分得到處理。
毒氣彈中有各種各樣的毒氣成分。其中芥子氣是常用的一種。芥子氣是一類皮膚糜爛性毒劑,可通過皮膚、眼、呼吸道及胃腸道等途徑使人中毒,導致皮膚及黏膜組織細胞發炎、糜爛、壞死等病理變化,并能自局部吸收,引起多臟器中毒。工業芥子氣呈黑褐色,精餾芥子氣無色或呈微黃色。芥子氣為油狀液體,揮發度小,有類似大蒜的味道,但低濃度時或嗅覺適應后,氣味不明顯。
人芥子氣中毒后有一定的潛伏期。一般在中毒后幾小時至第二天才出現癥狀。其癥狀為皮膚出現紅斑、水皰、潰瘍、色素沉著等病變。眼睛可出現疼痛、異物感、流淚、怕光、結膜充血、水腫,重者可導致角膜損傷,甚至內眼的病變。還可造成鼻咽及喉部灼痛、流涕、咳嗽、聲啞、吞咽困難,嚴重者可并發支氣管肺炎,偽膜脫落可阻塞呼吸道,使呼吸困難。芥子氣中毒后,還可出現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腹瀉、便血、脫水,甚至休克。唇、舌和口腔黏膜腫脹、糜爛和語言障礙。對人的造血系統也可造成損害,主要是白細胞總數和淋巴細胞計數顯著減少,重者還可影響紅細胞和血小板。
由于目前還沒有對芥子氣中毒的特效解毒治療的藥物,只能采取綜合的治療措施,所以如何預防芥子氣中毒就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在工程建設、河道整治及田間耕作時,如發現來源不明的鐵桶、廢銹炮彈等可疑物品時,千萬不要擅自處理,更不能隨意打開,要及時報告當地政府及防化兵部門處理。還有的地方搞土法煉鐵,將毒氣彈作為原材料,結果引起爆炸,使毒氣擴散,導致許多人中毒。還有的農民用鋼鋸鋸開這類炮彈,用其鋼材制作鐮刀、菜刀。當炮彈被鋸開時,導致大量毒氣泄露,使接觸人中毒。特別是一些不懂事、防護知識和能力差的孩子,當發現這些毒氣彈時,十分好奇,隨意敲打和擰開桶蓋,結果導致人員中毒。正規的防毒面具和皮膚防護器材對芥子氣有可靠的防護作用。普通群眾也可用雨衣、雨鞋、塑料薄膜、膠皮手套、風鏡、口罩等防止芥子氣和其它毒氣的侵害。但簡易防護器材僅有一定的防護作用,仍有中毒的可能,最好的辦法是不要擺弄這些危險物品,并立即報告有關部門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