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看到許多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廣告,請問這是不是一種很可怕的疾病,它是怎么得的。
北京豐臺彥小姐: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反復發作的、以關節癥狀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以小關節起病,手、腕、肘、足、膝等關節最常受累,多為對稱性,早期可有紅腫熱痛及功能障礙,晚期可導致關節結構的破壞,關節畸形,功能喪失,同時可損害心、腎、肺等內臟器官。如不能及時科學治療此病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我國初步調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病率為0.3%,以中年女性為多,女性約為男性的3倍。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被闡明,然而在許多方面的研究結果表明,它的發病機理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水平、免疫異常以及體內糖皮質激素的基礎分泌量等多種因素有關。
我今年36年,最近腿膝關節總是疼,有點兒擔心自己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請您詳細說說得了這病會有什么表現。
山西太原寧先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侵犯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外,同時可累及關節以外其他組織和器官,因此,它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此病多見于女性,有70%的病人為逐漸發病,開始時只有少數關節有輕微疼痛,全身癥狀不明顯。常于數周至數月內逐漸起病,表現為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等對稱交替性疼痛,并腫脹和僵硬,可伴全身酸痛、乏力、低熱和食欲不振等。約有10%患者可呈急性發病,即對稱性多關節疼痛、腫脹、功能障礙,或突然發熱、全身不適、血沉增快、白血球總數增高。還有20%病人為不典型起病,介于兩者之間。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較為突出的特點是早晨清醒后,手關節發僵,握手困難,活動后好轉,在醫學上稱之為晨僵,是病人休息后受累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引起肌緊張所致。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之一,其程度及持續時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程度成正比。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骨性關節炎病人也可出現晨僵,但很少有像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樣持續1小時以上,甚至整個上午不緩解的。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就診時,應說明有無晨僵,持續時間多長,這對醫生診斷病情是很有幫助的。隨著病情的緩解,晨僵的時間會縮短,程度相應減輕。
類風濕性關節炎最突出的癥狀是疼痛,這也是所有患者活動期必有的癥狀。疼痛常有三種表現形式:觸痛,即觸壓痛;活動痛,即受累關節活動時才感覺疼痛;自發痛,即安靜狀態下也有疼痛,有時睡眠中疼醒。明顯的觸痛與自發痛,提示病人處于急性炎癥活動期。腫脹也是比較突出的癥狀,除活動期外,腫脹局部一般不紅,呈常色。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型腫脹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癥狀。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累及人體187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為指、趾、跖、踝等,首次發病以手指關節為多。每個病人受累關節部位不同,數目不等,少則1~3個關節,多則可達30~40個。早期患者可因關節疼痛,腫脹不敢活動,而致關節功能受限,待疼痛腫脹緩解后可以恢復。病變到了晚期,由于關節破壞,關節攣縮、粘連,致使關節畸形,功能障礙,喪失生活、工作能力。
最后,如果患者類風濕因子持續強陽性(定量、高滴度),且病情發展快,程度嚴重則容易引發其他內臟疾病,如類風濕肺、類風濕血管炎、類風濕結節、類風濕性心肌炎等。
前段時間化驗,發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當時沒有注意到,回家后發現卻因工作繁忙,一直未能去醫院問個明白,因此心里總是不踏實。請問,我是不是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廣東汕頭李女士:
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之一,因此有一些病人看化驗單上“類風濕因子陽性”,就認為自己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是不全面的。類風濕因子只報告陽性或陰性是不夠準確的,還應報告滴度是多少,因為各醫院標準不同。比如北京協和醫院1:16為可疑陽性,1:32為陽性,1:46以上才有診斷意義;而北京中醫醫院1:30以上就有診斷意義。第二:約5%的正常人也有類風濕因子陽性,老年人更高一些,陽性率達10%左右。第三:類風濕因子陽性還可見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以及肝炎、結核、細菌性心內膜炎、痛風等疾病。
由上說明,類風濕性因子陽性不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所獨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有七項,符合四項才可診斷。而類風濕因子只是其中一項。因此,不能僅憑類風濕因子陽性就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
我母親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好幾年了,最近發現類風濕因子是陰性的,請問這是什么原因。
海南三亞林小姐:
一般來說,類風濕因子滴度高,意味著病情嚴重、預后差。但臨床中有一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病情也較重,可在患病期間,類風濕因子始終陰性,這部分病人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約占20%左右。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原因有三。其一,不同的檢測類風濕因子的方法,其陽性率有所不同。其二,一些患者發病時間尚短,類風濕因子最快也要在發病三周后才顯現陽性,只有用靈敏的方法才能檢出。而一般的方法在6個月內也不易測出。其三,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lgM型、lgG型、lgA型和lgE型。目前一般只化驗lgM型類風濕因子一種,所以類風濕因子陰性只代表lgM型類風濕因子陰性。一部分病人的類風濕因子是由lgG和lgA組成,它們同樣存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血清中,只是用常規方法不能測出。因此有20~3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其類風濕因子始終為陰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遺傳嗎?
河南鄭州許先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遺傳給下一代嗎?這是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及家屬關心的問題之一。臨床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有家族易感性的,如同一家族中可有多人患病,或孿生子共同患病的現象,這提示遺傳因素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風濕病學者多年研究表明,中國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有一種共同的遺傳基因(HLA-DR4),也稱易感基因。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病與遺傳因素非常密切,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遺傳,因為其發病是家庭環境,營養狀態,心理因素,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我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快一年了,去過好幾家醫院看過。每換一個醫院,醫生都會給我開不同的藥,弄得我毫無頭緒。請您簡單介紹一下都有什么藥能治這個病。
河北石家莊顧女士:
無論是西藥還是中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原則上主要是早期治療,盡快控制炎癥,緩解疼痛。目前首選的是免疫抑制藥加非甾體類抗炎藥,視病情可加用一些輔助用藥。非甾體抗炎藥有消炎痛、布絡芬、扶他林、怡美力等。免疫抑制劑有強的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質激素。此外還有甲氨喋呤、環磷酰胺、硫唑嘌呤以及氯喹等藥物也經常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中醫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根據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大法,臨床大致為寒濕痹、濕熱痹、風寒濕痹、風濕熱痹、寒熱錯雜痹。目前臨床常用中成藥有益腎蠲丸、追風追骨丸等。
專家簡介:周乃玉,女,國家級中醫專家,北京中醫醫院內科主任醫師。曾任風濕內科主任,風濕內科學科帶頭人。兼任北京中醫藥學會理事,風濕病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委員會委員。
七十年代師承全國名老中醫專家王大經教授,在中醫學術理論指導下,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及科研方法,重點探討中醫痹病、風濕性疾病及神經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辨證施治規律,用藥規律及有效方藥,多次涉外講學,為美國、德國、法國、匈牙利、日本等國外友人講授醫學理論及指導臨床,深受各國同道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