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沿著沈從文有意設定的抒情視角去領略其作品中湘西世界的“風俗美、人情美、人性美”,冷不丁冒出《鳳凰》這樣一部提到湘西蠱婆、仙娘、落洞女子的與其他作品敘述內容不太諧調的事象的作品,也常不以為意,輕輕掠過和繞開,繼續在敘事者散漫、優美、舒緩、從容的文字中感受湘西的“純樸人性”,高唱對湘西世界“健康、優美、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的贊歌。
作為著名的“文體家”,沈從文的敘事態度可謂十分溫和節制,其敘事語言也十分婉約雋永。然而正是這樣的文字,掩蓋了多少真實的東西!人們往往被作者敘事姿態中有意突出的平淡從容氣度所打動、迷惑,而忘了深究作者內心中所包含的許多苦澀、辛酸、悲涼和沉痛!作者自己也曾說,偉大作品不定都有一灘血和一把淚。對于湘西的復雜深沉情感,使沈從文選取了這樣一種敘事姿態和敘事方式:把深沉的思想、情感、愛憎和疼痛掩蓋在夕陽的淡淡的余暉中。美,單從文字和敘事情感上看,沒有人會覺得不美——湘西帶著她特有的沉靜和美展現在你的面前。然而,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美,總是愁人的”,在解讀沈從文湘西世界的作品時,能否從作者的感嘆中獲取一些作者的真實意圖呢?
一
按照人們通常的認識,原始民族或落后民族中是難以發生精神病和變態人格的。弗洛伊德關于“變態人格”的產生其前提是文化的高度發展,伴隨文明的進步而出現了文化的負面影響:理性的高度發展抽空了人的感性欲望,壓抑束縛了人的自然本性,致使人的自然本性在理性的千層重壓下艱難地扭曲、萎縮。換句話說,是文化的發展把人置于文化的對立面,從而導致人的緊張與變態。弗洛依德的“人格構成”學說關于“變態人格”的理論對于現代文明環境下出現的神經癥或精神疾病確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說。
如此,人們也就很自然地推導出,在文明程度不高的民族地區或原始社會里,人的自然本性要比在現代文明社會里更為舒展、自然,因為,理性尚未獲得較高程度的充分的發展,也就不可能抽空人的感性,從而造成對人的自然本性的壓抑。一個著名的觀點是:“野蠻人很幸福。他們笑啊跳啊,一眨眼工夫就把煩惱忘到九霄云外。”〔1〕他們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他們中不會產生精神病,不會產生變態人格,他們不需要精神病院。我們也常常以類似的觀點來看待民族地區的文化與人群。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非洲大陸第一位精神病專家托馬斯·阿迪奧耶·蘭姆到他的祖國尼日利亞的農村進行了為期數十年的調查,以探索“幸福的野蠻人”的奧秘。他發現了許多精神病患者和患精神分裂癥的人。事實上,他認為“非洲精神病患者的發病率和紐約相同。但是非洲人對精神失常的人司空見慣,這種對反常行為極強的忍受力,使得西方人對‘野蠻人’的不幸視而不見”〔2〕。這就是說,在非洲這樣一些原始落后民族中不是沒有精神病和變態人格,而是人們對這些病癥的確認存在問題。
同樣,在民族地區(僅以湘西為例),蠱婆、仙娘、落洞女子這樣一些非常態的人格形式流傳了千余年,而且至今在社會中(主要在農村)仍見有大量這樣的人的存在。她們的行為方式、家庭背景、精神情狀及心理都表明她們不是簡單的個別的某種特殊精神現象,相反,這是傳統文化中帶有普遍性的復雜的社會事實。
理論是抽象的,邏輯是無情的,但如果二者與事實發生矛盾,則二者都必然要回到事實。這是因為,其一,傳統社會內部其文化也無時無刻不發生變動,只不過我們往往沒有進入到他們的文化之中,便往往以為這樣的文化是貧乏的、靜止的、缺少發展的,甚至以為這些地區“沒有文化”。但事實證明恰恰相反,這些地區不但有文化,而且非常豐富,并不斷地發生變動。其二,我們認為,在民族地區(包括原始社會),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人同樣可能被置于文化的對立面,“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文化可以擺脫神經機能癥的困擾”〔3〕。其三,不管在哪個地區、何種文化進程里,總可能會有些人被拋到文化的軌道之外,成為局外人、邊緣人、異己人甚或“非人”一類的東西。在湘西,蠱婆、仙娘、落洞女子正是這種被拋到主流文化之外的“另類人”。
二
通常認為沈從文所描寫的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壓抑的那些人,往往為現代城市中有知識、有身份、受過文明熏陶的“文化人”,如《八駿圖》、《如蕤》、《紳士的太太》等都有對這類人物的描寫。而與此相對比,人們認為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兒女的情欲人生,卻都是“自然的”、“充滿活力的”,認為沈從文通過湘西兒女的情欲人生成功地建構起了一種“健康、優美、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初初讀到沈從文的作品往往會得到這樣一個印象,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尤其對于作品中人物身份和性別的考察與總結以及對于湘西社會背景的了解與實地調查,這些印象便大大打了折扣。
其一,在沈從文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中,存在著人的主體意識的嚴重缺席,尤其是女性主體意識的嚴重缺席。女性始終是一個被動的、處于受動狀態的片面人。
人性的健全一方面包括人的自然屬性的健全,體現為身體的健康和生命力的強旺(這點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完全的表現),但另一方面,也是更為本質的方面,“人的類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4〕。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主體意識的高揚、獨立個性的形成、創造性的自由而充分的展開是人之為人的最醒目的標志,也是優美健全人性的最顯著的表現。而湘西地域的封閉性與地域文化的因襲保守使民眾無法獲得獨立人格的建立和主體性的高揚。諸如丈夫(《丈夫》)、牛伯(《牛伯》)、藤老順、老水手(《長河》)、蕭蕭(《蕭蕭》)、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桂枝(《小砦》)等,從他(她)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普通的湘西人滿含頑愚和麻木的因襲和忍從,以及對自己命運表現出的異常的無能為力……應當說,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兒女的生命多停留在自然屬性的層面上,而為許多人欣賞不已、贊嘆不絕的“人性”也全體現在人的自然屬性的展露上。如此情形,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是因為湘西社會環境無法為本能的升華提供多樣的途徑,無法為心理能量的移植提供足夠的替代對象從而使得大部分心理能量被性欲等本能欲望消耗,無從上升到自我和超我那里,因而導致主體性的缺失。如此“人性”,又何談“健全”呢?
作為眾人津津樂道的湘西優美健康人性的經典代表翠翠,縱然對儺佑的愛情強烈到如癡如醉,夢里且為他的歌牽引“到對崖上折了一大把虎耳草”,也仍然如湘西眾多其他女子一樣,讓這份熾熱的愛情翻騰于內心而絕口不向心愛的人吐露一個字。小說的結局令人悲傷,一切都被置于一種不甚明了的期待之中。我們不能不為翠翠擔心,如此無望的等待,主動權全在他人,如那個人向她表白,則情形對翠翠尚好,但如那個人永不表白,則翠翠將永遠被置于一種無望的等待之中。再若那個人同哥哥天保一樣因偶然事件而送了命,則翠翠的熱情與悲傷必將同時匯聚于心,輾轉反復,無從訴說而致情緒的積壓。再設想翠翠的人生更苦一點,遭遇心中的愛卻又屢屢失去,皆因不敢表達而失去(這樣的人生在湘西并不鮮見),誰又能保證美麗聰明、敏感而多情的翠翠不至于因情感壓力而致精神上的變態呢?
一個男子其心理能量尚可能主動地通過轉移到情欲生活中而得到舒通緩和,而一個女子則是從社會到私生活中都發生了全面的根本性的退卻。這大致可從一個方面說明為什么在湘西,女性變態的人數要比男性多且普遍的原因。
其二,在所謂“兩性開化的湘西性世界”中,性自由通常只是男人的性自由。這是因為在近代社會環境下的湘西,一方面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習俗中女子戀愛自由(婚前)的風尚被儒家文化倫理道德中有關女子貞潔觀念沖擊、取代而失卻,這固然是近代社會變革的成績;另一方面,近代湘西時局動蕩,武力干戈間或不斷,軍人成為地方整個的統治者。軍人因職務關系,時常離開家庭外出,在外面取得對于婦女的經驗,使女子貞潔道德觀念增強,以維持他的性的獨占情緒與事實。
所以,在湘西,“本地認為最丑的事無過于女子不貞,男子聽婦女有外遇。否則的話,縱然是毫無關系的旁人亦可將這女子捉來光身游街,表示與眾共棄”(《鳳凰》),嚴重一點的,還可由族人按古老規矩將這女子“沉潭”(《巧秀與冬生》)。
女子中有自主追求性愛自由,大膽表白,說出自己的感受的,但這些女子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往往是以妓女的身份出現(如《白河流域的幾個碼頭》、《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她們是妓女,也只能是妓女了,要么就是女匪(如《女難》、《一個大王》),而一個“良家女子”是不應當主動表達自己的,更不應主動追求“性愛自由”。在這方面,沈從文自己也承認“地方習慣是女子在性行為方面的極端壓制,成為最高的道德”(《鳳凰》)。
所以,人們從妓女、水手、土匪(如弁目)等人的性愛生活中看到生命的“自然”與“力量”、“美”與“善”,但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湘西性愛生活嗎?能代表湘西真實的大眾人生嗎?在近代湘西,倒是充滿了女子如牛羊、豬狗而被擄、被掠、被奸污的事實。如“弁目”(《一個大王》)當山大王時,“燒房子、殺人……”是常事,在原版作品中,“……”省略部分赫然還有一句“奸淫婦女”;《上城里來的人》中,盡管作品的背景有所虛化,但仍可見到一支或軍或匪的部隊在(湘西)鄉下奸淫擄掠的情形:“他們有刀,槍,小手槍,小手榴彈,他們是這樣多,衣服一色。”他們搶掠了牛、羊、財物以后就輪到婦人們了,婦人也“如牛羊一樣,被另外編成一隊”,他們指著誰“說聲‘來!’我們就過去一個”,無論大表嫂、“我”還是未出嫁的大表妹子,都無一幸免。《鳳凰》中舉到一個例子,旅長劉俊卿,夫人為一女子學校畢業,平時感情極好,但因夫人在校時一個女同學與她通信時說了一句語近男子的話,“嫁了人你就把我忘了”,遂引起劉懷疑,且在不問清事實的基礎上就了結了夫人一條性命。這類悲劇在湘西常有。而“多數人只覺得死者可憐,因誤會得到這樣結果,可并不覺得軍官行為成為問題。倘若女人當真過去一時還有一個情人,那這種處置,在當地人看來,簡直是英雄所為了”。《鳳凰》中還舉有一例,某女子因對其小叔“有心”不遂,違背了古老法規,結果在一個特別儀式上引頸受戮,而眾人“默然”,皆以為這種處罰是天經地義之行為。
如此森嚴和殘暴地對于女子的擄取和控制,以至于沈從文自己也不能不感嘆:“類乎這種事情還很多,都是浪漫與嚴肅、美麗與殘忍,愛與怨交縛不可分。”(《鳳凰》)
女子所受壓制既是如此嚴酷,則勢必造成女子的精神壓力,這壓力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緩解辦法的話,則容易轉為病態。加上地方宗教、萬物有靈,個人在性方面的壓抑情緒與宗教情緒交縛混同,便容易產生人神錯綜的一種變態形式——落洞。“凡屬落洞的女子,必眼睛光亮,性情純和,聰明而美麗。平時貞靜自處,情感熱烈而不外露,轉多幻想。間或出門,即以為某一時無意中從某處洞穴旁經過,為洞神一瞥見到,歡喜了她。因此更加愛獨處,愛靜坐,愛清潔,有時且會自言自語,常以為那個洞神之駕云乘虹前來看她。……等到家中人注意到這件事深為憂慮時,或正是病人在變態情緒中戀愛最為滿足時。”(《鳳凰》)
蠱婆的產生,也無不與社會中對女子的壓力有關。放蠱多與仇怨有關,仇怨又多與男女事有關。換言之,在新歡舊愛得失之際,蠱可以應用作爭奪工具或報復工具。蠱婆多“年老而窮,怨憤郁結,取報復形式方能排泄感情,故蠱婆所為,即近于報復”(《鳳凰》)。年老而窮,失寵于男子,故怨憤郁結,取報復手段。報復的對象亦多為男子,典籍或民間傳說中蠱婆多為喪夫之婦。如果深究蠱婦之現象何以能留傳千年,或應與父權制取代母權制的歷史事實有關。父權制取代母權制,結束了女性盤踞社會要職的歷史,對偶婚向“一夫一妻制”過渡。“一夫一妻制”實際上是對婦女的“一夫”而對男人的“多妻”,男人們可以妻妾成群。雖然湘西由于生存條件險惡,須“男女并作”方可維系最簡單生活,但并不妨礙婚姻之主動權在男子手中,男尊女卑的觀念仍十分明顯。如此不可更改的社會事實,女人惟一能做的只是“勉力鞏固自己在家庭中的合法地位,承認男子的領導,小心翼翼地取悅于男子,避免‘始亂終棄’的潛在危機的隨時發生,于是包括藥物在內的媚術(巫術)應運而生,這便是‘蠱婦’存在的主要原因”,而一旦“媚術”不成,或因年老,或因為窮,最終失寵于男子,便轉“媚術”為“報復”也是可以想見的了。
三
既然變態人格是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異常或病態表現,那么就應當在弄清變態心理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和機理的基礎上對其實施療治。在西方社會,出現了許多有關變態人格治療的嘗試,如弗洛伊德的“分析療治法”和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的“患者中心療法”。前者意在通過自由聯想,夢的分析、轉移和移情、闡釋和自我了解使病人自己意識到其無意識的癥結所在,產生意識層次的領悟(insight),使病人了解癥狀的真實含義,便可使癥狀消失;后者則依靠患者進行自我探索、內省,發現和判斷自我價值,調動自己的潛能,認識自己的問題,改變自己的癥狀。咨詢者和治療者只需為患者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創設良好的心理氣氛,給病人以無條件關懷,對病人的病情表示理解,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治療成功的關鍵不在治療技巧而在于治療者對患者的態度。不管這些方法是否得當和奏效,但都顯示了西方學者及社會對病態人格的一種基本態度以及緩解和減少這種病癥的努力。
作為沈從文,在表現變態人格的怪異荒誕之余,不可能不在內心產生對這種事象的反思、自省和追問,并在其作品中包蘊嚴肅、莊重的人生思考。
變態心理主體大多為弱勢人群,在主流文化和歷史規律面前,個體心理的“硬傷”往往會使之陷于尷尬境地。如蠱婆,往往為村人回避、厭惡,人們敬而遠之,唾而罵之,嚴重一點的則驅而趕之。如沈從文述:“但某一時若迫不得已使同街孩子致死,或城中孩子因受蠱死去,好事者激起公憤,必把這個婦人捉去,放在大六月天酷日下曬太陽,名為‘曬草蠱’(生死概由天論)。或用別的更殘忍方法懲治。這事官方從不過問。即或這婦人在私刑中死去,也不過問。”(《鳳凰》)
可以見出,在湘西民族地區,社會缺乏對變態人格的療治,相反,按傳統習俗,社會倒加重了這種變態心理的發展,致使這類人的病癥進一步加深,終不能自拔。她們到后來真的相信自己有致人于死的魔力,并以放蠱作為矯正心理、導泄郁情的良方。故一些蠱婆在遭到“曬草蠱”的懲處時,在烈日炙射下,面對圍觀者,反以為獲得了一種“表現自我”的機遇和彌合心靈隱痛、排遣郁情的類似于受虐狂的心理上的快感,有板有眼地“招供出有多少魔力,施行過多少次,某時在某處蠱死誰,某地方某大樹自焚也是她做的。在招供中且儼然得到了一種滿足的快樂”(《鳳凰》)。
再如人們對落洞女子的態度。一個女子之會把戀愛對象轉移到神,是因為她在人間得不到愛,而如果人們想法讓她感受到人間的愛,她又怎么會死死執迷于神之愛呢?因而沈從文嘗試提出了他的辦法即讓這女子結婚,過一種正常的婚姻生活,則必然可以把女子從這可憐生活中救出。“可是照習慣這種為神所眷顧的女子,是無人愿意接回家中作媳婦的。家中人更想不到結婚是一種最好的法術和藥物。因此末了終是一死”(《鳳凰》)。
沈從文以其慣有的散淡的文字敘述了湘西三類同源異流的女性變態人格的生存狀態和人生境遇,文章沒有嚴密的結構,也沒有巧設的情節,不驚艷,不跌宕,與其說這是一部“藝術創作”,倒不如說這是一部真實的對于湘西社會的“歷史的記錄”。它提出了許多我們生活中存在卻未曾被我們認識和認真反思的東西,諸如變態人格的歷史文化致因問題、變態人格之于人性的摧殘問題、變態人格命運的多重性問題、對變態人格的態度與療治問題,以及文學作品應如何承載文化反思和生命自由的道德問題……一部《鳳凰》,透過作者散淡的文字,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沉重和痼疾,也看到了一顆鮮活跳動的充滿人文精神和人類關懷的“人類的良心”。
注釋:
〔1〕〔2〕〔3〕(美)托瑪斯大林·A·巴斯之語。
〔4〕〔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