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大自然的我,一直沒奢望過可以被綠色的海洋包圍。我讀中學時居住的這座城市灰蒙蒙的上空不足以給我這種幻想,高中畢業后,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卻使我走進了以湖泊、森林著稱的冰雪王國一一芬蘭。在這片綠色海洋中我生活了兩年多,而且還要繼續生活下去。
放棄在父母悉心照料下的溫床,轉而到異國他鄉,應該說,該感謝的是父母提供的可以鍛煉的機遇而不是溫床,畢竟,在溫床中成長起來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
姑且不提這次機遇如何,只是這次機遇后面的歷程,使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了很大的改變。
來到了綠色海洋的我,雖然對一切的來臨還是那么的陌生和不知所措,但適應性自小不弱的我很快便適應了新的環境。
新的教學方式,完全自主的生活形態,沒有了層層關系所搭造出來的復雜環境,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個詞獨立。也可以說,在綠色的海洋中,除了綠所煥發出來的青春活力外,一切的一切就都只得靠自己。本來,世界上就沒有什么救世主。
異地的獨立生活,不僅僅是要處理學業方面的事情,人際關系在這個時候也顯得非常重要。可以說,經濟沒有完全獨立的我們,需要靠家人的資助才可以完成學業。然而,不是每個出來的人的家境都富有到可以任意揮霍的程度。于是,總會有些人為了占點小便宜而費盡心機,而一些沒形式卻事實上存在的小團體卻時不時地出現。不過,建立在利益前提下的小團體,往往過不了3個月就會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見面時的簡簡單單的“HI”。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人際關系,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有很強的親和力和很高的素質。自視清高的人,偶爾加入集體活動,也融不到整體去。
嘗試著尋找工作,卻被一條不是理由的理由“我們需要的是可以流利講本國語言的人”而遭受敗績。在無數次“前輩”的例子下,放棄了找PART—TIME J0日的念頭,只有一心將頭扎入學習中,然后就是指望SUMMER JOB了。
被綠色包圍的我,一度陷入了迷茫。在陽臺上眺望無盡的綠色海洋,我發出了是否應該來這個地方的疑問。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是否成比例還是一邊倒的趨勢。只是,這個謎團很快在心中有了謎底。給我答案的是這片我向往而且也一直心儀的綠色海洋。
冬天似乎是黑夜的天下,整個白天的時間大概只有短短的6個小時不到,其余時間則被黑夜所吞噬。能感受到的只是路邊慘淡的燈光所散發出來的一點點柔和與踏在雪地上喀哧喀哧的聲音。寂寞,寒冷,黑夜困擾著我們這群在異地的學子。往往早上在鬧鐘響過好幾遍后都沒爬起來,原因就是看著外面一片漆黑實在不想爬起來。而匆忙弄過早飯裹緊衣領出門的人,要對抗的是無盡的寒風與似乎永遠飄落在空中的雪精靈。不能睡懶覺了,不能把光陰虛擲在被窩里,迎著風迎著雪再苦再冷也要趕到學校去。我們清楚,那些老外是鐵面無情的。到課率不夠的話就算考試PASS老師也不會讓你PASS的。
第一個在異地的圣誕節是在芬蘭北部的一座叫LEVI的小鎮上度過的,那7天至今想起來仍覺回昧無窮。在圣誕老人村,穿上了曾經是夢想的滑雪板,享受了圣誕大餐,挺讓人遐想和追憶的。每天黑壓壓的云層和永無止境的雪總給人一種千里冰封的感覺。掛滿新奇和小玩意的圣誕樹給人以美麗、靜謐和期盼。那挺拔的松枝給人以無限的勇氣和信心。還記得,當時在山頂的時候我覺得是那么的無助,看著身旁的人一個個地滑下去,曾想過放棄,大不了坐著下去得了。無意中望見了旁邊的樹林,在寒風陡峭的山壁上還那樣的挺拔,我為什么不可以滑下去呢?在父母面前,我不是曾顯示過我的冒險精神嗎?想到這,我往下)中了。在摔了數跤后到達了底部,抬頭望望,我是從那樣高的山頂滑下來,一種要征服它的信念油然而生。于是,在兩次之后,第三次終于可以流暢地滑下來,心里第一次感覺那樣的舒坦那樣的爽,那樣的自信。
回到PORI,似乎成熟了很多。在這樣的冬天,樹木既然可以那樣的自在,那我為什么不可以?望望周圍, 白色的雪襯托出來的綠更顯得郁郁蔥蔥,生氣勃勃!
(羅瑋希,芬蘭薩塔昆塔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