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堅
畢沅,字湘衡,字秋帆,自號靈巖山人。出生于江蘇太倉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好學,10歲已能寫詩。他以《續資治通鑒》而名揚學林,學識淵博,著述浩繁,留有《傳經表》、《經典文字辨證書》、《關中勝跡圖記》、關中、山左、中州《金石記》等著作。
清乾隆31年(1766),畢沅在甘肅任鞏秦階道,后升為陜西按察使、布政使。38年任陜西巡捕。50年調河南巡撫,不久升為湖廣總督。
他在陜西時間最長,先后約達10余年。他為官清正廉潔,深得民心。人們稱贊他是一位“能以民物為一體”體恤民情、造福一方的清官。
賑濟災民拯蒼生
甘肅、陜西兩省地處內陸,大部地區降雨量偏少,對農作物生長不利。冬春易旱,且有風沙,寒潮侵襲,兩地災情不斷,尤以水旱兩災為甚。
乾隆35年(1770)甘肅連年旱荒,各縣官倉已空,急需撥糧救濟。“四年三遇旱,十室九關門”。災情十分嚴重。畢沅心急如焚,他及時向朝廷詳奏了連年苦旱,糧食匱乏,農田干枯等困難情況,不但得到大量糧食對百姓實施賑濟,并將全省積欠的種籽、口糧銀400萬兩全部豁免,使百姓得到實惠。
乾隆38年(1773),黃河、渭水、洛水三條大河洪水泛濫,陜西大荔境內有27個村莊受災,沖塌民房8900余間,受災人口高達2萬余人。在這緊急關頭,畢沅多次親自趕赴災區,察看災情,探訪災民,進行賑濟,把很多人從死亡線上拯救出來。
面對連年不斷發生的水旱、冰雹、霜凍,風災等災情,畢沅始終鎮定自若地積極籌劃,盡力賑濟,使百姓能夠最大限度地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
興修水利防災害
我國歷史上,水旱兩災最為頻繁、猖獗,遺害也大。單純靠賑濟,只能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最根本的辦法,還是要興修水利,從灌溉和浚治兩方面下手根治。這樣才能使農民安于田畝,努力生產,有了積蓄,即使再遭災害,也可避免饑荒流離之苦。清代河患頻仍,治河官吏往往乘治河之機中飽私囊,國家盡管投入財力、物力,但收效甚微。以致河防日弛,河患日劇,增加了更多災難。畢沅對此種弊端深惡痛絕。他一方面致力于賑濟災民,另一方面則督飭地方興利除弊加緊水利建設,防患未然。先后下大力量浚治涇陽龍洞渠,灌溉民田;疏通睢州龍門灘、荊州窖金洲;修襄陽老龍堤、常德石柜堤、潛江仙人堤;鑿通四川、湖北大江的險灘,大大便利了云南銅礦產品的運輸。
開墾拓荒還耕地
荒地多則耕地少,耕地少則生產不足。所以歷代政府多致力于墾荒。歷代政府雖把墾荒列為要政之一,但增加的墾田,大部分都被豪強勢力所占有。由于他們的榨取,既不能增加農業生產力,更徒然加重了農民生活的惡化程度。加之,不少地方官吏,多善于粉飾太平,甚至虛報加賦,反而增加了農民的負擔。畢沅除對這些問題多方嚴加督飭查辦外,極力主張并號召農民積極投入墾荒行動。他經常大講 “足民之要,農田為上,此關國家大計”的道理,并曾召募百姓,開墾陜西興平、扶風、周至、武功等處的荒地。還曾向上力奏:“關右大川,如涇、渭、灞、浐洋、滈、潏、河、洛、漆、沮、汧、汭諸水,流長源遠。若能就近疏引,筑堰開渠,以時蓄泄,自無水旱之虞。古來云中、五原、北地,上郡諸處畜牧,為天下饒,若酌籌閑款,市牛羊駝馬,為畀民試牧;俟有孳生,交還官項,余則畀其人以為資本。耕作與畜牧相兼,實為邊土無窮之利。”(《清史稿》)遺憾的是,他這一建議并未被皇帝所采納,但他的一片為民造福的良苦用心,可謂天人共見。
保護環境傳后世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西安更是世人公認的歷史文化名城。“秦中自古帝王州”(杜甫詩)。周、秦、漢、唐均曾在此建都,名勝古跡遍及全省,對于祖先留下的這筆豐富的文化遺產,畢沅以他敏銳的戰略眼光,多次上奏修葺華山華岳廟及其它古跡。他胸懷熱愛中華悠久傳統文化的情感,認為:“關中為外藩朝覲必經之所,沿途古跡如灞橋、溫泉、崇仁、慈恩兩寺(即大、小雁塔)俱漢唐名勝。名勝既多,不宜任其荒頹。”(《弇山畢公年譜》)畢沅對碑林、乾陵、茂陵、西安明城墻興慶宮等古跡名勝均曾下大力進行整理重修。既保護了環境,又使它們造福子孫,功垂后世。今天,當我們盡情游覽觀瞻這些光輝奪目的名勝古跡時,真的要好好感謝當年畢公修葺保持之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