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虹 王有根
近年來,八月對于地處秦嶺巴山腹地的安康來說,幾乎是災難的代名詞,因為洪水災害總是在這個即將收獲的月份光臨,給人們的心里蒙上陰霾。而這個月份也是接到高考入學通知書的貧困生們最為焦慮的時光。但是,2004年8月26日上午,在離市區40里開外的恒口鎮教育辦三樓會議室,在淅淅瀝瀝的陰雨中,卻透著強烈的希望之光——這里正在召開安康市慈善協會恒口鎮教育基金會2004年度獎勵救助貧困大學生暨捐資助學大會。
十幾位受助的貧困生和家長,十幾位捐資的民營企業家,恒口鎮教育基金會的程世銀會長、教育辦的汪主任,恒口鎮黨委書記、各界人士,冒雨趕來的市慈善協會會長熊幫高,常務副會長張培祥,市建設局副局長唐志宏、漢濱區政協副主席胡德鎮,安康日報、電視臺、市作協的新聞、文學記者等,滿懷熱望地聚集在這里,慶祝曙光的再度升起。這里恒口鎮自1998年以來每年一度的特殊慶典。這個慶典,沒有鞭炮的熱烈,沒有喧鬧的鑼鼓,有的只是人心的沸騰。
這里有兩個響亮的主題:一個是現場捐資助學儀式;一個是給恒口鎮高考成績優秀的學生和本年度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們發放獎金和救助金。
在第一個議程中閃亮登場的是恒口的民營企業家們。一張張大紅紙寫著他們捐款的數目。那些一萬、三千不等的數目,事實上是一顆顆愛心的躍動。還有一個動人的場面是自由捐款,坐在主席臺上的人紛紛捐款,使捐款的儀式掀起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上前領取獎勵金和救助金的貧困生們,每個人都有一部苦難而心酸的奮斗史,有的過早失去父母,有的父母殘疾或多病,有的是孤兒。他們在12年寒窗之后拿到的這張入學通知書,是與苦難抗爭的勝利證明。他們的高考成績都很優秀,有位同學拿到的是上海交大的入學通知書。今天,他們在這個救助儀式上拿到救助金,將圓心中的大學夢,所以,每個孩子的眼里都閃爍著興奮與激動的光芒。
站在主席臺旁將一個個包含著愛心和熱望的信封遞到貧困生手中的恒口教育基金會會長程世銀,眼里閃爍著和孩子們一樣的興奮和激動的光芒。現在,恒口的救助貧困生行動已經納入了正常運行軌道,一大批有見識有愛心的民營企業家自覺地聚集在基金會周圍,今天的活動,籌備時間僅僅只有兩天,但捐款數目竟達到6.5萬余元。就是說,從此,在恒口地域里,考上大學的貧困生們將得到持續不斷的救助。作為教育基金會的發起人和第一個捐助者,他心里有說不出的欣慰。
由一個貧困生所引發的救助行動
提起恒口教育基金會,不能不追述到1998年。1998年8月,恒口地面爆出了一個特大喜訊:少年姚松考取了北大生命工程學院生物學專業。這不僅是一個歷史的驚喜,也是一個歷史的跨越。恒口地面自古尚武,出過督軍和將軍,卻沒有在歷史上留名的狀元舉人。姚松叩開北大校門,意味著這片歷史悠久的地面,從此在文化上也跨上了嶄新的里程碑。然而,不幸的是,這個令全鎮人振奮和驚喜的消息,卻使姚松一家陷入了極度的矛盾與悲苦。原因是姚松的父母殘疾,家庭十分貧困,學費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個天文數字。正當一家人走投無路的時候,有人建議他們去找程世銀。當時程世銀在建筑行業已很有影響,且為人仗義,樂于扶危濟困。姚家找到程世銀的時候,程世銀當即表示愿意資助。善于思考的程世銀由姚松想到了鎮上其他考上大學的貧困孩子,他覺得應該有個組織長期來做這個工作,以使那些考上大學的貧困生能夠及時得到救助。鎮教育辦的汪龍潮等人,也正在為姚松的學費著急。他們都是程世銀的朋友,大家湊在一起商議,立即達成共識——要為鎮上教育事業向更高的目標發展做點事情。程世銀認為恒口鎮有這個基礎,和他相熟的大中小民營企業里邊,很有一些有識之士,他們在富起來之后,非常樂于公益事業,救助考上大學的貧困生,肯定能得到他們的響應。他當即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在有線電視臺工作的朋友李煥龍,得到了李煥龍的極力贊揚,并建議他掛靠市慈善協會,成立恒口教育基金會。
真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一切是那么迅即和順理成章。在市慈善協會和恒口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恒口教育基金會當即成立。基金會開宗明義:扶貧濟困,富裕不忘慈善之心,貧窮不忘奮斗之志。成立大會隆重熱烈,許多市領導趕來祝賀。這使發起者們大受鼓舞。會長程世銀慷慨捐款一萬元,同時給市慈善協會捐款一萬元,鎮上其他民營企業家紛紛呼應,一個啟動希望的愛心工程就這樣誕生了。
這年8月,他們為姚松籌到了兩萬多元錢,不僅解決了兩年的學費,連生活費也有了保障。姚家歡天喜地,對教育基金會感激不盡。
教育基金會的救助行動立即傳遍了四鄉八里,第二年,鄰鄉的貧困生也找來請求救助。與恒口彼鄰的石轉牛蹄鄉有個鄭道光,自幼失去父母,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高考前夕,爺爺奶奶相繼去世。悲痛的鄭道光一邊種地砍柴,一邊頑強地讀書,終于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考上了西北政法大學。因無法籌到學費,他只好拿著錄取通知書到爺爺奶奶的墳上去痛哭。一直關心著他的母校校長親自到恒口教育基金會求助。當時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非常為難,因為基金會最初的宗旨只是救助本鎮貧困生,沒有救助外鄉貧困生的先例。他們將鄭道光的情況給基金會會長程世銀做了匯報,常備理事會認為鄭道光情況特殊,決定破例救助。與此同時,他們還將鄭道光的情況匯報給市慈善協會,市慈善協會又尋求世界宣明會救助。就這樣,一個眼看無緣進大學門的山區貧困生,順利地圓了大學夢。
時光流轉,現在,在北大學習生命科學的姚松學業有成,已經跨出國門到美國深造,鄭道光也完成學業開始回報社會。教育基金會可以說是成就輝煌。然而,這些熱愛教育,關心本地人文環境建設的有識之士,并沒有把目光僅僅停留在救助貧困生這件事情上,他們想到了通過捐資活動校正社會風氣;他們也考慮今后的救助要由被動的輸血式救助變為造血式救助;他們同時想到救助要從中小學教育開始,使那些有可能成材的中小學生們不再發生中途輟學的現象。2004年的求助儀式上,領取獎勵金的就有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學生趙莉。
趙莉,臺上臺下的故事
趙莉的發言,讓臺上臺下的人見識了她的聰明與才華,也讓大家看到了她的靈秀與美麗。誰能想到,就是這個伶俐的小姑娘,卻有著和《渴望》里劉慧芳撿來的女兒一樣的命運。18年前,她的親生母親讓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姑娘幫她抱一下孩子,自己走進廁所卻再也沒有出來。小姑娘抱著棄兒去找姐姐,姐姐收養了這個孩子,并把她撫養成人。就在小趙莉求學的關鍵時刻,她的養父母卻雙雙撒手人寰,小趙莉只好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教育基金會知道了這個情況,立即派人找回趙莉,資助學費,讓其繼續讀書。
趙莉的故事使與會人員深深感動。散會之后,市慈善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培祥掏出500元錢遞到她手里說:“孩子,天快冷了,拿著這點錢添置幾件衣裳,買雙鞋吧。這么多的人關心你,你可要好好學習啊。”大家這才發現,趙莉穿著雙開口的破運動鞋。這個細節竟被有心的張會長發現了。當感激的淚花在小趙莉的眼眶里打轉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了張會長的病。僅僅一個月前,心臟不好的張會長才從醫院里走出來,現在,他卻在為全市的貧困生奔波了。
地方名士程世銀
乘車出發時,慈善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培祥就預告說,今天可以吃到好面。原來程世銀的愛人搟得一手好面。散會后,大家就哄著去他家吃面。我好奇,在大家喝茶聊天的時候,樓上樓下的到處轉著看,希望能從不同的側面了解程世銀為什么會對家鄉的教育事業傾注如此大的熱忱。我看到了他收藏的各種古董,一個如此酷愛傳統文化的人,相應地重視教育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實,對于他,我們是多少有些了解的。在市慈善協會的捐款儀式上,我們看見過他的身影;在香溪洞風景區、龍王山風景區,我們一次次走過他的建筑公司修建的質量上乘的道路。據說,他所承建的這兩條道路都是在基本不賺錢的情況下修建的,而且都是在資金不到位的情況下先開工。承擔這種風險,皆因為這是慈善協會的工程。在這些傳說里邊,我們已經對這位敦厚善良的漢子肅然起敬?,F在面對面,更是感嘆不已。
程先生話不多,語言與他的外貌一樣樸實。他說自己出身很苦,沒有文化,奮斗到今天靠的是苦干。若有文化,他的事業一定比今天發達得多。所以,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家鄉的孩子們不要因貧困而失學。他熱愛恒口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自古尚武,在這個新的時代,這里的文化和教育也應該名揚天下才對。程先生還談到恒口的社會風氣和人文環境,他說,基金會的工作改變了這里的社會風氣,爭做善事成了許多人的自覺追求。他一口氣列舉了好幾個熱心資助教育事業的民營企業家,語氣中充滿了自豪。
與程先生談話使我們感到,善良不僅是一種修煉,更是一種品質。一個人富了,為富懂得行善并且樂于救助那些依然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據年輕的鎮黨委書記介紹,程世銀拉架子車賺錢的艱難年代,都不忘幫助那些窮困的鄉親。等到他的事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他更是把助人當作人生最大樂事。當時鎮上有些人想搞企業辦公司,苦于沒有資金。為了幫助他們發展,程世銀主動墊資幫助他們把廠房建起來,企業發展了再還錢,恒來紙業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至于協調關系,幫助那些小商小販發展,更是家常便飯。程世銀還是一個俠肝義膽的人,這些年發展經濟,農村一些惡勢力欺負善良人、老好人,他知道后,總是出面協調。他還把扶危濟困當作自己的責任。除教育基金會而外,他經常救助那些孤寡老人和弱智人,對鎮上敬老院的老人更是常常掛心,對于敬老院平日的吃肉吃菜問題,炊事員問題,時時過問,并出資解決難題。
了解了這些,再去看程世銀,就覺得沉穩且沉默的他,身上有種感人的力量。這是善行所賦予他的獨特魅力,也是品行修煉的必然結果。
美好的傳統和教育基金會的社會功能
年輕的鎮黨委書記親自參加了今天的會議。據說,這是恒口鎮的傳統,歷任黨委書記都非常支持教育基金會的工作。這里還有另外一個傳統,擔任市領導職務的恒口人如鄒文丁、李學前、胡德真、唐志宏等都非常關心家鄉的教育,總是盡量參加每年的捐贈和救助活動。今年,擔任市建設局副局長的唐志宏不僅參加了會議,還捐贈了500元錢?,F任的黨委書記對這些關心家鄉教育的市領導稱贊有加,他特別介紹了教育基金會的發起人程世銀。
他說,現在教育基金會的社會作用正在拓展,2002年災情普遍,程世銀帶頭捐款,還號召其他人捐資,共籌集13000多元,買了棉衣、棉被、大米、面粉、食油,送到特困戶家里,受到災民們的熱烈稱贊。恒口前些年社會風氣不大好,但是自從教育基金會成立,扶危濟困形成風氣,鎮上的社會秩序好了起來,這是教育基金會的隱形作用。他還贊揚了教育基金會的主任汪龍潮。汪龍潮這個年輕人是以敬業出名的。剛畢業那陣,有領導賞識他,讓他去大同擔任鄉黨委書記,這對于個人的發展來說,肯定是不可多得的機遇,可他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因為他熱愛教育事業。
會后,我們還跟恒口中學現任校長楊森進行了簡短的交談。這個關中漢子就像生養他的關中大地那樣樸實,他說,對于家庭困難的學生我們實行了學費全免的辦法,盡管學校發展很困難,但我們把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當成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去年到今年,學校共給貧困生減免學費3萬多元。
目前,恒口教育基金會正在逐步壯大,5年來,共舉行教育捐資活動五次,收到社會各界人士及單位捐款128筆,累計資金22萬余元,預計今年將突破25萬元。5年來,教育基金會獎勵優秀大學生27名,求助特困大學生41名,無息貸款資助大學生19名,扶持貧困家庭中小學生172名,獎勵優秀教職工54名,獎勵先進學校4所,使一部分家庭貧寒的大學生順利步入了大學殿堂,一部分寒家子弟完成了義務教育。我們相信,隨著影響的擴大,資金積累的增多,恒口教育基金會的社會作用將會輻射得更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