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利華
一份調查稱,200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起薪比2002年下降約40%。
人才過剩是這個數字背后的顯在邏輯,而我們看不到的,或許還有用人單位為新人們付出的時間成本、環境成本等,這些都是限制畢業生薪資的重要因素
2003年12月的一天,在沈陽工業大學的人才招聘會上,一名經濟學的本科生向一家民營企業主動提出“零工資就業”——請求用人單位給他一個展示自身才華的機會——見習期間不要錢,試著做,經過考驗得到認可后再建立勞動關系。
“都是被嚴峻的就業現實逼的。”北方工業大學2003屆畢業生李昆說。在經歷了數番周折之后,去年10月,他在北京找到了一份“還算滿意的工作”。職位是項目助理,月薪2000元。而他的同學中,有不少至今工作仍無著落。
羅劍也不幸運,這位成都某知名高校計算機系2003年應屆畢業生,今年新工作的起薪為1200元。羅劍說:“我們學校的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專業很有名氣,三年前畢業生平均起薪四五千元,2002年也在2000元以上,但今年(2003年)許多人1000元就把自己‘嫁了。”
40%的降幅與212萬畢業生
就業市場遠還未到讓大學畢業生們絕望的地步,2003年畢業的大學生如今大都像李昆一樣在社會中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只是他們的起步越來越讓后來者擔憂。
一則來自央視的消息加劇了這種擔憂:人事部門的最新調查顯示,2003年中國高校畢業生起薪較去年明顯降低,月平均起薪2000元~2500元,而碩士畢業生的月平均起薪3300元~4000元,這樣的工資相當于去年平均水平的60%左右。
2003年,與李昆同時踏上社會尋找工作的有212萬大學生;2002年,這個數字是145萬。
記者就“大學生起薪大幅降低”一消息向人事部求證,他們稱既沒有發布過上述信息,也從未做過此項調查。
不過,一些市場化的人才機構,如智聯招聘、外企太和的高層人士則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2003年大學畢業生起薪下降幅度確實波動明顯,歷年來少見。根據他們各自的調查統計結果,智聯招聘、外企太和給出的下降幅度分別是30%和25%。
智聯招聘是一家以智聯招聘網為主體的人力資源服務公司,擁有一個能容納400萬份求職報告的人才庫。這家公司的內容發展經理郝建說,根據他們簡歷庫上的資料,按照畢業年限、學歷水平進行篩選后發現,2003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是1500元,比2002年下降了30%。“我們認為這具有全國意義?!焙陆ㄕf。
以人力資源管理咨詢著稱的北京外企太和公司也認為,盡管有行業的差別——智力密集行業,如IT業還是維持了較高的薪酬水平,不過相比2002年起薪也有大幅度下滑。
“大學生起薪下降是一個明顯事實,其幅度為25%。”該公司市場總監鄭大奇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外企太和是根據“對全國43個行業、17個城市、1000多家國內外企業人力資源部”的調查得出此結論的。
從“待價而沽”到供大于求
大學畢業后待價而沽的現象已成過眼煙云,在空前激烈的競爭壓力下,大學生們只能一再將自己的薪酬期望值降低。
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規模和畢業生就業”課題組的調查表明,2003年高校畢業生的月平均起薪在1500元左右——這一結論與智聯招聘的統計結果大抵相符。在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丁小浩教授主持下,這個課題組自2003年6月起對7個省區市的45所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教學與實踐研究會秘書長周文霞認為,2003年大學生起薪的這一波動令人不安,“說明大學生還是按照習慣思維面對市場,對現實的市場狀況缺乏心理準備。他們會在困惑中逐步調整過來?!?/p>
也有大學生為此作出了抗爭:2003年12月的重慶,一名大學生號召畢業生們組織起來建立“薪資聯盟”:“為了我們多年的寒窗苦讀,為了抵制某些黑心公司的趁機壓價,讓我們聯合起來組成薪資聯盟,低于2500元/月的就業協議堅決不簽。”但實際上,過高的薪酬期望,馬上在冰冷的市場面前化為泡影。清華同方集團人力資源主管林林女士說,這和“零工資就業”一樣,“沒有實際可操作性”。
周文霞認為,在供求關系的作用下,現在的大學生價格正在與市場接軌,這也是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的必然結果。現在的大學生不再是“物以稀為貴”,他們接受的是基本素質教育,而不是針對具體崗位的專業教育,在用人單位人才制度趨于成熟的情況下,他們只能接受這種社會角色安排。
外企太和高級顧問張遜說,目前用人單位最大的轉變是,不再以人定薪,而是以崗定薪,更強調員工為用人單位帶來的實際利潤?!斑@看上去只是一個微小的變化,實際上反映了用人單位人才消費觀的變化。”
起點低,并不意味著大學生身價的縮水、沒有展示才華的機會,人力資源服務公司前程無憂的成都市場主管杜曉明表示,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大學畢業生還沒有能力做出什么貢獻,為了讓新人更快適應工作,用人單位會對其進行培訓,這些時間成本、環境成本都是限制畢業生薪資的重要因素。
“目前用人單位開出的價格已經趨于合理,我想它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睆堖d說。
他認為,企業更看重的是大學生工作上的提升空間,因而不能將大學生薪資與那些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相比較。如果用人單位繼續“殺價”,市場價格過低,將無法彌補大學生們付出的時間成本和基本生活要求?!岸F在的社會,已經不會發生勞動力價格全面下降的情況,也不會讓‘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現象重演”。
事實上剛剛結束的全國人才會議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大學生并不過剩,而是人才結構不合理,大學生們選擇過于單一。
但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大學生確實供大于求,“政府光靠說教顯然無濟于事。今后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將會有較強的心理準備。”周文霞副教授說。(文中李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