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松 張淑琴
近日,大炒家再現香港樓市。九龍站附近一豪宅“君臨天下”開盤之后,價格逼近每平方英尺1萬港元。這比年前的低谷時期,高出近一倍。而這也僅是香港樓市的一個縮影。
自去年7月以來,香港樓價已大幅上漲。而據業內人士分析,未來至少會在現在的基礎上再漲50%。炒家來了,泡沫是否也重新吹起
香港的樓市很久沒有出現這么火熱的場面了。
2月28日,九龍站豪宅“君臨天下”開售,在短短4小時內,80個價值超過千萬元的住宅單位全數售罄,每平方英尺價格逼近10000港元。而在1997年以后的低谷時期,豪宅項目的售價一般為4000~5000港元/平方英尺。
“君臨天下”其實只是近期香港樓市的一個縮影。香港中原地產執行董事陳永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去年7月香港樓市觸底以來,樓價已平均上漲了20%。截至2004年2月15日,反映香港樓市冷暖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由去年底的37.07點,大幅攀升至40.58點,增幅已經達9.5%。
這一切讓人感覺,香港樓市仿佛又將重返1997年以前的黃金時代。
炒風乍現
自去年4月觸底以來,香港恒生房地產指數至今已上漲了100%,而同期恒生指數的漲幅只有40%。香港樓市價格的持續上漲,固然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當年樓市的“光輝歲月”,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警告,別忘了當年香港樓市坍塌的前車之鑒。
2月15日,在香港經濟界地位舉足輕重的匯豐銀行亞太區主席艾爾敦公開表示,香港樓市在短時間內急升,有可能會引起炒風,對香港經濟不利。他強調,樓價上升是好事,但應理性、循序漸進地上升,否則可能引起評級機構關注,最終或會調低香港評級。
而在此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提出過類似的警告:樓市如果升跌太快都屬于不健康,希望市場參與者及提供融資的銀行留意相關風險。
他們的擔心或許不無道理,因為炒樓的風氣已在市場上初現端倪。“君臨天下”項目的開盤就掀起了近年來香港樓市一次罕見的炒賣熱潮。
在“君臨天下”開盤前,即盛傳“頭籌”以120萬港元的天價售出,這是1997年以來從未有過的天價。雖然,開盤當日買家現身否認了這則傳聞,但一些地產界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一次蓄意炒作的行為,旨在令樓市火上澆油。
這種觀點隨即得到了印證。在當日發展商封盤后,市場出現了十多個該樓盤的二手單位放盤,叫價較購入價高出50萬港元至170萬港元不等。據悉,這些炒家的“炒籌”很多是以30萬港元的高價買入的。
香港當地媒體對此評論說,樓市的炒風并未因專家的警告而有所收斂。
“其實我們注意到,這次推高樓價的主力是豪宅和商鋪。”香港中原地產執行董事陳永杰說。根據中原地產的統計,豪宅價格較之低谷時已上升了一半。
就在“君臨天下”開售的當天,另一個豪宅項目長實集團旗下的“海名軒”也出現了爭相預購的場面,據長實集團高級營業經理郭子威稱,該項目已登記了約300名準買家。甚至有市場傳聞,已經有幾個單元以1萬港元/平方英尺以上的高價被預定了。
與豪宅齊頭并進的還有商鋪的投資。2003年,隨著香港消費市道的全面復蘇,大量熱錢涌入商鋪市場,根據香港利嘉閣地產公司的資料顯示,全年共有104宗以確認人身份成交的店鋪物業買賣(俗稱“摸貨”),涉及金額高達6.36億港元,分別較2002年上升46%及35%。利嘉閣分析,個人投資商鋪的增多,表明市場投機氣氛漸趨濃厚。
利嘉閣測量店鋪部高級營業董事翁鎮滿預計,今年“摸貨”成交宗數勢必超越200宗水平,比2003年將有92%的升幅,這將使樓市的投機氣氛更加濃厚。
與此同時,地產商和業主也在不失時機地抬高房價。長實集團近日宣布將其映灣園項目加價5%,傲云峰項目則將削減3%的折扣。
新地地產也于2月28日再度調高了窩打老道8號的售價,使其累計升幅超過了20%。此前一日,一位買家以4300港元/平方英尺的價格承接了其中一套住宅,總價為248萬港元。這意味著原買家短短兩天的賬面獲利就達到了28萬港元。
中原地產的何兆棠表示,目前發展商惜貨態度堅定,提價也無礙銷售。他預測,山頂洋房的價格有可能試探1997年23000港元~25000港元/平方英尺的高價。
“部分房地產項目中的投機行為再度火爆。”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謝國忠在2月中旬提交給客戶的研究報告中稱。那么,本輪的升勢會成為香港樓市又一個泡沫的起點嗎?
政府控盤泡沫難起
“除了豪宅和商鋪,普通住宅和其它一些項目升勢并不明顯,所以還看不出有泡沫的跡象。”陳永杰說。
利嘉閣董事總經理何紹章分析認為,近期入市的大多屬于資金實力雄厚,無需大量借貸的投資者,即便市況逆轉,他們也有穩守資產的能力。
2月,《遠東經濟評論》也撰文指出,“誠然,房地產投機行為再度顯現,但買家不再袖手旁觀的主要原因在于,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的房地產市場從未像今天這樣具有吸引力”。
中原地產董事劉英琳告訴本刊,金融風暴后樓價累積下跌超過60%,現在樓價從低位回升20%至30%,屬于正常的波動,尚未升至危險水平。另外,樓價急升后,市民供樓負擔仍低于每月家庭收入30%以下的水平,而銀行訂下的標準供樓款與收入比率為50%,尚有20%左右的差距,所以未偏離市場承接能力的范圍。
這些買家中不乏內地富人。“2003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投資移民計劃吸引了大量外來資金,該計劃提出,只要在香港投資650萬港元,即符合移民資格。”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華南與深港研究中心主任譚剛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政府對土地供應的控制是另一個重要環節。1997年后,香港特區政府擴大土地供應,推出“八萬五”計劃,這導致當時土地價格急速下跌,從而形成了大量“負資產者”(指房產價值抵不上銀行貸款)。香港特區政府在近年改變了房屋政策,縮減了土地供應,使得供應過剩的局面開始改觀,從而導致樓價上漲,大量負資產者因此解套。中原地產研究部預測,2004年第一季度,“負資產者”將在去年回落三成的基礎上,再下降兩成,負資產者的減少對香港樓市的健康發展無疑也是有利的。
“所以,現在提‘泡沫論為時尚早。”劉英琳說,“香港樓市至少在近兩年內還會保持比較穩定的升勢。”她認為,現在買樓的主要是資金雄厚的投資者,而大多數還在觀望中。但是,由于近日匯豐等多家香港銀行相繼宣布調低存款利率,利率低至近乎“零”,同時伴隨著經濟發展帶動信心的恢復,投資者遲早會把錢從銀行拿出來,投進樓市。
“這會帶動樓市繼續上揚,至少在現在的基礎上還有50%的上升空間。”劉英琳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