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文清

《藏族大辭典》的編纂工作,是在中央和藏族分布的五省(區)黨政領導的親切關懷下進行的。編輯者邀集了北京及五省(區)近100位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參加編寫。他們經過了近10年的辛勤勞動和傾力合作,幾易其稿,終于打造出濃縮了藏文化精華的這一精品。辭書的出版,引起了藏學界和從事藏事工作同仁的廣泛關注,因為這本辭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國內藏學研究最新研究成果的水準,在資料和信息的涵蓋量上,比以往任何一本出版的藏文化辭書都要厚重和龐大。它是一本綜合性的具有百科性質的大型工具書。它的出版,對促進今后的藏學研究,弘揚藏族文化和普及藏族文化科學知識,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以及藏區的 經濟、文化建設,都起著很好的推動作用。
回顧以往的藏學研究,辭書詞典的出版并不多。20世紀50年代,曾出版過格西曲扎先生編纂的《藏文辭典》和故宮博物院編輯的《五體清文鑒(藏、蒙、滿、維、漢對照)》。改革開放后的80年代,出版了張怡蓀先生主編的《藏漢大辭典》(三冊),90年代出版了《藏族傳統文化辭典》和王堯、陳慶英先生主編的《西藏歷史文化辭典》。此外還有一些歷史人物、佛學、法律、語言文字方面的辭典問世。這些辭典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推動藏學研究,普及藏族歷史文化知識和語言文字的翻譯無疑起過積極作用,但是辭典中涉及的學科范圍和內容畢竟有限。這次出版的《藏族大辭典》,編輯者首先確定了編纂的基本指導思想和定位,始終貫徹黨在西藏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增進民族團結,反對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從各個層面來展示新中國成立后,黨在西藏各項工作特別是文化、教育、宗教工作中的輝煌成就。為此在收詞上,編者站在反映和突顯博大精深、雄偉壯闊的藏族大文化的高度,力求全面、系統、完整、公正、準確,做到門類齊全,不偏頗于某個方面,從學科領域它包容了歷史、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宗教、倫理、典章制度、行政區劃、家庭婚姻、文學、藝術、語言、文字、考古文物、節日、風俗習慣、古今人物各方面,從地域上說包括西藏及甘、青、川、滇四省藏區和內蒙古、新疆一部分;從內容上說涵蓋了從藏民族形成以來直到20世紀90年代所有重要的藏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全書共收詞達8384條,字數近260萬。
其次,辭書在編纂過程中,十分注意了辭書固有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在行文表述上做到嚴謹規范,科學準確,觀點新穎。特別應提及的是書中每一條漢文詞目后面,都還原有藏文,這大大方便了各民族讀者對詞目涵義的理解,避免了因譯文不同造成的錯位。盡管此項工作給編者帶來不少麻煩(因藏漢詞語還原過程中尚需很多考證),但為了辭典的準確科學和使用價值,編者們還是嚴守初衷,并在一些詞條的旁邊,增配有形象小插圖,這也是其他藏族辭典中少有的。如詞條中出現了許多歷史上中央皇帝冊封藏族僧俗領袖時,頒賜各種文字的印章,藏傳佛教中的各類佛像、法器、醫療器械,以及藏族特有的生產、生活工具等,這些詞條,對不熟悉藏文化的讀者會感到陌生,有了藏族美術家吾要先生配繪的插圖烘托,增添了直觀效果,使讀者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詞條的涵義和內容。
我們要感謝甘肅人民出版社的遠見卓識,抓住了當前藏學研究中的主攻方向,把藏族文化各個歷史發展階段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和特點,通過編纂工具書的方式全面、系統、完整地表現出來。藏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民族。保留下來的各種歷史文獻、宗教典籍、古跡石刻銘文、檔案資料汗牛充棟。為了把藏學研究引向深入,我們應該在有關部門的統籌安排下,對這些原生古老的文化遺產給予更多關注,對各歷史時期的文獻典籍、檔案資料、石刻銘文做好開發、整理、翻譯、出版工作,這是一項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建設工程,是我們今后在國內外藏學研究的競爭中攀登制高點必走的一步。《藏族大辭典》的出版問世,做了成功的可喜嘗試,我們要向所有參與此項工程的專家學者表達衷心的祝賀和敬意,祝他們的研究工作更上一層樓,并同此祝愿藏族文化在新世紀里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