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艇是科技的結晶,艦艇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個國家海軍的強弱,而艦艇建造則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通常,一型艦艇從立項研制、論證、設計、開工建造、海試直至服役,需要多學科技術介入和多品種設備配套支持,環節很多,體系復雜。本文將從艦艇總裝能力和艦艇動力、艦載武器、艦載電子設備配套能力等方面對世界造船大國日本和韓國的艦艇建造能力進行簡單的分析。
艦艇總體制造能力方面
由于日本發展資本主義較早,在一戰前就擁有了良好的工業基礎,到1919年,其造船工業總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當時的英國和美國;到二戰爆發時,日本已擁有大中型船廠60多家,船臺140余座,從業員工高達40多萬人,具有建造包括航空母艦、戰列艦和大型遠洋潛艇在內的各類軍用艦艇的能力,年產艦艇可達300余艘。日本在二戰中遭受重創,其造船工業規模極度萎縮,軍用艦艇的建造也一度停滯;但由于戰前日本具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加之美國的扶植,日本造船業又迅速發展起來,僅1971年日本的商船的下水量竟達1199.2萬總噸位,約占世界總下水量的50%之多。近半個世紀以來日本造船工業產量長期穩居世界首位,直至近年來才被韓國超越。五十年代初,日本還僅能建造一些輕型艦艇和軍輔艦,但五十年代末就可以自行設計建造2500噸級的驅逐艦。時至今日,日本已能設計建造除航空母艦和核潛艇以外的所有種類的作戰艦艇,而且其性能之先進為世界所公認。其中典型代表是“親潮”級常規潛艇和“金剛”級驅逐艦,而“金剛”級驅逐艦是世界上最大的驅逐艦,其排水量可達9485噸。日本的造艦速度相當快,據統計,1982年至1991年的短短9年間,日本建成服役的艦艇中僅驅逐艦就有4級23艘之多。而且,這些驅逐艦的建造周期平均不足3年,其中最短的僅27個月。這樣的造艦速度令人咋舌,即便美國也不過如此。能具有如此之高的造艦效率,除得益于雄厚的造船工業基礎外,與采用成熟的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管理體制也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在建造現代水面艦艇必備的先進機械加工設備方面,日本的技術力量也相當雄厚,有些大型精密機床設備甚至比美國的還好。
韓國的工業結構比較合理,但重工業基礎不如日本,造船工業的歷史也短得多。韓國的鋼鐵產量居世界第六位,機械工業發達,使造船工業具有高度的自給能力,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再憑借政府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其造船工業近年來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1999年,韓國造船企業共收到訂單1271萬噸,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韓國造船工業利用政府補貼以傾銷的價格接受造船訂單,并以一些類型的高技術附加值船舶推出韓國造船的優勢項目。韓國的軍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雖然自七十年代以來,在美國的軍事援助和自身經濟發展的雙重推動下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整體水平仍不是很高,對外依賴性強,基本上處在許可證生產、合作生產向自行研制生產過渡的階段。為韓國海軍建造軍用艦艇的主要有大宇重工、現代重工、韓國造船工程公司和韓國塔科馬造船廠等造船企業,其中現代重工的蔚山造船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曾建造了世界上約15%的集裝箱船)。該廠主要生產護衛艦等輕型水面艦艇,近年來也開始建造驅逐艦。在此之前,驅逐艦的建造工作一直被大宇重工的玉浦造船廠包攬,同時大宇重工還是惟一建造過潛艇的韓國造船企業。目前,韓國可以自行設計建造驅逐艦、護衛艦、常規潛艇和一些種類的大型軍輸船及輕型艦艇,但國產化率很低,其中潛艇多為技術轉讓建造,兩型驅逐艦的艦載裝備和傳感器幾乎全為舶來品。韓國海軍還制訂了KDX-3級大型驅逐艦和兩棲攻擊航母的建造計劃。
艦載裝備配套能力方面
在艦艇制造業中,各類艦載裝備配套能力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也最能反映一個國家艦艇工業的整體水平。首先,艦載裝備配套立足國內,可以有效降低成本,進而可降低艦艇的采購價格,節省國防經費,方便海軍大批量裝備;其次,國產裝備的后勤保障比較可靠,一旦在使用中出現問題,可以更快更好地得到解決,保證了艦艇的戰斗力;再次,在戰爭條件下,艦載裝備立足國內可以使艦艇具備規模生產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海軍需要。反之,若艦載裝備對外依賴性強,不僅艦艇建造成本高昂、后勤保障不便,而且當一些條件受到限制時,艦艇生產能力會受到制約,使海軍在出現戰損時難以得到及時補充。
艦艇動力配套能力 日本在二戰前就擁有了完善的艦艇動力配套體系,擁有了雄厚的艦艇動力研發基礎。目前,日本艦艇的主機大多為本土制造,其中,能獨立研制開發的品種包括艦用鍋爐、汽輪機,艦用柴油機和潛用柴油機等,主要由三菱重工、石川島播磨重工、川崎重工和日立造船等幾家大公司生產。雖然日本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獨立研制燃氣輪機能力的國家之一,但在大功率艦用燃氣輪機方面的能力尚有欠缺,目前此類燃氣輪機主要依靠技術轉讓,由川崎重工和石川島播磨重工兩家公司進行生產。產品包括“奧林普斯”、“斯貝”、LM2500等一些西方國家開發的系列成熟產品,國產化率較高,產量也有保證。實際實際上八十年代以后日本建造的驅逐艦已經全部采用了全燃動力的推進形式。日本還具有生產艦用核動力裝置的能力,若不是一些政治因素的限制,日本可能早已建造出核潛艇,因為在八十年代,由川崎重工研制的核反應堆成功裝備了核動力商船“陸奧”號。除此之外,日本還在研制開發一些新型動力技術,如磁流體推進技術,并成功建造了“大和”號磁流體推進試驗船。
由于起步較晚,韓國的艦艇動力工業尚在發展階段。在艦用主機方面,目前基本不具備自研能力。韓國海軍的驅護艦艇大多采用柴燃交替動力形式,主機通常選用LM2500燃氣輪機和MTU956TB82系列柴油機,這兩種主機,前者依賴美國進口,后者可以由雙龍公司與德國公司以合作經營的方式在國內生產。與燃氣輪機動力配套的艦用調距螺旋槳,韓國也是與英國的維克斯公司和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合作,采用技術轉讓的方式進行生產。
艦載武器配套能力 長期以來,日本的艦載武器主要依賴進口,自身研發能力有限。日本主力作戰艦艇的艦載武器雖然先進,但絕大部分均來自國外,如“魚叉”、“標準”等導彈武器主要來自美國;艦炮主要來自美國和意大利,部分為合作生產。而國產武器,如SSM-1B反艦導彈和68式反潛魚雷等僅占在役艦載裝備的很小部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日本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為謀求軍事大國地位不惜在軍備采購上投入重金;其次,美國所奉行的戰略又往往使日本能比美國的其他盟國優先獲得更加先進的武器,如“宙斯盾”艦載防空系統和“標準”SM-3反導導彈。
韓國的艦載武器也主要依賴進口,其海軍裝備的艦載導彈武器主要來自美國和法國,魚雷主要來自美國和德國,艦炮則分別來自意大利、美國、荷蘭、瑞士等國。之所以如此,排除韓國自身軍事工業基礎薄弱、自研能力低下等硬性因素外,裝備量小而導致自研武器成本高昂應該也是個中原因之一。但無論如何,過度依賴國外則未免被動,實際上,韓國也正努力試圖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前不久,韓國海軍成功試射了首枚自行研制的反艦導彈,該型導彈射程達150千米,將用于裝備韓國新一代驅護艦艇。
艦載電子設備配套能力
日本的電子工業十分發達,研發能力較強,艦載電子裝備發展一直是自行研制與引進并舉。幾十年來,以日本電氣公司、沖電氣公司和三菱電機公司為首的日本廠商,研制了大批艦載電子設備并廣泛裝備了海上自衛隊的多型主力艦艇,品種包括各類艦載雷達、聲納、火控系統和通訊/數據設備等。其中很多產品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如三菱電機公司研制生產的OPS-24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OQS系列艦殼聲納和OQR-1拖曳線列陣聲納,前者用于裝備“村雨”級、“高波”級和部分“朝霧”級驅逐艦,后兩者則幾乎裝備了所有級別的新型驅逐艦。在尖端的艦載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方面,雖然可以很方便地獲得美國先進的SPY-1D相控陣雷達,但日本顯然已不滿足于此,又自行研制了采用有源相控陣體制的FCS-3雷達。目前該型雷達已經在“飛鳥”號試驗艦上完成測試,將用于裝備計劃中的航母型驅逐艦。
與日本相比,韓國的艦載電子設備配套能力幾乎是一片空白。在韓國海軍艦艇上,很難看到韓國自己研制的電子設備——雷達、聲納、火控系統、電子戰系統以及艦載指揮系統等,而這些系統幾乎全是美國、荷蘭、意大利等國的產品。實際上,韓國是世界十大電子工業國之一,而且其電子工業是以高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與日本相比,在一些領域如民用通訊等方面的水平并不遜色,甚至還略強于后者。同時,韓國也擁有世界知名的大型電子工業企業,如三星公司和LG公司。這兩家公司曾參與海軍導彈研制計劃和一些其它的配套項目,卻至今未見其向海軍提供過一型艦載雷達。近年來,韓國開始在國防經費中逐年增加研發經費的比例,對自研項目采取鼓勵政策;一些韓國公司也致力于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韓國集成電路和半導體技術發展迅速,也為軍用電子產品的開發提供了便利。應該說,韓國在艦載電子設備配套方面還是很有潛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