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母艦隊是“海上霸王”,也是未來海戰發展中國家軍隊所面臨的強敵。1950年6月,美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后,派遣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致使20世紀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戰略企圖未能實現。1996年,當我軍在東海舉行演習時,美軍航母前來“觀戰”。今天,臺灣當局違背兩岸人民的意愿,在“臺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倘若有朝一日其宣布“臺獨”,突破和平統一中國的“底線”,則意味著兩岸戰爭不可避免。在這場事關中國統一命運和前途的戰略決戰中,假如有人出動航空母艦干涉中國內政,我們該如何對付它,這是一個不容忽視也必須認真研究探討的話題。
從單一軍兵種戰航母的劣勢看三軍聯合戰航母的優勢
反航母作戰是各國軍兵種一直研究探討的重點課題,從軍事角度看,它屬于海軍的作戰任務,然而憑各發展中國家的海軍現有實力,能否完成這項作戰任務呢?我們不妨簡要分析一下。海軍能夠打擊航母的主要兵器有航空兵、潛艇和水雷。假如用水面艦艇對付航母,由于其自身目標大、航速慢,攻擊航母時未等進入反艦導彈射程之內,就會被敵空中衛星、預警機和水面艦艇雷達等偵察手段發現,與航母戰斗群對抗無法做到先敵發現,首先開火,既不能隱蔽又容易遭敵攻擊。所以,中小型水面艦艇基本不具備與航母艦隊作戰的條件。海軍航空兵攻擊航母全憑機載反艦導彈,如果是小規模海上戰斗,使用雙機小編隊采取超低空飛行偷襲的戰術動作,接近航母戰斗群外圍敵艦進行攻擊或許有成功的可能,但倘若是大規模海戰,在敵衛星、預警機、艦艇雷達的嚴密監視下,大機群出擊往往會被敵發現,擔負攻擊任務的戰機在攻擊距離之外就會遭對方飛機攔截,即使有個別戰機突破攔截,也無法突破航母戰斗群的宙斯盾防空攔截火力網。海軍航空兵在沒有掌握制空權、制電磁信息權的情況下要打贏航母,可能性很小。從水下潛艇反航母作戰角度研究分析:老式常規潛艇因航速慢,無法跟蹤“盯住”航母進行攻擊,而且自身噪聲大,容易被發現。核潛艇航速雖然不存在問題,但數量少,如果集中數艘核潛艇在沒有其他軍兵種配合、缺乏空中保護的情況下來對抗敵多艘航母、幾十艘軍艦、200多架飛機組成的龐大海空戰斗群,還要與水下多艘技術性能占優勢的護航敵核潛艇作戰,突破敵反潛機、驅逐艦、核潛艇組成的空中、水面、水下多層次反潛網后對航母發動攻擊,顯然是“勢單力薄、孤掌難鳴”,能打贏航母艦隊的把握不大。一般的常規水雷威力小,不可能炸沉航母,只有引進口或研制深水布放的反航母水雷才能對航母構成實質性的威脅。水雷是被動性防御水中兵器,它在海戰中只能起到遲滯、威懾作用及輔助防御作戰的效果。
空軍航空兵攻擊航母的作戰方式與海航基本相同,本文不再重復分析。地對地彈道導彈射程雖遠,但是命中精度不高,打擊固定的面狀目標完全有把握,打擊水上點狀高速移動目標難度較大。當一個國家的陸海空無線數據鏈通信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時,導彈的射擊諸元裝訂完成后,如果目標的移動距離太大,重新修改校正數據需要一定的時間,必然貽誤戰機。采用巡航導彈攻擊航母,如果是平時偷襲完全可能成功,但假如是在戰時對手已有準備的情況下發起攻擊,則成功的概率也比較小。

綜上所述,發展中國家的單一軍兵種能否打贏大規模航母戰斗群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如果用“單打一”的戰法,實際上是以劣對優,除了發展中國家自身的武器落后外,更重要的是,航母戰斗群裝備了專門對付反艦導彈精確飽和式攻擊的宙斯盾全自動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其防空導彈速度高達2.5馬赫,一般的海軍反艦導彈難以完成有效攻擊。即使是有個別的戰機、潛艇能夠進入有效射程,占據有利戰位發起攻擊,也完全可能被敵艦防空導彈和火炮攔截。即使軍艦安裝了威力大射程遠的反艦導彈,其海軍在沒有掌握制空權、制電磁權、制信息權的戰場環境下,水中運載平臺自身無法突破航母預警防線而進入自己的導彈有效射程,也難以發揮作用。對方會對其實施有效的干擾。由此看來,發展中國家單獨使用海、空軍實施反航母作戰獲勝希望渺茫。如果采用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的方式來對抗航母戰斗群,將三軍反航母戰力集中使用,使三軍在未來戰場上形成局部整體優勢,用三軍的立體作戰平臺,對抗敵以航母為核心的海空作戰平臺,將分散在各部隊中的兵器兵力收緊后形成“拳頭”合力打出去的威力要比單獨使用大得多。如果指揮運用得當,能做到在同一時間里,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與高度統一。互相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在這場大規模的戰略決戰中充分展現出1+1+1>3的作戰效果。
建立統一指揮的C4I系統,集中精兵銳器對抗航母
假設敵軍在臺灣北部公海(東海)部署一支由3艘航母組成的戰斗群。在中國北部公海(黃海)部署另一支由2艘航母組成的戰斗群,其規模為5艘航母和導彈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補給艦等90余艘艦艇、400架飛機,共計5萬余人。其總噸位超過世界第三位的英國海軍,總兵員與印度的海軍實力相當。飛機總數大于日本海軍,是兩支大規模的海空作戰集團。如今的一支3艘“尼米茲”級航母戰斗群,已能產生36倍于中途島海戰美航母艦隊的打擊力量。

為了確保打贏這場大規模的海上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其作戰最好的辦法是建立一支由海軍、空軍、導彈部隊組成的攻防兼備的反航母作戰群。認真分析研究敵航母戰斗群的弱點和可能與我交戰的海域、航道等水文氣象情況,在平時準備3~5套切實可行的作戰方案,依據作戰計劃抽調三軍有關部隊及裝備進行備戰演練,這些部隊平時隸屬各軍兵種,演習結束后歸建。戰時視情況集中對抗航母。為了統一指揮三軍聯合反航母戰役行動,組成由陸海空三軍聯合反航母作戰指揮部(簡稱“三軍聯指”,下同);在空軍、海軍、導彈部隊分設反航母作戰指揮中心。上述機構平時組織演練,戰時負責指揮。指揮層次分逐級與越級指揮兩種,三軍聯指對導彈部隊能越級指揮至導彈發射場;對海軍能越級指揮至潛艇、航空兵戰機編隊及機場;對空軍能越級指揮至地空導彈分隊、戰機編隊及機場;指揮手段為戰區內組織多網一體,開設預警雷達網和全方位、多迂回的C4I指揮自動化系統。利用軍用、民用郵電即設地下光纖地面微波、空間衛星、水下長波通信網,采用增加網絡節點數量和部分支線擴容的方法,組成一個在局部區域適合三軍聯合作戰指揮的立體網狀戰區C4I系統網絡體系。建立三軍共享的綜合數據庫和綜合業務信息平臺,實現數據處理、信道傳輸實時化,實現水下潛艇、地面導彈發射營,空中戰機通信數據鏈的無縫隙連接。從組織指揮手段上奠定聯合作戰打贏航母的基礎。并可通過在反航母作戰演習訓練中不斷將C4I系統改進完善,強化其有效功能,范圍由小到大,從單一到合成,使戰略系統與戰術系統之間、作戰指揮與其它軍事業務之間、指揮系統與武器系統之間、各軍兵種系統之間逐步融為一體,向全自動網絡化、智能結構化方向過渡。
可以設想未來的三軍聯合反航母作戰,是在遠離岸基的廣闊海域,在空中、水下、水面漂移不定和復雜電磁環境中的多方位、兵器立體化、數百海里大縱深、攻防一體的突防作戰。作戰指揮將由準確及時的情報指揮探測系統、反應靈敏迅速決策的指揮機構、可靠保密的遠程信息傳遞通信系統組成。如果確定了打大仗,打硬仗、打強敵的作戰意圖,就應牢固樹立指揮、控制、通信、情報不可分的概念,以指揮為龍頭,以通信為依托,以情報源為生命,以計算機為節點,依靠C4I系統使軍隊實現對敵航母艦隊的情報采集、分析、方案制定、輔助決策等高層次信息處理活動自動化,向作戰數字化指揮、三軍數字化部隊、戰場數字化戰斗的目標努力。如果把有關軍兵種的快速反應部隊置于三軍聯指的C4I系統的統一指揮下實施反航母作戰,將會起到“兵力裝備與武器效能倍增器”的作用。三軍合力戰航母,戰的基礎在于“合”,從上到下形成合力才有戰力。

各國軍隊在反航母作戰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為了打贏航母戰斗群,各國軍隊在反航母作戰時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空軍要解決打預警機和截斷航母艦隊與敵衛星之間通信的問題。要研究如何避開預警機在空中比任何飛機都“看”得遠的優勢,靈活運用戰術擊落敵“空中指揮所”,摘除敵航母艦隊在作戰海域的空中“鷹眼”,切斷已占航母艦隊95%通信業務的衛星通信信道。這是奪取制空權的關鍵。第二是解決航母戰斗群在海上行進狀態的目標定位問題。可以通過布雷等手段遲滯航母的航行速度,但如何將航母編隊各艦艇在每時每刻的航行位置采用數據鏈的方式進行傳遞,使各作戰單位對目標射擊諸元進行計算裝訂,這對于情報部門使用多種偵察手段探測出被攻擊目標的準確位置以及通信部門實施迅速、準確、保密、不間斷的傳遞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各國軍隊都面臨信息戰、電子戰的高難度訓練課題。未來戰爭往往是由這種無硝煙的戰斗拉開序幕。盡管有些國家軍隊在平時已設立了物理隔離的局域網,但這并不能完全防止敵軍的信息戰攻擊,假如敵方已在CPU中植入了無線電發射和接收功能,或者在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以及應用軟件程序中預設了情報收集和受控激發破壞程序,通過其特殊功能,使自身計算機接受特殊病毒,收集、發送信息,甚至接受空間指令。面對這些信息戰的新課題,應組織專業技術尖子,針對計算機病毒、邏輯炸彈、高功率微波等電子襲擊來進行網絡監控、設置防火墻、反黑客工具等信息戰對抗演練。
反航母戰役是一場在陸、海、空、天、電磁網絡等多維立體空間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準備工作是一項大規模軍事系統工程,必須以有效遲滯、精確打擊、速戰速決、控制規模為原則;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理論為謀略;以人員武器裝備為基礎;以信息戰、電子戰首先攻擊為前提;以對目標的精確探測、精確定位、精確傳遞、精確攻擊、精確評估為手段;以偷襲與強攻、干擾與欺騙、潛伏與奔襲、隱真與示假為戰術;以三軍“精兵合成”聯合作戰為模式。樹立高科技強軍的戰略思想,注重新時期軍事理論前瞻性研究,制訂在未來戰爭中“謀打贏”的先進戰法,堅定“打得贏”的信心,方能取得反航母作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