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可依照色彩來判斷孩子的個性嗎?”答案是肯定的。透過色彩心理學,的確可掌握孩子的個性。怎樣通過色彩心理的知識,對孩子的教育施之以教,通過下面的分析你一定會有所感悟。
有人曾在一所小學進行色彩心理測驗,其中有個題目如下:“在此圓圈中,涂上你所喜愛的顏色!” 結果發現:
——以黑色為主的孩子,有可能是因“健康不佳”,但另一方面體現出來的是 “較具神經質”;
——涂上黃色者,大部分是健康的孩子,小部分則屬于“隔離陽光者”。前者坦率地表現當時的心理狀態,而另一種則將不滿足轉化成一種強烈的愿望。黃色代表太陽的顏色,溫暖燦爛,而在城市水泥結構單元內生活的孩子們,成天處于室內,不是看電視,就是做功課,難得有機會接觸陽光。在缺乏陽光滋潤下,這些孩子在潛意識中產生了追求健康色彩的欲望,想憑借色彩來彌補事實的不足。對于存有此類色彩偏執傾向者的矯正法,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滿足其需求,讓他到戶外去接觸陽光。
但也要注意,如果一個孩子住在有廣大庭院的房子,或附近有綠地、公園,而又喜愛黃色時,其心理狀態又如何呢?這里要排除的是:是不是生長在極不幸福的家庭,或缺少母親的撫愛?如果在色彩知覺已固定化的階段(如高中),依然選擇黃色,那么,大體來說,這個孩子是健康的。
——對于以綠色為主色塊的孩子,大部分是屬于“生活環境貧乏”的都市孩子。這里所謂“生活環境的貧乏”,并非指經濟上的貧困,而是心理上的貧乏,例如:當孩子一打開窗口,只見四周房屋的水泥墻和大樓腳下的水泥地而不見青翠的花草樹木,這就是“生活環境的貧乏”。在這種情況下,小孩子對于綠色所代表的清新活力的形象,必然心懷憧憬,而直率地表現在對綠色的需求上。想矯正此類孩子的偏色心理,須制造一個能滿足其欲望的環境,讓他一打開窗戶,就可看見青蔥翠綠的草地樹木。如果客觀情形有限,則盡量利用假期帶他到郊區山間,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居住在鄉下的孩子,由于長久住在舉目青翠的綠色大地中,所以,在色彩心理測驗時,大多數孩子對于綠色都不會有特別的需求。
—— “喜愛紅色的小孩子”是正常的。許多年輕的母親,在愛子心切的情況下,對于“老喜歡用紅色繪畫”的小孩子多感到不安,其實這是不必要的顧慮。小孩子對于色彩的反應,正如同原始民族一般,比較喜歡紅色。
另外,情感較脆弱或缺乏勇氣的孩子,會選擇紫色。大體而言,選擇中間色或紫色的小孩子,大部分缺乏沖勁與勇氣。